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 检测RUNX2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拷贝数变化及蛋白表达情况, 探讨RUNX2基因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aCGH检测10例新鲜骨肉瘤组织样本RUNX2的基因拷贝数变化; 同时,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9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骨肉瘤组织中RUNX2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0例骨肉瘤样本中发现3例(30%)RUNX2基因扩增; RUNX2蛋白在59例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8%(30/59)。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无相关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aplan-Meire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TNM分期、病理诊断、复发、转移和综合治疗对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性别、pTNM分期、新辅助化疗和疾病转移对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这些因素均不能作为生存率独立的预测因素。  结论  RUNX2基因扩增、蛋白过表达以及蛋白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无相关性提示RUNX2基因扩增及其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骨肉瘤发病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zrin蛋白在化疗前、后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化疗前、后骨肉瘤组织、11例骨样骨瘤和7例骨母细胞瘤及8例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zrin蛋白在反应性新生骨病例中缺乏表达,在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4.29%、56.86%。 骨肉瘤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及反应性新生骨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化疗后骨肉瘤Ezrin蛋白表达降低或消失(P=0.015),其表达与肿瘤坏死率不存在相关性;化疗后 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肺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肺转移组(P=0.029)。2年内死亡患者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2年以上者(P=0.028)。结论:Ez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骨良性肿瘤,可能成为良、恶性成骨肿瘤鉴别诊断有益的辅助指标。Ezrin蛋白与骨肉瘤患者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化疗可降低骨肉瘤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术前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在外周血中活性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53例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穿刺标本和血液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癌组织中IDO表达及外周血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浓度与IDO活性,分析IDO表达及活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结果  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与临床T分期(P=0.006)、N分期(P=0.020)、临床分期(P=0.045)及ER状态(P=0.014)有关。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IDO高活性伴随癌组织中IDO高表达(P=0.004),并与临床T分期(P=0.019)及N分期(P=0.047)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与化疗前临床T分期(P=0.049)、ER状态(P=0.025)及分子分型(P=0.014)有关;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与化疗前临床T分期(P=0.014)有关。更重要的是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及pCR均与化疗前IDO表达及活性有关(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IDO活性是影响pCR的唯一独立因素(P=0.032)。  结论  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和外周血中IDO活性与化疗疗效相关,可以为临床预测化疗是否敏感提供一定信息。   相似文献   

4.
任可  姚楠  陆军  施鑫  吴苏稼  马捷  王宸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0):474-48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1999年12月至2011年l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骨肉瘤标本113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灶中FAK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并通过RNA干扰观察改变FAK的表达与激活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活动的影响。  结果  70例标本(61.95%)FAK过表达,其中42例(37.17%)pFAK阳性。FAK表达谱与性别、年龄、AJCC ⅡA/ⅡB期、病灶部位、术式、术前化疗效果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FAK的过表达及其磷酸化显著缩短了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转移生存时间(metastasis-free survival,mFS),其与术前化疗效果是预测骨肉瘤生存时间和转移早晚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细胞学实验则显示FAK的表达和激活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活动,并能抑制凋亡。  结论  FAK的过表达及其磷酸化与骨肉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为生存期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肉瘤组织CD133、CD117及Ki-67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55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CD133、CD117和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术后无瘤生存期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为20例骨软骨瘤。应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骨肉瘤组织CD133、CD117、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的骨软骨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6、P=0.008、P<0.001);CD133或Ki-67蛋白阳性表达骨肉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及平均转移时间短于CD133或Ki-67蛋白阴性骨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Ki-67在外科分期和远处转移对骨肉瘤患者预后有影响,其中CD133是外科分期及远处转移而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CD133和Ki-67表达可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6%和7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因素有肿物大小(P=0.002)、淋巴结状况(P=0.041)、临床分期(P=0.000)和辅助化疗(P=0.033)。影响本组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因素有肿瘤大小(P=0.002)、淋巴结状况(P=0.012)、临床分期(P=0.000)和辅助化疗(P=0.040)。COX多因素分析示临床分期(P=0.000)和辅助化疗(P=0.018)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同时,临床分期(P=0.000)和辅助化疗(P=0.012)也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预后较差,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其公认的治疗模式,其预后与临床分期和辅助化疗有关。应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并重视术后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期间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UG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476例胃癌患者, 筛选出新辅助治疗期间出现AUGB的患者, 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476例胃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者35例(7.35%), 其中经补液止血保守治疗好转者6例, 内镜下成功止血者5例, 血管造影栓塞术成功止血者7例, 余17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手术止血。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65.13%, 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为60.71%。其中出现AUGB者3年OS为48.57%, 3年DFS为42.86%, 而未出现AUGB者3年OS、DFS分别为66.44%、62.13%, 两组患者的3年OS、DF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2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 肿瘤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未分化型(P=0.004、P=0.008)、肿瘤cTNM分期为Ⅲ期(P=0.002、P=0.013)和出现AUGB后未继续行化疗治疗(P=0.003、P=0.005)是影响AUGB患者预后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此类患者需引起临床重视; 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后需积极对症止血治疗, 止血成功后继续化疗才可能延长此类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后化疗对早期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50例行肺癌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LC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化疗将50例患者分为化疗组(n=32)和非化疗组(n=18)。随访其生存状况。  结果  化疗组和非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8个月和29个月,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和35.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均表明:术后辅助化疗为LCNEC患者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5;HR=0.281,P=0.008)。  结论  术后化疗可提高早期LCNEC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对比不同诱导化疗方案的治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170例Ⅱ~Ⅳb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6例,女性44例;Ⅱ期27例,Ⅲ期105例,Ⅳa~b期38例。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3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控制率、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8%、91.5%、76.7%和69.1%。多因素分析发现,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疾病进展(HR:1.820,95%CI:1.013~3.271,P=0.045)及远处转移风险(HR:2.240,95%CI:1.017~4.090,P=0.045)显著降低。  结论  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显著延长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且接受新辅助化疗的81例IBC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所有患者3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3.1%和37.0%,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3.6%(11/81)。新辅助化疗后是否达到pCR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有关(P < 0.05),但获得pCR并不会改善其预后(P > 0.05),而IBC患者的术前淋巴结分期是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新辅助化疗方案和淋巴管癌栓情况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因素(P < 0.05)。  结论  IBC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对术前淋巴结分期和淋巴管癌栓状态的评估,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合理使用新辅助化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肿块(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三阴性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  结果  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1.4%及90.5%(P= 0.038),5年BCSS分别为84.7%及93.7%(P=0.047)。以淋巴结状态分组比较,淋巴结阴性患者中,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2.8%及94.1%(P=0.033),5年BCSS分别为85.0%及96.1%(P=0.019)。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3.721,95%CI:1.743~7.941,P=0.001),死亡风险亦增高(HR=3.560,95%CI:1.521~8.330,P=0.003),三阴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2.208,95%CI:1.028~4.742,P=0.042)。  结论  淋巴结阳性及三阴性是影响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阳性是影响BCS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阴性三阴性乳腺癌组较非三阴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影响其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结果  314例病例5年生存率为88.0%, 复发率为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时间不良因素(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 < 3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单因素分析示SCCAg、FIGO分期、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宫旁组织浸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治疗前SCCAg > 3 ng/mL(P < 0.001, OR=4.966)、深肌层浸润(P=0.001, OR=5.503)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结论  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治疗前SCCAg > 3 ng/mL、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和Shp-2(src homology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和Shp-2在124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统计学分析HIF-1α和Shp-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并同时分析这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HIF-1α和Shp-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67/124)和23.4%(29/124), 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0.293, P=0.001)。HIF-α的表达阳性率在手术中发现远处转移及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中较高, Shp-2的表达阳性率在肿瘤浸润程度较深及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中较低(P < 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 HIF-1α表达阴性者预后好于表达阳性者(P=0.041), Shp-2表达阳性者预后好于表达阴性者(P=0.025);HIF-1α(-)Shp-2(+)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HIF-1α(+)Shp-2(-)组(P=0.009)。  结论  HIF-1α和Shp-2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多个临床病理因素显著相关, 提示这两种蛋白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且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收治的91例RMS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MS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风险模型对RMS复发患儿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RMS复发率为41.8%,复发组38例患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52.9%、27.8%。患儿的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是否伴有转移及是否规范化疗是影响RMS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是否规范化疗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生存分析表明复发时间及是否伴有转移与RMS复发患儿的预后相关,且均为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进行规范化疗有助于降低RMS的复发率,复发时间及是否伴有转移与复发患儿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运用Q-PCR法检测63例骨肉瘤组织及邻近部位正常骨组织中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miR-17-92基因簇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miR-17-9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 且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 < 0.05), 另外, miR-17-92基因簇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结论  miR-17-92基因簇在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性, 可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骨肉瘤患者预后一种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629例患者中58例(9.2%)有第253组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pT分期、pN分期、癌结节、脉管癌栓和术前CA19-9水平与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分层分析显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对pN1、pN2a和pN2b期患者预后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9%和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倾向匹配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474,95%CI:1.072~2.498;P=0.037)。  结论  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第253组淋巴结状态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该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以及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确定的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探讨术前SII-PNI评分在预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70岁)临床资料,分别计算术前SII及PNI值。利用ROC曲线确定SII、PNI的最佳cut-off值,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结果  术前SII-PNI不同评分患者中,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p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pTNM分期、脉管浸润与神经受侵发生率以及Ki-67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23)、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6)、存在淋巴结转移(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和术前SII-PNI评分(P=0.001)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SII-PNI评分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评分越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且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凋亡蛋白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的关联性, 及其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以石蜡包埋组织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97例肝细胞肝癌, 分别在复发与转移组49例和非复发与转移组48例中分析Bc1-2核表达和MMP-2、MMP-9表达的情况。  结果  复发与转移组Bcl-2核表达高于无复发与转移组(x2=7.912, P=0.005), 复发转移组MMP-9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x2=6.545, P=0.011), Bcl-2核表达阳性细胞率与MMP-9阳性细胞率存在相关性, 而与MMP-2无关Bcl-2核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cl-2核表达阳性患者更易出现复发与转移, 且与MMP-9过度表达存在关联性, 表明Bcl-2入核可能对肿瘤转移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可作为评价HCC复发与转移、不良生存预后的候选临床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