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1-201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病毒性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作为监测点,每月采集10份腹泻患者便标本进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检测,分析其病原学特征。结果石景山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共采集14岁以上腹泻病例便标本385份。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4.29%(55/385);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61%和5.45%,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轮状病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病毒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工人、农民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春夏季杯状病毒感染阳性率高于秋冬季,轮状病毒感染未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结论石景山区成人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为人杯状病毒,其次为轮状病毒。应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并开展病毒性腹泻防治方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威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特征。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年武威市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月龄标本数最多,占总数的54.67%,轮状病毒在各月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人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经检验各病毒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各月份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在10-12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杯状病毒在2、4、6月份较高,均大于50%;杯状病毒检出率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在男女间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6.9%和41.28%。结论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各年龄组男女都可感染,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仍为该地区的主要病原,应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分子型别变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防控及爆发病例的调查及疫苗研发提供基线数据和方法学参考。方法 采集河南省4个监测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粪便样本2 510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样本抽提病毒RNA,两步巢式多重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同时收集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510份腹泻样本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784份,总阳性率31.2%,各年的阳性率在17.4%~46.9%间,其中2013年阳性率最高(46.9%),2008年阳性率最低(17.4%)。轮状病毒检出率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存在秋季(9-11月份)和春季(3-5月份)两个较为显著的高峰。784株A组轮状病毒G分型以G1、G2、G3、G9为主;P分型以P[4]、P[8]为主;型别组合以G9P[8]、G2P[4]、G3P[8]、G1P[8]为主,还存在G13P[8]、G234P[8]、G39P[8]等混合感染型别;G1[8]、G3P[8]逐年递减,G9P[8]逐年递增,已成为河南省A组轮状病毒优势型别。A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男女性别比1.3∶1(450/334);阳性病例主要为4~12个月龄的婴幼儿患者(61.4%,481/784);城市阳性病例257例,阳性率26.4%(257/974);农村阳性病例527例,阳性率34.3%(527/1536),农村显著高于城市(χ2=18.15,P<0.001)。从临床体征看,大部分感染病例无发热、呕吐、脱水症状,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的病例多以轻症为主。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存在较高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以秋季和春季为主,秋季高于春季且存在混合感染病例;病原体可分为多种基因型别,G9P[8]为主要优势型别;病毒感染病例呈现不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济宁市病毒性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感染率和轮状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2018-2020年在济宁市各县(市、区)每月采集3-5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核酸和进行基因型鉴定,分析轮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和基因型构成。结果本研究病毒性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6.6%(80/1217),0-4岁、5-9岁、10-14岁、≥15岁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1.6%、1.4%、1.3%、2.7%;1月份、2月份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6.0%、25.0%。在34例基因型检出病例中,G2、G9基因型分别占2.9%、97.1%;P[4]、P[8]、P[4+8]基因型分别占2.9%、91.2%、5.9%;G2P[4]、G9P[8]、G9P[4+8]组合基因型分别占2.9%、91.2%、5.9%。结论2018-2020年济宁市病毒性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感染以儿童为主,1-2月份感染风险高,G9P[8]基因型为优势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5.
<正>病毒性胃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1],其中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儿童重症腹泻的最常见病毒类型,全球每年有44万~60万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而死亡[2]。杯状病毒中的诺如病毒常可导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3]。江苏省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对苏州市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进行监测,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017年烟台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的分布特征,为感染性腹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烟台市二级以上医院2017年1月-12月的病毒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对得到的阳性标本进行RV-A病毒的检测,用RT-PCR法进一步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诺如病毒(Norovirus,NV)利用qRT-PCR法检测并分型。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753份标本,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6.33%(123例),qRT-PCR法检测阳性率轮状病毒A组为13.94%(105例),诺如病毒为10.36%(78例)。轮状病毒腹泻主要在冬春季流行,3月和12月份阳性率较高。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病,主要在6月份流行。2种病毒各年龄段均可感染,轮状病毒婴幼儿感染居多。2种病毒感染无性别差异。轮状病毒A组基因型以G9型和P[8]型为主,诺如病毒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结论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各年龄组男女均可感染。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为烟台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汕头市病毒性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感染情况,为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澄海人民医院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双色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检测粪便样品共825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4.97%,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6.48%和8.48%。0~1岁年龄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患者。病毒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生,冬季(48.84%)阳性率最高,夏季阳性率(8.70%)最低。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的季节是冬季38.60%,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诺如病毒呈常年散发。结论2012-2013年汕头市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冬季阳性率较高。各年龄组人群都可感染,1岁及以下婴幼儿是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重点人群,应加强其监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2011 年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为更好开展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1 年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疫情报告资料和专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为17.82/10万,较2010年(11.95/10万)上升49.10%;郊县报告发病明显高于城区(χ2=12.10,P<0.005),发病有夏季和秋冬两个高峰;男性发病多于女性,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占54.86%,散居儿童发病占53.13%。专项监测结果显示我市腹泻病人群腹泻病毒阳性率为39.58%,其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8.13%,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3.54%,混合感染率为2.08%。结论 5 岁以下的散居儿童是济南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重点人群,病毒性腹泻在秋冬季腹泻中占有相当比例,应加强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病毒对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及其流行规律,为制定病毒性腹泻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RT-PCR或PCR技术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和腺病毒核酸,利用Excel 2007及SPSS 19.0对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987份感染性腹泻样品中病毒核酸阳性样品为96份,总阳性率为9.73%,诺如病毒2型的阳性率最高,为5.27%;其次为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分别为2.43%、1.14%;札如病毒、腺病毒和诺如病毒1型检测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61%、0.41%和0.30%;混合感染的感染率为0.41%。病毒核酸阳性以诺如病毒2型和轮状病毒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52.00%、24.00%。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感染出现的高峰皆为冬春季。结论病毒是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该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流行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通市腹泻患者病毒感染情况、流行规律及病原特点。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结果 363份腹泻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96份,总阳性率为26.45%,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腺病毒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4.33%、9.37%、1.38%、0.83%、0.55%,混合感染率为4.13%,均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Ⅱ双重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0~10岁儿童为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要感染病毒,重点关注冬春季节疫情防控,加强婴幼儿免疫接种,加大监测样本量,加深对病毒性腹泻基因型别的研究,对南通市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预警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追踪其分子流行病学演变趋势,为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哨点监测结合暴发疫情监测的方法,收集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标本,对细菌病原采用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进行检测;对病毒病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型鉴定,并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总阳性率为35.61%,病毒检出率20.26%高于细菌检出率11.26%,混合病原感染检出率为4.09%。细菌病原谱以沙门菌O∶4群鼠伤寒型为主,病毒病原谱以轮状病毒A组G9P[8]型和诺如病毒GⅡ.4Sydney[P31]型感染为主。不同监测、不同年份的病原谱构成及其基因型变迁规律各不相同:哨点医院监测细菌阳性率低而病毒阳性率高时,诺如暴发疫情随之增加;暴发疫情中诺如病毒感染为86.78%,其中69.43%为GⅡ型感染,12.42%为GⅠ型感染,混合感染占3.03%。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具有明显季节性,优势基因型为GⅡ.2[P16]占42.97%。 结论 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毒类病原体高于细菌类,鼠伤寒沙门菌、A组轮状病毒G9P[8]和诺如病毒GⅡ.4 Sydney [P31]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和优势血清/基因型;GⅡ.2 [P16]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优势基因型;通过连续哨点监测的数据支持,提前为暴发疫情做好了防控,促成了湖南省感染性腹泻发病率的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门诊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本辖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方法以2011—2015年在北京市西城区两所三甲医院成人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例作为监测对象,对其进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检测腹泻病例共714例,200例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8.01%;其中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0.08%;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8.63%。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轮状病毒阳性率(χ~2=7.211,P<0.05)。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有腹泻10次以上、恶心、呕吐、水样便症状的病例百分比明显高于检测阴性病例;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有腹痛症状的病例百分比明显低于检测阴性病例,腹泻10次以上的病例百分比明显高于检测阴性病例;诺如病毒及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便常规检查分别有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病例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检测阴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西城区成人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较为普遍,腹泻多次水样便、恶心、呕吐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次数较多的无腹痛腹泻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宝安区403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腹泻患者的病毒阳性率为37.22%,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0.35%和18.86%.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全年各月均有检出,诺如病毒在6-10月检出较多,轮状病毒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儿童的病毒阳性率和轮状病毒检出率显著高于成人.结论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辖区内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加强全部人群的病毒性腹泻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甘肃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分布与流行特征。   方法   采集甘肃省2009-2018年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 以实时荧光链式反应检测病毒核酸, 以分离培养法检测细菌。   结果   4 406例标本中检出1 547例阳性病例, 病原阳性率35.11%。其中1 281例检出病毒, 病毒阳性率47.20%;287例检出细菌, 细菌阳性率8.57%。病原谱前五位是轮状病毒(46.04%)、星状病毒(13.37%)、诺如病毒(13.15%)、志贺菌(9.90%)和腺病毒(7.81%)。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志贺菌与非伤寒沙门菌在各年龄段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11月到次年3月病毒阳性率较高, 6-8月细菌阳性率较高。各病原流行季节不同, 四季都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   结论   甘肃省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谱较广泛, 病毒性腹泻更常见,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加强持续性监测可掌握病原特征与流行趋势, 有助于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与季节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2015年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分布特征,为病毒性腹泻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5年1—12月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监测患儿粪便标本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21份检测标本中,杯状病毒检出率最高,达到33.02%;其次为轮状病毒,为20.87%。轮状病毒G血清型检测,以G[9]型为主,占79.10%;P基因型检测中,以P[8]型为主,占80.60%。分别对4种腹泻病毒感染的不同性别、不同城乡分布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杯状病毒中的诺如病毒是导致呼和浩特市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2015该地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G[9]P[8]。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地区2004-2005年度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主要四种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400例的粪便标本,分别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检测采用酶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进行毒株分型鉴定.结果400份标本中四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47.3%、杯状病毒15.5%、星状病毒9.5%、腺病毒7.5%.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13.5%.轮状病毒毒株G血清型分型结果为G2(34.4%)、G3(32.8%)、G1(1.1%)、不同型混合感染(5.8%)、未能分型(25.9%),P基因型分型结果为P[4](45%)、P[8](22.1%)、未能分型(32.9%).G型与P型组合P[4]G2(43.6%)、P[8]G3(25.6%),P[4]G3(13.8%)、P[8]G2(3.2%)、P[4]G1和P[8]G1各1例.星状病毒血清分型结果为1型(57.8%)、3型(2.6%)、8型(2.6%)、未能分型(36.8%).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最为明显为10-12月份.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是6-23月龄.结论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复杂,轮状病毒仍是最主要病原,该年度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P[4]G2,与往年明显不同,病原混合感染比例较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检测鉴定,并对轮状病毒A组进行病毒分离,研究2019年广东省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2日,采集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和江门市临床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多重RT-PCR扩增和微球杂交技术检测鉴定,并对轮状病毒A组阳性样本进行分离后,采用半巢式PCR试验对阳性细胞培养物进行G/P基因分型。结果 共纳入706例合格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43.06%,病毒检出率18.13%高于细菌检出率8.36%高于寄生虫检出率1.27%。病毒病原谱以轮状病毒A组G9P[8]和诺如病毒GII型感染为主,细菌病原谱以沙门菌和艰难梭菌为主,寄生虫以蓝氏贾第鞭毛虫为首。不同季度、不同年龄组病原谱构成各不相同。轮状病毒A组主要受累群体为≤5岁儿童,主要时间分布于1—4月,基因型呈现多样性,包括G2P[4]、G3P[8]和G9P[8]。结论 2019年广东省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病毒类病原体高于细菌类高于寄生虫类,轮状病毒A组G9P[8]、诺如GII型、沙门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且G9P[8]型A组轮状病毒毒株在轮状病毒感染中占主导趋势。在防控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的同时,应警惕寄生虫所致腹泻并重视混合感染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怀柔区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4月-2013年3月怀柔区两个哨点医院散发性腹泻病例为监测对象,采用酶免疫法(ELISA)检测腹泻患者粪便中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结果共检测262份粪便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89例,总阳性率为34%。四种病毒阳性检出率顺序依次为杯状病毒(18.3%)、轮状病毒(13.4%)、星状病毒(2.7%)和肠道腺病毒(2.3%)。男性146例,女性116例,年龄最小为1月龄,最大为87岁,各年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杯状病毒全年均有发病,高峰在10-12月份,轮状病毒高峰在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以低流行散发为主。结论怀柔地区近两年散发病毒性腹泻患者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流行季节主要在冬春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杭州市5岁以下腹泻患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布以及主要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9月-2015年8月杭州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共3 190份,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40.41型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血清型I和诺如病毒,并进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 3 190例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9.56%(943/3 190),40.41型肠道腺病毒阳性率为2.32%(74/3 190),星状病毒血清型I和诺如病毒阳性率为0.13%(4/3 190),其中12月份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不同性别病毒病原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群轮状病毒不同年龄段病原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杭州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致病原,40.41型肠道腺病毒感染居第二,有混合性病毒感染发生,3岁以下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河源市感染腹泻流行状况和病原学分布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河源市哨点监测医院开展腹泻症状和腹泻病毒监测,对符合病毒性感染腹泻病例定义的患者进行粪便标本的采集,应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年5月—2017年4月河源市腹泻监测共采集673份标本,腹泻病毒总阳性率23.48%,分别检出诺如病毒(6.69%)、轮状病毒(16.79%),未检出星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均为GII型。71.11%的诺如病毒及80.53%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自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腹泻病例总检出率为10.71%。轮状病毒在每年2月出现流行峰,诺如病毒在每年9—11月及2—3月出现检出率高峰。腹泻病例门诊就诊比例在0.36%与1.04%之间,与病原学检出率的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493,P=0.014)。结论 诺如和轮状病毒是2015—2017年冬春季河源市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体,5岁以下婴幼儿是重点防控对象,结合腹泻症状监测可为疾病风险评估、预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