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消化道的免疫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日渐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消化道的免疫系统消化道非特异性免疫消化道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从口腔到直肠全消化道的粘膜屏障、各种分解酶,胆盐、肝屏障、胃肠道的蠕动及天然的细菌丛。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粘蛋白能防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探讨消化道肿瘤是否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方法健康志愿者、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各16名,每人口服乳果糖、甘露醇液后采集6 h尿样。尿样和乳果糖、甘露醇的标准样经肟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甘露醇峰、乳果糖峰出峰时间稳定,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相关;消化道晚期肿瘤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尿样中的乳果糖含量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果糖含量增高,而甘露醇含量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存在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免疫与感染     
免疫学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是研究传染病的特异预防和诊治的专科,而对机体因免疫功能失调所引起许多免疫性疾病却没有正确的认识。近十余年来,免疫学的概念扩大了,除抗传染免疫外,还包括机体对非病原生物异体物质或改变了性质的自身组织及细胞所引起一切免疫反应的非传染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防卫系统包括: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卫系统(一)机械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及血胎屏障)。(二)吞噬细胞因素: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4.
谢琦  金贵成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2):173-177
消化道肿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热量缺乏和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过度摄取、手术创伤、蛋白质分解增加等原因导致体内的谷氨酰胺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可引起肠道绒毛的缩短稀疏,黏膜通透性增高,屏障功能降低,细菌异位导致肠源性感染。近年来,免疫营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谷氨酰胺作为最主要的免疫营养素,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有了许多进展。  相似文献   

5.
将含有EHFV的黑线姬鼠的血、尿和粪悬液采用两种方法对捕自非EHF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一为用感染材料灌胃,另法用感染材料浸泡大米任鼠自行取食。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EHFV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损伤的消化道粘膜感染。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铁双胺—奥蓝粘蛋白组织化学和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6例大肠癌及癌旁移行粘膜组织学、粘蛋白组织化学改变和CDA表达。结果表明大肠癌旁移行粘膜多无特征性组织学改变。发生细胞粘蛋白组织化学改变的癌旁移行上皮CEA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移行区和正常人结肠粘膜(P<0.001)。提示癌旁移行上皮细胞代谢旺盛为早期癌前期改变。  相似文献   

7.
肠源性感染—无菌和SPF动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利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9,11(5):321-328,363
肠道内细菌通过肠粘膜屏障侵入到肠道以外部位形成感染的过程称之为“细菌移居”或肠源性感染。本实验利用无菌和无特殊致病菌动物进行研究,证实肠道中的常驻菌乳酸杆菌和非常驻菌肠炎沙门氏菌,均能够通过破坏肠粘膜的机械性屏障侵入体内形成肠源性感染。肠道中细菌主要是通过细胞内途径穿过肠粘膜屏障。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的溶酶体是肠粘膜抗感染防御屏障中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说一说胸腺     
王振坤 《肝博士》2017,(1):37-37
胸腺,这个名称对广大读者来说可能还是陌生的,它深居于人体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是人体实现细胞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中枢。提到人体防线人们都知道胃(胃酸)是杀灭细菌的屏障,皮肤分泌的皮脂也有清除细菌的作用,还有口腔里的唾液、肠道内肠液、白细胞、胎盘屏障、血脑屏障等等,他们都具有“非特异的免疫功能”,而胸腺则和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有重大关系,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二者相辅相成,保卫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腹泻由于诱发原因较复杂,例如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应激、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紊乱、脑肠轴功能紊乱等有关。鞣酸蛋白为鞣酸与蛋白质的结合物,含鞣酸50%,口服后在胃内不分解,至小肠后遇碱性肠液,经胰蛋白酶分解,缓慢释放出鞣酸。减少炎症渗出物,减少肠蠕动,有助于收敛和止血。复合硅铝酸盐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其可覆盖消化道,与粘膜蛋白结合加强消化道粘液的韧性,以对抗攻击因子,增强粘液屏障,起到防止胃酸、胃蛋白酶、酒精以及各种病毒、细菌及毒素对消化道粘膜的侵害,维护消化道正常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8受体免疫阳性细胞在大鼠消化道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白介素-8受体(IL-8R)免疫阳性物质在大鼠消化道的存在和分布。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只2-3mo龄雄性SD大鼠胃肠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IL-8R免疫阳性物质广泛分布于正常大鼠消化道管壁的粘膜层内,细胞形态不一,大部分呈柱状或锥形,散在分布于腺上皮间。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在于粘膜固有层内。结论 首次证明IL-8R分布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提示IL-8在消化道局部可能具有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思密达为硅铝酸盐,其颗粒由硅铝及少量钙、镁、铁等构成,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粘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表面积110m~2·g~(-1)),无论是对病毒还是对产生毒素的细菌都有很强的固定和清除作用,是消化道粘膜保护剂,能与粘膜糖蛋白结合,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能修复并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能力,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过程,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在腹泻、胃食道返流、胃炎、食管炎等方面有较好疗效,本文综述其临床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张嵘  周莉 《新疆医学》2004,34(1):76-77
近年来,我科临床上使用思密达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并收到较好疗效,思密达的主要成分是双八面体蒙脱石,其药理作用是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具有选择性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思密达不影响X线检查,不改变正常的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消化道激素,特别是肠促胰泌素(secretin)、促胃液素(gastrin)的分泌平衡紊乱,粘膜局部因子的生理平衡紊乱为焦点,来看溃疡病的发生机制。 [溃疡病的概念] 胃液有很强的消化蛋白能力。但胃液本身对胃、十二指肠粘膜带有攻击因子的特性。胃壁有粘蛋白与粘膜上皮形成一粘膜屏  相似文献   

14.
思密达——保护消化道防止内生及外来侵袭的新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密达(Smecta)是一种能吸附病原体,加强肠道粘膜屏障的高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理化特性思密达[Si_8Al_4O_(20)(OH)_4]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结构,具有相当大的表面积(约l00m~2/g),使其对消化道粘膜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及吸附作用。作用机理 1 经临床研究表明,思密达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轮状病毒都有较强的吸附周定的作用,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肠粘膜细胞救病原体损伤。 2 可恢复并维持肠粘膜细胞由分泌型向吸收型转变,促进其吸收功能,以避免水、电解质的损失,同时也缓解高渗性溶液引起的肠道运动失调。  相似文献   

15.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可能与免疫和遗传有关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直、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院自1980~1984年住院患者共51例,按1978年全国消化道会议拟定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草案”诊断。轻度者16例(31.3%),中度者13例(25.5%),重度者22例(43.1%)。属慢性持续型者10例(45.4%),属慢性复发型者7例(31.8%),属初发型者5例(22.7%)。病程最长者20余年,最短者4个月。现仅就临床资料完整的重度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0例进行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6.
思密达(Smecta)是从天然蒙脱石中提取的一种双面体层纹状结构微粒,因其表面积大且组分含有氧化硅和氧化铝,加之特殊的带电不均匀性,具有良好的加强修复消化道粘膜屏障,固定清除多种病原体及毒素的作用。是居家及外出旅行的必备药物,也是国家公布的首批非处方药物。 新近证实,本剂口服后可与胃内粘液糖蛋白结合,增加粘液的弹性内聚力,加厚粘液层,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改善胃粘液对致炎因子的侵袭力,同时还加速受损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起到加强、修复、保护消化道粘膜屏障的作用。因其特殊的带电荷和分布不均匀性,可吸附、固定与清除某些肠道病毒和致病菌,平衡正常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促进消化道分泌性IgA产生,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7.
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以消除此类因素,减少肺心病人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方法:对84例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就血气分析、心力衰竭、损害消化道粘膜药物的应用诸方面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肺心病人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心衰和应用损害消化道粘膜药物诸因素,均高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肺心病组。结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心功能不全、应用损害消化道粘膜的药物是导致肺心病人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胃肠粘膜免疫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而且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胃肠道除简单的屏障作用外,而且还有一套完善的粘膜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护作用。当抗原进入胃肠道后,激活了体内的胃肠相关淋巴组织(Gastrointestin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从而产生抗体在胃肠道粘膜免疫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letory immunoglobutinA,slgA)。胃肠道粘膜的免疫屏障功膳被各种因素削弱时,外来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的入侵,可造成消化道或全身性疾病。因此,对胃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研究,尤其是slgA的功能和调节的研究,对一些疾病的发生、治疗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病毒与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原。但是,自70年代以来的病因研究,尤其是在免疫功能方面的广泛研究,已证实不少RRI与各种免疫机能低下有关,如体液中抗体缺乏导致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减低,各种抗原物质易于浸入机体等,所以,免疫疗法就成为目前治疗RRI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就刺激机体的几种疗法综述如下。一、刺激机体的主动免疫:自40年代卡介苗的免疫佐剂作用被发现后,近年来对免疫促进剂的研究不断深入,已有许多减毒活疫苗、灭活菌苗或提纯的特异性抗原问世。口服细菌悬溶液做为有…  相似文献   

20.
思密达(Smecta)是一种能吸附病原体,加强肠道粘膜屏障的高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理化特性思密达[Si_8Al_4O_(20)(OH)_4]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结构,具有相当大的表面积(约100m~2/g),使共对消化道粘膜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及吸附作用。作用机理 l 经临床研究表明,思密达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轮状病毒都有较强的吸附固定的作用,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肠粘膜细胞被病原体损伤。 2 可恢复并维持肠粘膜细胞由分泌型向吸收型转变,促进其吸收功能,以避免水、电解质的损失,同时也缓解高渗性溶液引起的肠道运动失调。 3 提高肠粘液的质和量。思密达微粒粘附于肠粘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