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党中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及其关于本病的学术思想。党中勤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脾运不及,致脾失健运,痰浊停聚中焦,土壅木郁,痰瘀膏浊沉积于肝而成,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通腑为主。  相似文献   

2.
总结庞国明从痰论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提出"痰病致消"论,认为"肥壅"是2型糖尿病的萌发土壤;痰浊、痰热蕴化酿成的过程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始动因素;痰遏中土、土壅木郁、津精布运失常、谷精滞壅血中是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环节;痰热耗津损气、气阴受损是"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诸症的内在因素。其治以翰和中州,治痰为要,或化痰降浊,或化痰清热以运土达木,调和升降。痰浊中阻证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方以和中降浊调糖饮主之;痰热内蕴治以化痰清热、和中调糖,以清热化痰调糖饮主之。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65-67
文章旨在探讨血脂异常浊毒的成因与防治。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浊毒的形成与演变贯穿于血脂异常始终。浊乃津液不归正化而有痰饮水湿之异,毒有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之别。血脂异常浊毒形成与生活方式、自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浊毒黏滞,易阻滞气机,痰瘀互结;浊毒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浊毒伤正,易损肝脾;浊毒秽浊,易蒙闭清窍;浊毒易从化,兼夹他邪。防治以调摄生活,防浊毒之生;调节脏腑,杜浊毒之变为原则。这些观点可为血脂异常、脂肪肝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主要方面,其科学内涵与当今医学界倡导推广的"三级预防"吻合,同时大力发展治未病也是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一。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等级较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膏脂代谢失常,瘀积体内,化湿化浊,日久成瘀成毒,最终导致机体血脂异常。形成原因皆为湿、浊、瘀、毒互结,病理产物既可单一致病,又可协同作祟,病机为湿浊瘀毒内蕴,导致脏腑功能失司,运化功能失常。以此总结出中医治未病之"湿浊瘀毒"学说,可以提早干预血脂异常病前状态,预防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病因病机 脂肪肝是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脾运不及,或忧思伤脾,脾气不足,或疫毒伤肝,肝病日久,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凝聚为痰,痰浊停聚中焦,壅塞气机,土壅木郁,肝胆失疏,或气血不畅致痰瘀膏浊沉积于肝,或日久则肾之阴阳失于平衡所致[1~5]。 2 中医药治疗 2.1 分型论治 2.1.1 根据脂肪肝的发病程度分型论治 ①肝郁气滞型(早期轻度脂肪肝):治以疏肝理气,健脾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脾气虚弱型(中期轻中度脂肪肝):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湿浊内阻型(中期中重度脂肪肝):治以祛湿化痰,疏肝健脾活血,方用柴胡…  相似文献   

6.
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在肿瘤发病过程中体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病理因素,是导致发生肿瘤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癌毒一旦产生,继生痰浊瘀血,耗损人体气血津液,影响脏腑功能,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基本证型是痰瘀郁毒证;基本病机是痰瘀郁毒、耗气伤阴;治疗则以消癌解毒,益气养阴为主。消癌解毒方正是在"癌毒"理论指导下,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而设计的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7.
何琦  指导:郑宝林 《新中医》2023,55(20):186-190
介绍郑宝林教授分期论治痛风的临床经验。郑宝林基于整体观念,认为痛风发病具有以“湿浊痰 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的特点,遵循湿热壅盛-痰浊阻滞-肾虚瘀毒的传变规律,故提出分期论治的总体治 则,湿热壅盛期以四妙散加减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痰浊阻滞期以陈夏六君汤加减健脾化痰,化瘀通络;肾虚 瘀毒期以补肾祛瘀汤加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临证擅用藤类药、消石药,关节疼痛甚者,分期用三藤,即青 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痛风石沉积甚者,善用金钱草、石韦、鸡内金。  相似文献   

8.
郁东伟  蔡宛如  马丹女  应翩 《光明中医》2009,24(12):2237-2238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剧期(AECOPD)患者中医痰热郁肺型与痰浊壅肺型的特点,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COPD急性加剧而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治规范辨证分型,对痰热郁肺型和痰浊壅肺型比较分析.结果:①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剧而住院治疗的患者中,主要是痰热郁肺型和痰浊壅肺型患者.②痰热郁肺型和痰浊壅肺型在一般情况、肺功能指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而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动脉血PCO2和血清D-二聚体含量均较痰浊壅肺型者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OPD急性加剧期住院的患者中主要是痰热郁肺型和痰浊壅肺型;痰热郁肺型较痰浊壅肺型AECOPD患者更易导致CO2潴留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乳癖的发病与情志内伤、脾胃虚弱密不可分。肝为木,脾为土,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可致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畅达,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液失于运化,痰浊内生,日久脾病及肝。肝与脾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滞、痰浊阻于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气血不活,气滞、痰浊、血瘀三者阻于乳络而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关键是气滞痰凝血瘀,故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为原则,方用软坚消癖汤加减变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举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10.
总结贾英杰教授治疗胰腺癌经验。胰腺癌以其恶性度高、进展迅速为主要特点被冠以“癌中之王”之称。贾英杰教授创新性提出“黜浊培本”治癌法则,认为胰腺癌临床特性符合癌浊特性,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浊蕴、土壅木郁,治疗当以黜浊培本、运土达木为关键。每验临床,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析膏脂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为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奠定基础。膏脂作为精微物质,质同态异,其生理特点是以津液为体、以气为用,病理变化有膏脂冗余和不足两种。膏脂代谢异常,可向痰、湿、浊、郁、瘀等病邪转化,诱发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结合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病变特点,管窥膏脂理论在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及发展微观辨证的价值,希冀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CHD的预后。CHD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睡眠障碍可归属于“不寐”范畴。董燕平教授认为胸痹伴不寐主要责之于心脉闭阻、阴阳失衡,基本病机为瘀痰阻滞、脉络失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心胃不和、浊邪上逆,心肾不交、坎离失济,阳微不运、寒瘀心脉。根据胸痹伴不寐病机,临证可将其证型归纳为瘀痰阻滞证、肝气郁结证、心胃不和证、心肾不交证、寒瘀心脉证,分别治以化瘀祛痰、理气开郁、通脉利浊、交通心肾、温阳散寒。董师临证擅用对药、角药、微观用药及经典方,辅以心理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壅木郁”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情志不畅的发病机制,认为“土壅木郁”是UC合并情志不畅的关键病机。炎症堆积、肠道菌群紊乱、脑肠肽异常分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壅状态,并通过进一步作用导致肝郁,进而影响UC合并情志不畅的发生发展。治疗时应注重恢复脾运、通畅气机,积极干预情志因素。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瘀毒致病是阐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认为瘀血、湿浊、湿热蕴结,久化瘀毒、浊毒,裹挟留滞,终成热毒,隐匿为害,导致本病迁延难愈。此外,焦虑、抑郁状态(郁)亦是CAG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讨瘀、毒、郁的内涵以及三者在CAG中的致病机制,并通过辨析瘀与毒、郁与瘀、毒与郁之间的关系,认为“瘀、毒、郁”互结是CAG的核心病机,其中“郁”可能是促进瘀血、湿浊、湿热转为瘀毒、浊毒,进而化生热毒的病理要素。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疗效显著。笔者就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从热、毒、痰、瘀相关的病因病机进行论治。热因风温、肺热,毒有热毒、痰毒;痰有痰热、痰湿;瘀有血瘀、痰瘀。治疗分为急性期的风热壅肺、痰热壅肺、热毒壅肺、痰瘀壅肺4型;恢复期的阴虚肺热、肺脾气虚2型。本病之虚非一般气虚血弱之类,此虚亦为毒邪耗伤气血、血脉瘀滞所致,故治疗时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加化瘀活血行滞之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改变与冠心病(CHD)痰瘀证候的关联性。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中CHD痰瘀相关证型及正常对照组LDL-C含量进行分析。结果:CHD患者血瘀证、痰浊证LDL-C含量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痰浊证与血瘀证比较LDL-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痰浊证LDL-C含量要高于血瘀证。结论:LDL-C的异常改变与CHD痰瘀证候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18.
张桂花  黄延锡 《河南中医》1994,14(4):233-234
谷丙转氨酶(简称ALT)是氨基酸脱氨基时重要的催化酶之一,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释放入血,使血中ALT增高。ALT活性检测是病毒性肝炎过程中最敏感、最早出现的指标,在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也是疗效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从中医角度分析,病毒性肝炎是人体感受湿热疫毒引起的,以肝脾为病变中心的全身性疾病。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或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运化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邪不能发泄,郁蒸而助热,热邪不能宣达,蕴结而助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湿热郁结脾胃,土壅木郁,木郁则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另一方面木不疏土又加重土壅,  相似文献   

19.
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经验。其认为本病的病位在皮肤,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思则气结,湿热蕴蒸,浊毒壅盛。临床以行气开郁、健脾利湿、清热化浊为法,自拟祛毒除癣汤,随症加减治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周珉教授治疗肝癌时,分早期、中期、后期及终末期4个阶段分期辨治。明确指出肝癌的病机证素为湿浊、蕴热、瘀血、癌毒,气滞血瘀、湿热熏蒸、络伤血瘀、络气不和、枢机不利、营血伏毒、痰浊瘀蒙为主要证候。同时强调邪郁是肝癌发病重要因素,癌毒内生为致病关键,治法当以清化湿热为主,益气养阴、健脾益胃贯穿始终,理气利水而不伤阴,特别在肝癌晚期,须防变证。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