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四神丸治疗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对外周血CD40/CD40L的调节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60只,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四神丸高、中、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对照组,给药10d,观察小鼠结肠重量指数、病理变化及病理损伤评分以评价四神丸疗效,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结肠炎小鼠外周血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重量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治疗小鼠结肠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且模型组小鼠结肠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除高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小鼠结肠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镜下可见黏膜上皮完整或少量受损,炎细胞散在性分布,淋巴滤泡增生,基底层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溃疡修复。在CD40/CD40L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细胞CD40分子表达明显偏高(P<0.05),而CD40L分子表达明显偏低(P<0.0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可见CD40分子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CD40L分子表达则明显偏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神丸可有效缓解结肠炎小鼠结肠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与调节外周血CD40/CD40L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结肠炎小鼠外周血CD40/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灌肠、灌胃组及柳氮磺吡啶组,除正常组外,其它动物予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雷公藤多苷灌肠、灌胃组均给予20mg/kg,柳氮磺吡啶60mg/kg,正常组及模型对照组均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肠。通过观察小鼠体重、结肠湿重、结肠重量指数及病理变化和病理损伤评分评价雷公藤多苷治疗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0/CD40L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IL-1β和IL-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0mg/kg雷公藤多苷灌肠、灌胃组小鼠结肠湿重和结肠重量指数结肠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且治疗组形态学可见黏膜上皮完整或少量受损,炎细胞散在性分布,基底层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溃疡修复。灌肠、灌胃及柳氮磺吡啶组则明显降低外周血CD40,升高CD40L表达(P<0.01),同时降低结肠组织匀浆中IL-1β表达、和升高IL-4表达水平(P<0.05或P<0.01),但灌胃、灌肠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通过调节CD40/CD40L表达水平,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升高抗炎因子水平而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四神丸化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神丸化裁前后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异同.方法 50只小鼠分成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加味四神丸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DSS法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给药10 d后,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用ELISA测定其外周血PAF及其结肠组织匀浆TNF-α,IL-10,TGF-β表达水平.结果 各治疗组结肠指数、结肠损伤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及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或P<0.05).同时四神丸明显升高TGF-β表达水平(P<0.05),而对TNF-α,IL-10,PAF表达水平作用不明显.而加味四神丸则可显著降低TNF-α及PAF表达、升高TGF-β水平较明显(P<0.01或P<0.05),同时,两治疗组之间比较,可见加味四神丸降低TNF-α,PAF表达,升高IL-10水平明显优于四神丸组.结论 四神丸和加味四神丸二者均可有效缓解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可能在于加味四神丸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调节结肠局部促/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来实现,而四神丸可能是通过升高TGF-β表达水平,促进上皮损伤后修复,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痛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中CD40/CD40L、PS/PSGL-1表达及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心痛方组、欣康对照组,采用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模型,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CD40/CD40L、PS/PSGL-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心痛方和欣康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1),且心痛方组较欣康组更有优势(P0.01)。心痛方组、欣康组及模型组造模后分别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中CD40/CD40L、PS/PSGL-1均明显增高(P0.01);用药后心痛方组、欣康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CD40/CD40L、PS/PSGL-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心痛方与欣康在抑制CD40/CD40L、PS/PSGL-1表达方面作用相近。结论:心痛方能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CD40/CD40L及PS/PSGL-1的表达、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6,(9)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取C57小鼠40只(雄性),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姜黄素组、美沙拉嗪组,给药7 d,取小鼠脾脏并分离树突状细胞(DC),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B7、CD40/CD40L、OX40/OX40L、RANK/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CD28/B7、CD40/CD40L、OX40L(CD252)、RANK/RANKL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而OX40(CD134)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及美沙拉嗪组CD28/B7、CD40/CD40L、OX40L、RANK/RANKL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姜黄素治疗组OX40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姜黄素可有效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复方益气调脂八味汤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和CD40-CD40L系统信号的影响,探讨益气调脂八味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至第12周龄时,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取10只8周龄近交系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各组于第24周取材检测血脂、外周血血小板表面PAC-1、CD40L表达;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主动脉组织CD40L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2个剂量组小鼠血清TC、TAG和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小鼠血清TC、TAG、LDL-C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并较氯吡格雷组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个剂量组小鼠血清PAC-1、CD40L表达的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小鼠血清PAC-1、CD40L表达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动脉组织CD40L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CD40L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益气调脂八味汤能够调节血脂,调控CD40-CD40L系统的信号表达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不存在剂量差异。  相似文献   

7.
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CD40分子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柳氮磺吡啶组);采用TNBS/乙醇法制备UC大鼠模型;灌胃相应药物21 d后,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0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CD40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 0. 01)。各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肠CD40蛋白和mRNA的表达(P 0. 05或P 0. 01),且以健脾益肠散高剂量最为明显,而健脾益肠散中剂量与柳氮磺吡啶比较差异不显著(P 0. 05)。结论:健脾益肠散对UC肠黏膜的免疫保护可能与降低CD4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清肠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脾CD4+T细胞CD44、CD62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129S3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清肠栓组(QCS组)、美沙拉嗪组(5-ASA组)。除正常组饮用蒸馏水外,余组小鼠采用5%DSS自由饮用制备结肠炎小鼠模型,7天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清肠栓组、美沙拉嗪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7天后处死小鼠。观察指标包括小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指数及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脾脏CD4+T淋巴细胞上CD44、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清肠栓组DAI评分较模型组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CD4+效应T细胞(CD4+CD44highCD62Llow)比例增高(P0.01)、脾CD4+记忆T细胞(CD4+CD44highCD62Lhigh)比例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肠栓组、美沙拉嗪组CD4+效应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清肠栓组脾CD4+记忆T细胞比例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较美沙拉嗪组亦升高(P0.05)。结论清肠栓可能是通过下调脾脏CD4+效应T细胞、上调CD4+记忆T细胞,从而达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秦合伟  刘萍 《中医药学刊》2014,(8):1923-1926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冠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及CD40L表达的影响,探讨冠心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至第12周龄时,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和冠心康组。取15只8周龄近交系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各组于第24周取材检测血脂、血浆sVCAM-1和sICAM-1及CD40L含量、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主动脉组织CD40L表达强度。结果:冠心康组和氯吡格雷组的血浆sVCAM-1和sICAM-1的浓度,血浆CD40L、血小板表面CD40L和动脉组织CD40L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冠心康组和氯吡格雷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冠心康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组与模型对照组之间的血脂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冠心康减轻AS病变程度方面均优于氯吡格雷组,两组与模型组对比明显减轻。结论:冠心康和氯吡格雷都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CD40L和黏附分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AS病变,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揭示冠心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与下调CD40-CD40L系统,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CD40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对CD40-CD40L系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ApoE~(-/-)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另选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干预12周后检测血脂、外周血小板表面PAC-1、CD40L表达,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主动脉组织CD40L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和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血清血脂TC、TAG和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和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较模型组和氯吡格雷组轻,血管软化丸两个剂量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模型组动脉组织CD40L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管软化丸能够调节血脂,调控CD40-CD40L系统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实验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乙烯雌酚和催产素模拟制作痛经模型,观察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和大鼠胸腺、脾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浆CD3、CD4、CD8水平。结果:温和灸能明显减少痛经模型大鼠30 min内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CD3、CD4、CD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阳性药物组、温和灸治疗组CD3、CD4、CD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温和灸治疗组、阳性药物组的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轻微。结论: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器官,在一定程度上拮抗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现就近年来对CD4、CD8的研究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黏附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动物模型,观察两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62p(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及CD5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脾虚型模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型更为明显,两种模型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脾虚组的CD54表达高于空白组,而肝郁脾虚组的CD54表达虽高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组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脾虚组(P〈0.05),CD54表达没有差异。结论:CD44、CD62p表达情况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神阙、关元等保健穴施以隔药饼灸,观察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系列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六味地黄丸中药物按方剂比例配伍,制成药饼,放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穴位上。将0.3 g圆锥形艾炷置于药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隔日1次,共10次。分别在施灸前、后抽静脉血5 m L,观测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4/CD8均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隔药饼灸后CD3较灸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灸前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8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较灸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3个不同年龄段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以中、老年组为显著,对不同年龄组作用机制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片不同剂量对狼疮样小鼠部分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对8~10周龄的狼疮样小鼠进行干预治疗8 d,观察其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CD8、CD54表达的影响。结果: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4、CD8的表达有升高的作用,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54的高表达有抑制作用,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青蒿琥酯片可调节狼疮样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狼疮样小鼠的过度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八味锡类散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及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八味锡类散低剂量组、八味锡类散中剂量组、八味锡类散高剂量组、柳氮磺吡啶对照组)。用兔黏膜免疫法造模后,灌肠给药18 d。运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外周血及结肠黏膜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4 T淋巴细胞升高、CD8 T淋巴细胞降低、CD4/CD8升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八味锡类散对CD8 T淋巴细胞有升高趋势,但仅八味锡类散高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CD4/CD8治疗各组均有降低趋势,除八味锡类散低剂量组外,其他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结肠黏膜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降低CD3,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升高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八味锡类散各组及西药对照组均可降低CD8 T淋巴细胞水平并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八味锡类散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炎症损伤,有利于溃疡的修复和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血CD4+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亚群在2型糖尿病患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变化,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初诊2型糖尿病(单纯DM组)患者和28例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DM并大血管病变组、单纯DM 组 CD4+CD28-T 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D4+CD25+T 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M并大血管病变组CD4+CD28-T细胞高于单纯DM组(P〈0.05),CD4+CD25+T细胞低于单纯DM组。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异常在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狼疮静颗粒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4+、CD8+及CD5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狼疮静颗粒不同剂量对自发性狼疮小鼠部分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狼疮静颗粒3种不同剂量,对3月龄雌性NZB/NzW F1狼疮模型小鼠进行干预治疗6周,观察其对各组小鼠CD4^ 、CD8^ 细胞及CD54表达的影响。结果 中药狼疮静不同剂量有升高模型小鼠外周血CD4^ 、CD8^ 细胞的倾向,能降低血清CD54含量,抑制血浆淋巴细胞表面及单核细胞表面CD54的高表达,其作用以中、高剂量明显。结论 狼疮静颗粒能改善和调节自发性狼疮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以及红细胞CD35、CD44、和CD62P分子的表达与正常人的差异和生物学意义。方法 静脉采集30例健康献血者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血,ACD抗凝后离心,制备PRP和红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和红细胞CD35、CD44、和CD62P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患者血小板CD35、CD44、和CD62P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44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红细胞CD62P和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CD35、CD44和CD62P分子处于高表达状态,可能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CD35、CD44分子表达减少,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刘喜德  金实 《中医杂志》2003,44(9):698-699
目的:研究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狼疮性小鼠外周血CD4、CD8、CD19细胞分布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理。方法:运用微量全血免疫双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中药狼疮静颗粒可升高BXSB狼疮鼠外周血CD4、CD8细胞及降低外周血CD19细胞分布。结论:中药狼疮静颗粒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降低B细胞分布,抑制了B细胞的异常增生活化,使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而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