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名医黄宫绣的一本医案著作,该著作立足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诊疗经验.选取《太史医案初编》中治疗痰证的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独特的诊疗思路,挖掘其学术特点,探索旴江医学的学术价值,为临床痰证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黄宫绣所著《太史医案初编》中记载了3则较为典型的热证医案,黄氏灵活运用辨证思维思考病症的根结,巧妙用"以热治热"之法祛其病邪,让人拍案叫绝.分析3则热证医案,旨在揭示其中诊疗思路、摸索其规律,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见于《黄帝内经》。旴江名医黄宫绣在《太史医案初编》中记载了2则以呕血为主症的妇人倒经医案,两案病同而证异,黄宫绣分别从寒、热论治,用药截然相反,疗效显著。同时,黄宫绣指出,出血的病因很多,不仅仅局限于火热迫血妄行,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可以是虚、寒、痰、气、水、火,外因可以是风、寒、暑、湿、燥、火。在治疗上要随证而治,药与证对,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江西旴江医家黄宫绣所著《太史医案初编》中记录有2则疫病医案,案中阐述了黄宫绣对疫病的认识.他认为疫病的病因可分为四时不正之气与疫疠之气,根据病因可以将疫病分为时行疫病、天地大疫与非时疫病3种类型.诊断上强调瘟疫与伤寒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传染传变、治则治法等方面的鉴别,治疗上主张给邪以出路,反对盲目补益.  相似文献   

5.
《三合集》为明代儒医张继科所撰医案医论类书籍,其中医案多引经据典阐述医理精深并常有发明,其论证独到,被誉为医案中精品.本文通过对书中血证的相关医案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用药特色等方面探析其辨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与特色经验,其治血证秉承人体脏腑气血的整体观,辨治脏腑以阴阳为纲目、肝肾为根本,重视肝肾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6.
分析《未刻本叶氏医案》血证治疗特色及用药规律。叶氏治血证不囿于止血,都不忘养阴,还注意"治未病"。治咳血,肺肾同治或肝肾同治;治便血,亟培脾胃;治尿血,肺肾同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医案》血证相关的医案篇目中处方的整理统计,总结出吴鞠通对血证的辨治规律,分别详论黄土汤法、活肝络法、建中法、复脉法、清上焦法、通补胃阳逐痰饮法、苦寒清下法、温镇冲脉法等吴氏常用治血八法,以期反映吴氏血证辨治的具体应用规律,为现今临床血证的辨治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医案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叶天士医案及其研究概况,黄氏曾子1983年予以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治疗经验研究 (一)内科杂病 1.血证:朱氏指出,叶天士论治血证,主要受“见血休治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思想指导,重视“治本”,即调整机体阴阳状况,扶助正气,培补中元,滋养胃阴。并变通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缪仲醇诸法以治血证,独创性地发展了通法在血证中的应用,如通阳止血,活血止血、疏肝止血、通腑止血,通奇经之滞以止血等。李氏则认为叶氏治血注重治心。如吐血证的辨治,以病情的急缓而分,急性出血急宜投药以防变,缓解期或将作期则重视运用心理疗法疏其气机,悦其性情,以调其阴阳平衡。卜氏分析了叶氏治疗内伤血证的理论和经验,指出凉血散血法非独为温病血分证而设,内伤血证也可  相似文献   

9.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0.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1.
《太史医案初编》中记载有2个以"大笑不止"为主症的情志病医案,黄宫绣从心火旺盛立论,并指出虽以心火为主,但也夹杂有痰、湿等其他病理因素。在治疗上主张清热泻火,同时灵活处理,辅以化痰消积等。反映出黄宫绣求真务实,讲求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7则医案,探讨叶天士从体质辨治外感病的特色。认为叶天士重视体质因素对于外感病发病的影响,在治疗时权衡外邪的强弱和体质本身的性质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行开发的历代医案数据库,总结《临证指南医案》疟疾辨治特色。其所载疟疾医案症状以脾胃症状及全身症状较为突出;病因病机强调湿热,认为疟疾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重要内因,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引起痰湿内结、中焦气滞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重视扶正,常用温补法;方药主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体现了叶天士别具一格的治疗思路,为临床疟疾的治疗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万四妹  戴慎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67-2268
明末清初安徽歙县新安名医郑重光著《素圃医案》四卷,其中运用仲景经方治验93则,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以辨治伤寒重视三阴、倡六经分治疟疾、推崇《金匮要略》对"有故无损"的运用、善用仲景温补方为特色,是新安医学著作中典型的经方医案代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杏轩医案》中从脾辨治疾病代表医案梳理分析,发现程文囿治疗痰饮水湿之邪相关疾病首辨寒热虚实,恢复脾运使外湿可化,内湿不生,疾病乃愈;气机失调疾病则注重运脾理气,升举脾元,恢复气机升降;血证脾健则统摄有权,化生有源,失血过多急证常益气固脱为先,水火失济治在滋阴敛阳,吐血多以胃药收功意亦在于此.土载四行,五脏中皆有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张聿青医案》中的泄泻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可归纳为:发热泄泻,解表除湿;腹痛泄泻,清热解郁;腹胀痛泻,柔肝培土;便泄深酱,化饮清热;泄泻红腻,苦辛通降;初泄后硬,温脏清腑。结论:张乃修辨治泄泻谨守病机,分别采用解表除湿、清热解郁、柔肝培土、化饮清热、苦辛通降、温脏清腑等法。  相似文献   

18.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记载之方剂,经方医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等多脏器密切相关。其辨治当以肺为中心,兼顾脾肾,先辨表里,次辨寒热虚实。文章以3例咳嗽患者为例,展开了临证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对阴阳辨证娴熟的清代医家郑寿全、黄宫绣、石芾南之论,对其论述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太史医案初编》《医原》所载医论、医案中处处体现着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纲领性作用。结论:中医治病只有法于阴阳,才能高屋建瓴,洞察病源。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所载医案记录了叶天士对目病的认识以及其针对目病所采用的特色辨证和治疗方法。叶天士目病辨证的特色主要包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体质辨证,精准施治疗目疾”“平脉辨证,目病见肝脉弦者多”“温病的辨证理论应用于目病”“五轮辨证,目之特色”“抓主症,目赤、脉弦辨从肝肺”。叶天士目病治疗特色以“重视王道、疗目病以扶正祛邪”“目病多郁火,火郁当发之”“三因制宜,治疗目病个性化”为主。本文从辨证方法和治疗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中叶天士治疗目病的思想,以期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解专科固有思维,探眼体辨治之旨。同时为眼底病现代科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未来辨治方向提供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