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临床疗效及肾脏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180例之前服用TDF抗病毒治疗48周至49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TAF治疗组和TDF治疗组。TAF治疗组患者将既往用TDF患者换用TAF治疗,TDF组患者采用继续用TDF进行治疗。持续用药4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在持续用药48周时的治疗疗效中,两组HBV-DNA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250,P = 0.001),TAF组HBV-DNA抑制率优于TDF组;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871,P = 0.009),TAF组ALT复常率优于TDF组,两组HBeAg血清学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81,P = 0.049),TAF组HBeAg血清学转化优于TDF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尿α1-微球蛋白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703,P = 0.000),TAF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异常率低于TDF组,血β2微球蛋白检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AF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TDF治疗组且对肾脏安全性高于TDF,有较强的抗病毒效力、减少了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和降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精准护理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治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的6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精准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2组的体位依从率、药物依从率、用药正确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满意度、视力、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的体位依从率、用药正确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的药物依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2组入院及出院时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在出院15 d和30 d视力为(0.15, 0.40)、(0.18, 0.45),优于对照组的(0.10, 0.30)、(0.10, 0.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为(14 916.96±3 966.91)元、住院时间为(8.77±3.38)d, 少于对照组的(23 763.22±8 098.87)元和(15.20±4.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入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观察组在出院时、出院15 d及30 d为(34.97±3.43)分、(40.96±4.96)分、(46.25±5.23)分,优于对照组的(27.56±2.87)分、(30.41±4.51)分、(35.43±5.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精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较常规护理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左背外侧前额叶为刺激靶点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真刺激组(30例)和伪刺激组(31例),真刺激组进行2 mA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治疗,伪刺激组进行参数设定一致的伪刺激治疗,所有患者同时接受药物伏硫西汀10 mg/d治疗,2组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斯耐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中文版快感缺失量表(DARS)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总病程、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真刺激组患者SHAPS评分、HAMD-17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 < 0.05),DARS评分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2周后,真刺激组患者SHAPS评分[(17.71±3.11)分]低于伪刺激组[(19.45±3.42)分],真刺激组患者HAMD-17评分[(16.70±5.36)分]低于伪刺激组[(20.22±4.84)分],真刺激组患者DARS评分[(46.27±8.75)分]高于伪刺激组[(39.84±9.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以左背外侧前额叶为刺激靶点的tDCS治疗可以有效治疗快感缺失型抑郁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疏肝泻火汤治疗气郁化火型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的120例气郁化火型PSD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疏肝泻火汤治疗,治疗周期为6周,随访观察2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并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 2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AMD评分=-2.467,P=0.015;tNIHSS评分=-5.707,P<0.001;tBarthel指数评分=36.258,P<0.001;t中医症候评分= -7.267,P<0.001);(2)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0.0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2)。  结论  疏肝泻火汤治疗气郁化火型PSD疗效较好,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的基础上,对其神经功能康复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成瘾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阿立哌唑与丁螺环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有效疗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2019年4月—2020年4月诊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纳入A组(51例)与B组(51例),分别运用阿立哌唑治疗与阿立哌唑联合丁螺环酮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PANSS评分)、认知功能(MCCB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B组治疗后的PANSS总分[(48.81±7.66)分]低于A组[(64.13±9.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7, P<0.001);B组治疗后的MCCB评分[(48.43±5.09)分]高于A组[(40.72±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5, P<0.001);B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77.90±4.13)分]高于A组[(65.84±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0, P<0.001);B组的总有效率(94.12%)高于A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 P=0.038);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A组为9.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 P=0.750)。  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丁螺环酮可以更好地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化心理干预措施在中青年基底节出血患者保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4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保守治疗的86例中青年基底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40例,予以强化心理干预;对照组共46例,予以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和发病8周后的抑郁、焦虑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50%和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8周后观察组抑郁评分为(48.28±4.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0±6.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8周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为(40.73±4.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8±7.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6.75±11.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5±1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强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中青年基底节出血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还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全面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作业疗法在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制作随机表,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作业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作业治疗,均治疗1次/d,5次/周,共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评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和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U-FMA[(45.37±5.12)分、(38.80±4.35)分]均高于治疗前[(31.37±4.33)分、(32.57±4.19)分,t=16.025、14.297,均P < 0.05],治疗后治疗组U-FMA高于对照组(t=5.352,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MBI评分[(57.83±6.65)分、(47.33±5.68)分]均高于治疗前[(41.17±5.97)分、(40.17±7.01)分,t=25.673、15.577,均P < 0.05],治疗后治疗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t=6.572,P <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 vs. 73.33%,χ2=4.706,P < 0.05)。  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作业疗法可对脑卒中伴有上肢运动障碍起到显著改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术前护理干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情绪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2019年6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手术的102例65岁以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实施医院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术前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焦虑情绪、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为(6.20±1.60)分,对照组得分为(13.35±2.2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2,P < 0.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38.42±8.99)分,对照组得分为(44.63±8.9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5,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19.61%,χ2=4.320,P=0.038);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对照组为80.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9,P < 0.001)。  结论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术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疾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及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性化血压管理策略对老年胃肠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以期为降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提供一定的临床数据。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1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个性化血压管理策略组(IM组,84例)与标准血压管理策略组(CON组,82例)。比较2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肌酐(CRE)、血尿素氮(BUN)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麻醉过程中,2组MAP(气管插管前至术毕)、SBP(气管插管前至术毕)、DBP(切皮后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0,均P<0.05)。2组患者CRE均随时间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47,P<0.001)。2组BUN随时间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19,P=0.125)。2组eGFR术后较术前均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P=0.291)。IM组发生AKI 3例(3.6%),CON组发生AKI共10例(12.2%),2组AK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39)。  结论  采用个性化血压管理策略有助于降低老年胃肠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规范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Koubm water swallowing test, KWST)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F-36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KWST评分、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KWST评分、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WS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5±0.26)分vs. (4.13±0.52)分,P < 0.05],而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85±0.91)分vs. (5.21±0.81)分,P < 0.05]。治疗前,2组患者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15,P=0.021)。  结论  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结核病合并HBV感染者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HBV-DNA载量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HBV再激活机率、可能发病机制及预防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方法 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结核科诊治的结核病合并非活动性HBV感染者97例,随机分为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方法 以2019年1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4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2组:(1)A组(n=242):诱导前静脉滴注2 ml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2)B组(n=243):诱导前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0~24 h和24~48 h PONV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补救治疗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病史、手术侧别、PONV史、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在0~24 h和24~48 h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35.5%和18.2%,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18.5%(χ 2=7.331,P=0.007)和8.2%(χ 2=4.364,P=0.037)。A组患者0~24 h和24~48 h加强止吐药物的比例分别为15.2%和8.7%,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5.3%(x 2=5.327,P=0.021)和2.0%(χ 2=4.432,P=0.035)。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PONV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癌联合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肝脾联合切除术组(观察组,66例)和单纯肝切除术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RBC、WBC、PLT、CD4+、CD8+、CD4+/CD8+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WBC、PL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胆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10/66),对照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6/5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4,P=0.569);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瘤生存率为40.91%(27/66),对照组为21.15%(11/52),观察组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99,P=0.023)。  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能有效促进WBC和PLT升高、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远期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分泌蛋白胶体金法检测患者痰液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住院肺结核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留取晨痰,分别采用痰抗酸染色涂片镜检法、痰培养法、MTB分泌蛋白胶体金法、GeneXpert MTB/RIF法进行检测,对比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73例患者痰涂片阳性59例(34.10%),痰培养阳性66例(38.15%),痰胶体金阳性90例(52.02%),GeneXpert MTB/RIF法阳性102例(58.96%)。痰胶体金法与痰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P=0.010);GeneXpert MTB/RIF法和痰培养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95,P<0.001);痰胶体金法与GeneXpert MTB/RIF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5,P=0.194)。173例患者痰液检测,菌阳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可视喉镜下观察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颌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左鼻孔入路)和B组(右鼻孔入路),每组60例。麻醉快速诱导后,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完成经鼻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一次通过鼻腔率、导管通过鼻腔时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总时间、插管成功率和鼻腔出血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导管入鼻一次成功率(84.7%比81.7%;χ 2 =0.202,P=0.653)、导管通过鼻腔时间[(7.3±4.6)s比(7.5±4.1)s;t=-0.223,P=0.824]、声门暴露时间[(6.6±1.4)s比(6.7±1.4)s;t=-0.348,P=0.728] 和插管总时间[(35.1±9.2)s比(34.0±7.8)s;t=0.663,P=0.50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均为100%。A组有16例(27.1%)发生插管相关鼻出血,B组有17例(28.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 =0.022,P=0.882)。结论 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2=0.03,P=0.86;66比49针次,χ2=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342)比0.64%(43/6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4;χ2=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P<0.01;χ2=6.43,P=0.01;χ2=12.14,P<0.01;χ2=13.74,P<0.01)。(3)在100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440)比0.65%(30/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同步放化疗、且预防使用PEG-rhG-CSF的小细胞肺癌病例80例(观察组),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1∶1匹配了未使用PEG-rhG-CSF的对照组80例。 观察比较两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 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白细胞均减少,但前者(3.15±0.76)×109个/L高于后者(1.82±0.77)×109个/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7,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前,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3,P=0.123),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至(1.89±0.52)×109个/L,对照组减至(0.77±0.44)×109个/L,观察组绝对值减少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34,P<0.001)。 结论 使用PEG-rhG-CSF对预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降低有作用,可改善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尚待大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iRoot SP单尖法充填与iRoot SP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用于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共100例,患者均为单颗牙患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颗,对照组患者采用iRoot SP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研究组患者采用iRoot SP单尖法充填,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疼痛反应情况,术后2周窦道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后根尖周阴影变化,治疗6个月后综合疗效评价。  结果  比较术后1周的疼痛反应,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反应率分别为24.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3,P=0.629);术后2周窦道愈合率分别为96.0%、94.0%,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9);术后3个月根尖暗影情况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6,P=0.001);术后6个月根尖暗影情况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1,P=0.475)。术后6个月综合疗效评估,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0%、96.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1,P>0.999)。  结论  iRoot SP单尖法用于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操作方便,充填效率高,术后疼痛轻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社区老年就诊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senile pruritus,SP)的患病情况和临床特征,为社区SP防治提供参考,采用横断面调查、分层抽样法,于2019年3月1日至5月31日在张家口市桥西区明德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朝阳区垡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中心的全科门诊中随机抽取300例年龄≥60岁的就诊者,计算SP的发病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SP患者进行SP的知晓情况、治疗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调查。对不同特征社区就诊的SP患者皮肤瘙痒程度进行比较,对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对SP患者瘙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社区老年就诊者SP发病率为33.30%(198/600),知晓率为29.29%(58/198),治疗率为23.23%(46/198);洗澡次数>3次/周(χ2=9.129)、洗澡时间>1 h/次(χ2=12.742)、经常用碱性洗涤物洗澡(χ2=8.695)、生活不规律(χ2=14.819)、有辛辣饮食习惯(χ2=9.852)、不用保湿类护肤品(χ2=6.614)、经常饮浓茶(χ2=6.258)、经常喝咖啡(χ2=6.513)、睡眠不佳(χ2=12.364)、情绪烦躁易怒者(χ2=23.120)SP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社区老年就诊者SP发病率高,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需要加强SP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以减少社区S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MFS组患者较非MFS组更年轻(32比45岁,t=9.603,P=0.000),有家族史者更多(19%比0,χ 2=19.996,P=0.000),男性和吸烟者比例更低(55.2% 比 80.6%,χ 2=11.489,P=0.001;13.8% 比 46.9%,χ 2=17.686,P=0.001)。两组在急诊手术比例、预防性脑脊液引流、手术时间、术中循环管理方式、术中用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的术后30 d死亡率明显低于非MFS组(0比9.2%, χ log ? rank 2 =5.616,P=0.018)。两组在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呼吸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 个月),5年生存率(89.2±4.6)%,非MFS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log ? rank 2 =2.719,P=0.099)。MFS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非MFS组为(95.2±2.3)%,MFS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组( χ log ? rank 2 =5.034,P=0.025)。 结论 MFS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MFS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MFS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