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目的:观察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前后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unctional 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 FOOC)患者肛肠动力学改变,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40例FOOC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疗程为2周,并于治疗前后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40例FOOC患者中,肠胃积热23例、气虚10例,其他证型7例。(2)临床疗效:治愈率10%,显效率45.50%,有效率37.50%,无效率10%;(3)肛肠测压结果:治疗后40例患者直肠感知阈值、便意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均有下降,各项指标P〈0.01;肛门括约肌功能长度治疗后缩短,P〈0.05;最大缩榨压较治疗前上升,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对FOOC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肛肠测压指标。表现为直肠感知阈值、便意阈值、最大耐受量较正常明显升高,在治疗后随便秘等症状的改善直肠感知阈值、便意阈值、最大耐受量等指标明显下降;肛门括约肌功能长度较治疗前有缩短。  相似文献   

2.
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激泳  彭建民  邓金梅 《海南医学》2010,21(11):105-106
目的观察针灸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0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前后做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测。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于长强穴、次髎穴、中髎穴等穴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4周后嘱患者复诊做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模拟排便时肛管直肠压,两组间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不但能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而且对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亦有明显改善,用电针在长强、次髎、中髎等穴位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是较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的肛管动力学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方法55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进行排便情况、肛管测压、24h GITT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0.3)次/周增加到(4.1±1.1)次/周;24h GITT由治疗前的平均19.4%增至62.1%;功能性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便秘组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结论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均存在肛管直肠动力异常,并有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每周排便次数增加,便秘改善。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4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采用电针于长强穴、次髂穴、中髂穴等穴位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治疗两周,在第4周时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3.17%,对照组46.34%,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用电针在长强穴、次髂穴、中髂穴等穴位治疗功能性便秘是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戴志毅  易文全 《西部医学》2012,24(7):1282-1283,1285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压力变化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1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组)被纳入本研究,采用维迪胃肠肠动力检测和生物反馈仪行直肠肛门测压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记录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60倒无排便异常患者(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接受直肠肛门测压。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剞反射域值均明显增高(P〈0.05)。②治疗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显效45例,有效96例,总有效率约78.3%。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降低(P〈0.05)。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直肠肛门压力异常,生物反馈治疗可通过改善直肠肛门压力异常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功能性便秘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门诊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测压、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患者(22例),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肌电图检查显示腹部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松弛幅度降低(P<0.05)。慢传输性便秘(8例)临床症状亦改善,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亦明显缩短,肌电图检查显示腹部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松弛幅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均有效,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敏  张涛  龚旭晨 《医学综述》2008,14(5):798-799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功能测定,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肛管直肠功能测定,将上述两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比。结果模拟排便时,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松弛压平均值[(84.75±9)mmHg],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平均值[(40.5±5.25)mmHg];便秘患者的排便阈值平均值[(60±5.5)mL],最大耐受阈值[(210±14.3)mL]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平均值[(35±4.2)mL,(115±13.6)mL];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肛管高压区长度的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肛管直肠功能测定在功能性便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OOC)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 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OOC 组),另选取27 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同时采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进行评分,了解其精神心理状况,进而分析OOC 患者肛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①OOC患者SDS、SAS评分均高于健康志愿者[SDS(52.26±7.41)vs(40.04±6.11),P <0.05;SAS(51.89±8.08)vs(38.48±4.79),P <0.05],但OOC组SDS和SAS评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OO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SDS 评分、SAS 评分均与最大肛管静息压(MARP)、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便意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呈正相关,与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呈负相关。结论①OOC 患者存在抑郁、焦虑,且严重程度与肛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②焦虑、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排便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及使直肠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增高从而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运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不透X线标志物对23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组)和20例非便秘患者(对照组)进行结肠运输检查,测定全肠道通过时间和结肠分段通过时间,计算运输指数;根据全肠道通过时间将便秘组分为全肠道转运时间正常型组和全肠道转运时间延长型组;根据运输指数将全肠道转运时间延长的便秘患者分为慢传输型组与出口梗阻型组,测定2 组患者的结肠分段通过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便秘组全肠道通过时间和结肠分段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全肠道转运时间正常型组左侧结肠分段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1);慢传输型组左、右侧结肠区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1),出口梗阻型组左侧结肠区、直肠乙状结肠区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慢传输型组相比,出口梗阻型右侧结肠区通过时间明显缩短(P<0.01),直肠乙状结肠区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结肠运输试验对确定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和分型并指导患者行进一步检查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便秘检查的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10.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32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10~30次),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进行直肠肛管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2例、慢传输型患者5例),总有效率为78.1%;24钡条排出率由治疗前的平均18.5%增至61.71%(P<0.05)。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便秘患者治疗前初次排便感觉阈值、肛管一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异常增高,治疗后则有所下降。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鑫  钱可大  唐训球 《浙江医学》2002,24(11):652-654
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的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22例非老年 (<60岁 )、10例老年(>60岁 )功能性便秘者使用低顺应性水灌注式测压系统 ,采用静止测压法进行肛管直肠测压 ,并分别与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便秘组非老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缩榨压及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需最小空气量与对照组非老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与对照组非老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0.05)。便秘组老年直肠静息压和肛管缩榨压与对照组老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而肛管静息压与对照组老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所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与对照组老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5)。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发病可能与直肠的低敏感及高耐受感觉有关 ,并且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扩张不能及时使肛门内括约肌松弛  相似文献   

12.
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门诊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 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P<0.05),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矛盾运动全部消失。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肛管直肠测压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亦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行之有效、而且有确切长期疗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导致慢性便秘的病因。方法:自1997年至1999年,开展了结直肠盆底动力学检查,包括结直肠传输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GITT),排粪造影(Defecography),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法(Anal canal manometry)。结果:45例患者中,部分为功能性出口梗阻所引起,有12例为结肠运输障碍性,33例既有功能性出口梗阻又有结肠慢性传输。结论:直肠盆底动力学检查在诊断慢性便秘的病因,方面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从病因学上可分功能性和器质性,其中器质性原发于肠管本身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或肌肉、神经病变,也可呈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肠管运动异常;而功能性便秘约占50%,包括:①慢传输型便秘;②出口梗阻型便秘;③混合型便秘。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分型脾胃虚弱型组(48例)与肝胃不和型组(60例),对照组(27例)内镜下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胃窦压、幽门括约肌压力。结果:脾胃虚弱型组和肝胃不和型组患者两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型患者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张威 《浙江医学》2017,39(1):52-53
目的探讨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72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并与48例青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青年患者(P<0.05);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阈值均明显高于青年患者(均P<0.05);模拟排便时肛残余压、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小容积、肛残余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青年患者(均P<0.05)。结论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肌肉群收缩能力明显减弱,盆底肌群改变造成的出口梗阻严重,直肠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PBNO)的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及32例压力性尿失禁病例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PBNO病人分为内括约肌痉挛症(ISS)组及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NSO)组,前41例改良苄胺唑啉尿道压力分布(UPP)试验阳性,而后20例内窥镜检见膀胱颈抬高现象。压力/流率测定成功率ISS组低于NSO组及对照组(49%、80%、81%),ISS组及NSO组直线被动尿道阻力关系(Lin-PURR)梗组分级94.4%在Ⅱ级以上,而对照组99.3%在0-I级。ISS组及NSO组较对照组有显差异的指标为膀胱开放逼尿肌压(Pvb)、A-G数(PdetQmax-2Qmax)、剩余尿量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结论 PBNO诊断重要参数为Lin-PURR分级、Pvb及A-G数,改良苄胺唑啉UPP试验是内括约肌功能性梗阻定性定位良好指标。Lin-PURRⅡ级以上提示有梗阻。  相似文献   

18.
成娟 《中外医疗》2010,29(31):85-86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4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化和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的变化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训练治疗45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22%,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患者治疗后的肛门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有明显下降,大部分患者的矛盾运动得到纠正(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有效的,具有无痛苦、非创伤、无药物不良反应、价格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女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出口梗阻型、结肠慢传输型和混合型便秘患者直肠肛管动力状态,为诊治便秘提供依据.方法:对156例女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用胃肠通过试验分为出口梗阻型(n=87),结肠慢传输型(n=29)和混合型(n=40).采用多功能动力检测仪行肛管直肠测压及盆底肌电图检查.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增高(P<0.05),肛管收缩压下降,排便时肛管压力升高,直肠初始感觉容积和最大耐受容积增大(P<0.05),静息状态下及缩肛时肛管高压区长度均增加(P<0.05),静息状态下以及排便时盆底肌电图电压幅度增高,缩肛时降低(P<0.05);混合型便秘与出口梗阻型结果相似;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直肠初始感觉容积、最大耐受容积和出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的最小容积均增高(P<0.05).结论:各型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状态不同,肛管直肠测压及盆底肌电图检查可以为诊治便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邬怡怡  史久煜  李小平  JiandeDZChen 《浙江医学》2018,40(12):1343-1346,1350
目的比较自适应式生物反馈与固定式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疗效。方法纳入OOC患者120例,按患者来院就诊次序分成两组,其中奇数序列患者编入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组,偶数序列患者编入固定式生物反馈组,每组各60例。因失访及中途退出32例,最终88例OOC患者进入研究,其中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组48例,固定式生物反馈组40例。完成8周的生物反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肛直肠功能(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阈、肛管静息压、模拟排便时直肠肛管压力梯度、矛盾性收缩和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便秘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总有效率和总满意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肛直肠功能和便秘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组患者较固定式生物反馈组患者模拟排便时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增加,矛盾性收缩减少,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减少,临床总有效率和总满意率上升(均P<0.05)。治疗后同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阈、矛盾性收缩和便秘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模拟排便时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和肛管松弛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适应式生物反馈治疗OOC疗效优于固定式生物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