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单节段固定后相邻脊柱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在脊柱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时的应力情况,来确定腰椎内固定术中螺钉的最佳直径。方法:依Panjabi法制备腰椎模型,对体脊柱标本分别进行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7种方向非破坏性加载,确定最佳螺钉直径的选择。结果:垂直压缩时,直径5.5 mm组和直径6.5 mm组螺钉的应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的应力中,直径6.5 mm组的内、外、前、后侧所受应力显著高于直径5.5 mm组螺钉的应力(P〈0.05)。在左侧及右侧屈实验中,两组螺钉前、后侧所受应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旋转实验中,直径5.5 mm组螺钉的内、外侧所受应力显著低于直径6.5 mm组(P〈0.05);在右旋转实验中,直径5.5 mm组螺钉前、后侧所受应力显著低于直径6.5 mm组(P〈0.05)。结论:在垂直压缩下两组螺钉所有应力差异不大,而在后伸的应力中,其内、外、前、后侧的应力均是直径6.5 mm的螺钉较高,而对于右旋转和右侧屈的应力,直径6.5 mm的螺钉则只有前、后侧的应力较高,因此直径6.5 mm的螺钉对其相邻的腰椎载荷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0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分别按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椎间盘置换和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4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以及左、右侧屈4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测试,按2,4,6,8,10Nm分级加载,记录各分级载荷下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椎间盘切除标本的各项指标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椎间盘置换标本前屈与后伸最大载荷时的线性位移与角位移、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切除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后伸运动线性移位和角位移的平均顺应系数及最大载荷角位移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置换加后纵韧带局部切断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运动时的线性位移、角位移和平均顺应系数与椎间盘置换后纵韧带完整标本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的稳定性,必要时局部切断后纵韧带对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腰椎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子斌  赵伟  吕乔  董锡亮 《中外医疗》2014,(10):90+92-90,9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比情况。方法分析该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治疗Ⅰ组(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组)13例和治疗Ⅱ组(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组)10例。结果两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前凸角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前凸角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MC+R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椎间隙植骨方式的生物力学。方法采用新鲜6月龄猪腰椎功能单位(FSU)标本,模拟PLIF手术入路,将所有椎体随机分成颗粒骨植骨组、大块骨植骨组、联合cage植骨组,每组4个椎间隙,使用万能试验机按FSU的轴向以2mm/min的恒定速度加压,记录各个FSU开始出现椎间隙塌陷时的载荷,并加以分析。结果椎间隙塌陷前,大块植骨组承受载荷最大,颗粒植骨组承受载荷最小,cage组界于二者之间三组之间。承受载荷两两比较P〈0.01,提示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生理载荷下大块植骨、cage均能够保证椎间植骨的即时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但大块植骨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大,cage次之。颗粒植骨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小,且不能维持椎间隙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效果。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对两种内固定物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应用Mimics、SolidWorks、Abaqus等软件建立脊柱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置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一为模拟采用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治疗,其二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计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等应力值进行比较。结果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在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等最大应力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右侧区的生物力学强度均优于常规的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其可提供更多的应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符合我国山羊椎体的胸椎半侧骨骺加压矫形钉,对其进行力学测试。方法:根据10具2—3个月龄山羊脊柱标本的椎体测量结果,应用记忆合金材料设计3种型号矫形钉并分成3组:I组5mm、11组6.5mm、111组8mm,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定最大回复力。同时选4具标本,每具截成T6~T7,偈~四,T10-T11三个脊柱功能单位(FSU),随机分配,在每个FSU双侧先后植入3种矫形钉,测定其最大拔出力。结果:5mm组、6.5mm组、8mm组矫形钉的最大回复力分别为138.73±12.05N、119.65±16.34N和96.95±18.27N,两两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拔出力分别为:74.18±8.81N、51.28±5.44N和39.13±7.54N,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记忆合金胸椎半侧骨骺加压矫形钉的最大拔出力与最大回复力成正相关,二者与两齿之间的原始齿间距离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及植骨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新鲜尸体标本8具,对每一具标本先后进行正常顶柱。前路椎体开槽和开槽后植骨3种工况测试,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对颈椎标本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产生颈椎生理范围的运动。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5及C5-6在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稳定性。结果 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减压节段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表现为减压节段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加大。植骨后前屈活动度下降,但稳定性较正常差。结论 颈椎开槽后稳定性明显降低。植骨后椎间高度增加,椎间活动度减少即稳定性增加,但较正常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1-T1)6具,采用朱青安方法分别比较A、B、C、D、E组即完整组、破坏组、自体髂骨植骨加AO钢板固定组、自体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椎弓根钉固定组在前屈(flexion)、后伸(extension)、左/右侧弯(1ateral bending)及左/右旋转(rotation)6种运动状态下角位移,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固定后3组脊柱受试单位在6个方向负载状态下的ROM较破坏组明显减少,3组内固定受试组均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但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组比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固定组更能减少生理载荷下的ROM(P〈0.05)。而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间的RO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新设计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能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峡部裂对腰椎水平面稳定性的影响 ,将取自 6具新鲜尸体标本的 1 1个脊柱功能单位 (FSU)分别在完整状态和峡部裂状态下进行剪切应力加载实验。结果 :峡部裂较完整FSU水平稳定性显著下降 (P <0 .0 1 )。提示 :峡部裂使腰椎失稳 ,抗剪切力能力下降 ,造成椎体滑脱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山羊胸椎连续多节段半侧骨骺加压矫形钉固定即刻脊柱的刚度值,通过生物力学评价矫形钉对固定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具2~3个月山羊T6-T11新鲜脊柱标本,每具分为正常状态,单钉状态(跨每个椎间隙植入1枚矫形钉),双钉状态(跨每个椎间隙植入2枚矫形钉),先后测试每种状态下,6具标本在左右旋转,左右侧弯,前曲,后伸6个方向上脊柱标本的刚度。结果:在左、右旋转方向上,单钉、双钉状态脊柱的刚度值与正常状态无差别(P〉0.05);在左、右侧弯、前屈、后伸4个方向上,单钉、双钉状态脊柱的刚度值低于正常状态(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明,固定节段脊柱即刻稳定性比正常状态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美皮康在老年卧床患者踝关节压红中的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踝关节压红的老年卧床患者35例(压红70处),左侧踝关节为观察组,右侧踝关节为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美皮康敷料敷贴,对照组给予关节受压处常规垫软枕。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平均愈合天数、发生皮肤破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皮康敷料治疗老年卧床患者踝关节压红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有效预防皮肤破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78例,门诊随访2年,分为65岁以下的年轻组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组。比较两组的脊柱稳定性参数以及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术前及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前和术后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骶骨倾斜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轻组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16.67%,老年组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38.8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脊柱融合术后脊柱以及骨盆矢状位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老年患者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即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TLIF)术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15具新鲜家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手术方式行PLIF、TLIF,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IF组和TLIF组的前屈后伸方向的抗弯强度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轴向应力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相应的抗扭转强度则有所减弱,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TLIF组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在屈伸、旋转运动状况下,PLIF组和TLIF组稳定性减弱,但在左右侧弯、轴向刚度的变化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 TLIF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部阻滞麻醉在足踝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90例ASAⅠ~Ⅱ级的单侧足踝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膝部阻滞和踝部阻滞组。观察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术后麻醉持续时间。结果:踝部阻滞组5例术中欠满意,出现在后足部及踝部手术。在中足及前足部手术3组麻醉均满意,无统计学差异。踝部阻滞组均出现止血带反应,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时间,踝部阻滞(3±1)h,膝部(6±1)h,椎管内麻醉(6±2)h,P〈0.05,踝部与膝部及椎管内有统计学意义,膝部及椎管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前足及中足部手术,除止血带反应外,3组无明显差异,均适合。对后足及踝部手术,选择膝部阻滞及椎管内麻醉。术后镇痛时间,膝部阻滞与椎管内阻滞比较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强的松龙阻滞配合金黄膏外敷较电针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踝关节扭伤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强的松龙阻滞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疼痛、肿胀、功能活动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90.6%,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56.2%,总有效率为90.6%,(P〈0.05)。结论:强的松龙阻滞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较电针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具有显著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量站桩功练习前后脊柱形态,观察脊柱胸椎段直立位和负重状态的稳定性和矢状面、冠状面的活动度,探寻站桩对脊柱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脊柱在直立位、负重位的胸椎椎体间夹角,矢状面前屈位、后伸位和冠状面左侧弯、右侧弯胸椎椎体间夹角的变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胸椎段两体位的稳定性和两剖面的活动度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冠状面的活动度在站桩功练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同时点检测显示无差异。结论脊柱胸椎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的差异显示,站桩功对脊柱形态有调节作用,能够纠正脊柱失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BIS监测维持一定麻醉深度,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 A组)及对照组芬太尼( B组)各30例,A组采用舒芬太尼麻醉,B组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插管。通过调整七氟醚吸入量将BIS维持在50~60间观察2组学流动力学拔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插入和拔管前A、B 2组的MAP、HR无明显变(P>0.05),拔管后B组的MAP、HR波动变化明显(P>0.05),插管拔管后B组的MAP、HR波动变化明显,有5人出现呛咳体动,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拔管时无人呛咳体动;2组术毕清醒时间B组延长。结论:和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均能有效抑制插管拔管时应激反应,同时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和不同速度、不同收缩模式下跖屈、背屈等速肌力特征。方法应用Biodex Balance System测试系统对FAI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和60°/s、180°/s跖屈肌群、背屈肌群等速向心、离心肌力测试分析。结果 FAI组健侧、患侧的稳定指数和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大于对照组,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无差异;双脚站立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 FAI组和对照组无差异;FAI组跖屈肌群低速离心肌力和高速向心、离心肌力不足;FAI组跖屈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差值比在不同速度下均大于10%,背屈肌群均小于10%。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单脚站立时健侧和患侧都存在动态平衡能力下降,双脚站立时动态平衡能力与常人无异;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跖屈肌群高速工作能力较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随角速度增加离心力量增加越小者,其跖屈肌群的弹性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王言武 《河北医学》2014,(4):587-59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国产右美托嘧啶对罗哌卡因腰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会阴部手术、经尿道前列腺或膀胱电切术等择期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 n =60例)。经L 3、4脊间隙穿刺至蛛网膜下腔,注射含(研究组)或不含(对照组)右美托嘧啶(3μg)的局麻药液2mL(含罗哌卡因12mg)。观测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和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镇静水平。结果:两组感觉阻滞平面达T10时间和最高阻滞平面(中位数)无明显区别;研究组运动神经阻滞完成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3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0<0.05);研究组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0<0.001),两组术中和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镇静水平相近,术后随访两周未发现有背部和下肢感觉运动异常情况。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微量国产右美托咪啶(3μg)能明显延长罗哌卡因阻滞作用时间,但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干扰及镇静效应。术后两周的后续随访均未发现有背部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器超关节固定治疗膝、踝关节的毁损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毁损性骨折的早期临床处理办法。方法:15例均采用超关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共12膝,7踝。结果:12例愈合良好,3 ̄6个月去除外固定器行关节功能训练,1年后其中6例行膝关节置换,2例膝关节融合,4例踝关节融合,1例愈合后转上级医院治疗(1膝,1踝);3例创口感染,1例经皮瓣转移置管灌洗治疗愈合膝、踝均强直,拒绝治疗,另2例转上级医院(2膝,1踝)。结论:外固定器超关节固定治疗膝、踝关节的毁损性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