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耳聋医案30例,叶氏对耳聋辨证治疗继承创新,知常达变,立论、制法、用方、选药多有创见。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散见各篇,难以窥其经验全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聋医案分析医论、归纳证型、总结治法方药,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探索叶天士辨治耳聋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辨治耳聋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治胃脘痛之经验。辨证当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辨气血、辨燥湿、辨病邪,再根据证型立法选方。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笔者对叶氏治疗胃脘痛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分析典型医案,以求充分展示叶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详细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杂病各科的诊疗经验,其中"瘢瘕"篇记载了叶天士对于瘢瘕病因病机的独特理解及辨治特色,结合脏腑辨治,治从"久病入络",善用辛散之品温通络脉,配合疏肝健脾、滋阴固气之品,分证论治,攻补兼施,祛邪兼以扶正,调动周身气血运行,祛瘀生新,消癥散结.文章旨在总结叶氏治疗瘢瘕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治胃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 《河北中医》1996,18(2):2-3
叶天士治胃特色探讨梅明(宁夏平罗县中医院753400)清代名医叶天士,名震江南,烁古耀今,其湿病成就及其医案早已为人熟知。今从其门人所辑《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钩辑出叶天上治胃特色,探讨如下。1食物自适,胃喜为补叶氏临证中大凡辨治杂病多...  相似文献   

6.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7.
梳理《叶天士医学全书》咳嗽相关医案,同时参考其他医家论述,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思想,总结叶天士对咳嗽分类、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及其临证辨治咳嗽用药经验等。从风寒咳嗽、风温咳嗽、暑邪咳嗽、湿郁咳嗽、燥邪咳嗽、脾胃咳嗽、肝郁咳嗽、肾亏咳嗽等方面分别立论,强调治疗外感咳嗽不可一味施予泻肺之药,治疗内伤咳嗽不能滥用滋阴之法。叶天士治咳法古而不泥古,善用经方,其医案对后世医家治疗咳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叶天士,除在温病的论述及用药上有独到见地外,对内科杂证的辨治亦别有丰采,兹就《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的辨治特点,略述点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七情郁证的医案所用方药进行频数统计与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叶天士治疗七情都证的经验.结果认为,叶天士治七情郁证,重在治肝,涉及脾胃,注重开窍启闭、安神定志,注重药物配伍,用药平稳轻灵.其治疗七情都证方法颇具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归纳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肺燥津伤、肝火灼肺、脾虚肺弱和肺肾虚衰6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叶天士治疗咳嗽,并非见咳治咳,而是善于掌握病因病机。邪在表者予轻剂宣解,邪在里者或不治肺而治脾肾,注重顾护胃气和津液。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辨治咳嗽精深的学术见解与博通丰富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根据四时主气将小儿温病归纳为"风温、夏热、秋燥、冬寒",开创了小儿四时温病的辨治,丰富了小儿温病的辨治理论体系。其学术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对于不寐的辨治具有独特的认识。文章以《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案为基础,概括总结了叶天士辨治不寐的学术特点。叶天士尊崇经典,深研《黄帝内经》的理论,充分挖掘其中对于不寐的论述,尤其发挥并运用阳跷脉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不寐的论治,开拓了不寐的辨治思路;临证喜用经方,擅长化裁,能够灵活运用经典代表方剂治疗失眠;同时,叶天士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自己独特的认识,扩展了五味治疗不寐的临床运用,尤其是重视运用动物药,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形质,以培生生之气。  相似文献   

13.
白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叶天士十分重视白术的应用并有其独特的见解。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发现,白术具有培土息风治中风、补中理虚治虚劳、培土生金治咳嗽、温阳益气治痹痛、扶土抑木治肝病、温中健脾治脾胃、益气止汗治汗证、苦温燥湿治湿痰、利水消肿治肿胀以及安胎等多种功效。叶天士应用白术的经验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经验俱来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后世名家经验,可谓渊源有自并非杜撰,值得临证学习。  相似文献   

14.
以叶天士医案为切入点,总结叶天士治疗耳鸣临证特色。将叶氏耳鸣治法概括为填固脏阴,镇摄浮阳、辛甘化风,补体调用、养血熄风,敛阴柔肝、解郁散火,清肝泻热、培土制木,熄风降火、益气通窍,建中熄鸣及补益心肾,交通水火7个方面。以法带方,借法诠理,认识叶氏辨治耳鸣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以医案为切入点,从荆公妙香安心气、血肉有情填奇经、通阳消阴复其用、交通心肾举阳器、疏肝解郁调气血、清热祛湿愈痿疾等6个方面,总结叶天士辨治阳痿的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暑病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叶天士辨治暑病的经验,不仅为现代临床辨治暑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暑病医案54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和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在54例暑病医案的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3种;症状203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27个;药物97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44味,《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物82味。(2)得到药-药二阶关联16组,三阶关联32组,四阶关联12组,五阶关联2组;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8组。结论:叶天士所论暑病,包括暑温和暑湿两大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暑病,以气分证居多,病位涉及肺和脾胃,以暑热壅肺、暑湿阻滞脾胃为常见证;暑邪深入营血,病位涉及心、肝、肾,以出血、阴伤、动风、神志异常为主证。治疗暑病以清热祛湿、顾护津气为基本原则,善用祛湿药对,治湿三焦兼顾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8.
据不完全的统计,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简称《晚案》)、《叶氏医案存真》(简称《存真》)、《增补叶天士医案》(简称《增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简称《未刻》) 、《三家医案合刻》(简称《三案》)共载内伤血证238案。笔者潜心研究两载,发现叶天士在辨治内伤血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仅法仲景、效仲淳、学东垣、师丹溪造诣极深,而且汇诸子百家独有创见。惜至今有关这方面系统研究尚少,故笔者不揣荒陋,研讨如次。一、“耗血”着眼,“凉血散血”治内伤  相似文献   

19.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旴江名医黄宫绣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辨证思路和临证经验。本文以《太史医案初编》中几则有关血证的医案进行研究,主要对黄氏辨治血证的理法方药特色进行初步探析,以窥其主要学术思想特色,挖掘旴江医学学术价值,为临床血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涉及汗证的医案进行分析,从汗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治疗思路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叶天士的汗证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