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0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含FADD及TNFR1基因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 ,稳定转染入舌癌细胞后 ,通过体内、外实验初步观察融合蛋白TNFR1/DED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α(rhTNF α)作用下介导舌癌细胞凋亡的效应。方法 :反转录及重组PCR构建融合基因TFL ;鉴定融合蛋白TNFR1/DED在建系舌癌细胞T TFL中的表达 ,通过MTT法、形态学观察、DAN片段及体内抑瘤实验 ,观察融合蛋白TNFR1/DED介导舌癌细胞凋亡的效应。结果 :获得了人FADD及TNFR1基因并构建成功融合基因TFL ,转染入Tca 8113细胞后 ,能表达融合蛋白TNFR1/DED活性 ,体外实验观察到rhTNF α可有效地杀伤舌癌细胞 ,体内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且荷瘤动物内脏器官无病理性改变。结论 :融合蛋白TNFR1/DED可有效地介导舌癌细胞凋亡 ,为舌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8Hz,90dB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6个组,即对照组、次声作用1,7,14,21,28d组,每组8只。采用急性细胞分离技术,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状况。结果:频率8Hz,声压级90dB次声分别作用2h/d后,次声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1d组未见海马细胞凋亡增高(P&;gt;0.05),7d组可见海马细胞凋亡增高(F=42.18,P&;lt;0.01),14d组明显升高(F=42.18,P&;lt;0.01),21d组凋亡细胞较14d组明显减少(F=42.18,P&;lt;0.01)但仍高于对照组(F=42.18,P&;lt;0.05),至28d组与对照组已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次声8Hz,90dB作用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海马细胞凋亡数量有不同程度增高;随作用时间延长,海马细胞对次声作用产生适应性。8Hz,90dB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1571和P21^WAF基因克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K562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的治疗作用。RT—PCR扩增P21^WAF基因,胶纯化回收后连接到T载体测序,序列正确后构建P21—pcDNA3.1栽体,将P21—pcDNA3.1与空载体分别以脂质体转染入P21蛋白表达缺如的K562细胞,经筛选得到G418抗性的K562细胞株,Westernblot证实转染后有P21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表明:表达外源性P21蛋白的P21—pcDNA3.1-K562细胞株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K562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MTT法显示P21—pcDNA3.1-K562细胞与ST1571联合应用后,与单用ST1571作用的K562细胞相比,凋亡细胞比例轻度减少,细胞存活率下降较慢。结论:表达外源P21蛋白能抑制K562细胞增殖,同时对ST1571的促凋亡作用有轻度抑制,并降低K562细胞对ST1571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含有融合Flag标签的Runx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感染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观察外源Runx3在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方法:用PCR的方法扩增Runx3基因,并将Flag标签蛋白的编码基因与RUNX3基因进行融合,构建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CMV-Runx3,经Kpn Ⅰ/Xho Ⅰ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利用电转化方法将经Pme Ⅰ线性化的pShuttle-CMV-Runx3穿梭载体导入BJ5183重组细菌,获取重组腺病毒质粒Ad-Runx3,再将经Pac Ⅰ线性化的Ad-Runx3重组病毒骨架质粒转染293A包装细胞,包装并扩增病毒.利用该病毒感染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用免疫印迹法观察外源Runx3在细胞中的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构建并包装表达Runx3蛋白的重组腺病毒,用重组腺病毒感染U251细胞后,经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可见外源导入的Runx3蛋白在细胞核内的特异性定位.结论:成功制备了含有融合Flag标签的转录因子Runx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U251细胞,在细胞中观察到该分子表达后定位于细胞核中,为研究Runx3在神经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硫化砷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两种细胞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及其机制.方法:PCR-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半定量RT-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量细胞周期、凋亡.结果:0.15~0.6 mg/L硫化砷(72 h)可在诱导NB4细胞凋亡的同时,下调细胞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表达,同样作用对于K562细胞需要硫化砷浓度达到0.3~3 mg/L.0.3 mg/L硫化砷(72 h)可引起NB4细胞出现G2/M期细胞比例增高.而K562细胞需要在1.5mg/L硫化砷诱导下出现G2/M期细胞比例增高.结论:端粒酶系统可能是硫化砷诱导NB4和K562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由硫化砷诱导的G2/M期阻滞可能与端粒酶活性的显著下降相关.NB4和K562细胞对硫化砷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分离肝癌细胞系HepG2中对罗丹明123(Rho123)染料具有不同排斥能力细胞亚群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肝癌异质性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术(FCM)并结合不同浓度的Rho123染料,分析和分选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具有不同染料排斥能力的肝癌细胞亚群,再通过细胞生长的测定、软琼脂克隆形成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裸鼠成瘤实验等方法,以比较不同肝癌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根据不同染料排斥能力可以将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分为Rholow和Rhohigh2个亚群,2个亚群在倍增时间(16.9 h vs 24.7 h)、最大增生倍数(15.2 vs 12.3)、克隆形成率(50%vs 20%)以及甲胎蛋白(AFP)的表达(31/32 vs 20/26)以及裸鼠成瘤实验(7/10 vs 1/10)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Rholow亚群是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结论:Rho123结合FCM可以富集具有干细胞特性的Rholow亚群,同时进一步证实肝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可影响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因而对细胞内钙离子变化的检测,有助于了解细胞功能的启动、加强或抑制。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监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健康人新鲜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使用Ca2+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淋巴细胞,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淋巴细胞活化,以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活化淋巴细胞内Ca2+的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T淋巴细胞在静息状态时,钙离子的荧光值平稳,显示为基线;加入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抗CD28单克隆抗体后,T淋巴细胞被活化,钙离子的浓度迅速升高,持续大约两三分钟后下降,逐渐趋向平缓。结果提示采用钙离子指示剂Fluo-3负载细胞与流式细胞术分析可以跟踪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成为钙离子动态变化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到患者手术预后及治疗.影响胃癌转移的因素很多,本文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入手,探讨转移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及细胞核DNA含量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463例胃癌取自我院1986~993年临床送检的全部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有少数资料不全的病例未统计在内.每例送检标本肿瘤部位取材3~5块,均仔细查找局部淋巴结,查到后淋巴结全部取材.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学分型按1980年全国胃癌协作会议制定的标准.统计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的局部淋巴结转移阳性例数及转移率,结果经X~2检验.  相似文献   
9.
不同声压级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 88只随机分为 11个组 ,即对照组、90dB次声作用 1d组、7d组、14d组、2 1d组及 2 8d组 ,13 0dB次声作用 1d组、7d组、14d组、2 1d组及 2 8d组 ,每组 8只。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90dB/1d组、13 0dB/1d组、13 0dB/7d组次声作用后 ,海马细胞未显示凋亡率增高 (P >0 .0 5 ) ;90dB/7d组、90dB/14d组、90dB/2 1d组、13 0dB/14d组、13 0dB/2 1d组次声作用后 ,海马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90dB/2 1d组比 90dB/14d组明显回落 (P <0 .0 1)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90dB/14d组海马细胞凋亡率达到高峰 (P <0 .0 1) ,90dB/2 8d组及 13 0dB/2 8d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后 ,均可导致海马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高 ,尤以 90dB/14d组效应最强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具有损伤效应。随作用时间延长 ,海马细胞对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均可产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基因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但舌癌基因治疗的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构建含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基因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稳定转染入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中,检测建系细胞T-TFL的生物学性状,探讨一种更有利于舌癌患者治疗期及治疗后期内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段。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完成,研究对象为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建系。干预:反转录PCR获得人FADD及TNFR1基因cDNA,重组PCR法构建含二者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通过阳离子脂质体法稳定转染TFL基因入Tca-8113细胞中。主要观察指标:Westem blot检测融合蛋白TNFR1/DED表达,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等检测T-TFL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获得了人FADD及TNFR1基因并构建成功融合基因TFL,转染入Tca-8113细胞后,能表达融合蛋白TNFR1/DED活性,且T-TFL细胞与亲本Tca-8113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无明显差异。结论:T-TFL细胞能表达融合蛋白TNFR1/DED活性,可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舌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