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VEG和bFGF与血管生成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人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微血管密度(MVD0表达,分析VEGF、bFGF与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间关系。发现:VEG或bFGF阳性表达者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VEGF、bFGF和MVD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VEGF或bFGF表达阳性或MVD≥43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贲门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八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结果 74例贲门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5%(40/64)。高水平的VEGF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其它器官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VEGF表达阳性肿瘤的MVC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而且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结论 VEGF与贲门癌的生长、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贲门癌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贲门癌的血管生成,对贲门癌组织中VEGF的检测将可能成为贲门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以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相似文献   

3.
对 35 例乳癌石蜡切片分别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 E G F)和抗八因子相关抗原(Ⅷ F R Ag)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探讨 V E G F 的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 M V D)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 V E G F 阳性率和 M V D 分别为 7778% 和 9382±2176,无转移者为1768% 和 4350±1103,二者呈正相关。 V E G F 表达和 M V D 不仅可作为乳癌预后指标,而且通过抑制 V E G F 表达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对选择其他疗法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ABC 法检测80例大肠癌组织及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VEGF及KDR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性物质主要位于肿瘤细胞 膜及胞浆,KDR染色性物质主要位于癌组织及癌组织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大肠癌组织中VEGF和KDR的表达阳性 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VEGF和KDR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病理 分型无关(P>0.05)。结论VEGF和KDR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情 况,并作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65例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根治标本,进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结果:65例乳腺癌的 MVD为(47.6±22.4)个,VEGF总阳性率为 80.00%;VEGF、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 88.89%(32/36),MVD(56.6±20.5),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阳性率 68.96%(20/29),MVD(31.3±18.9).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和 MV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8.213,P<0.05)。结论: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表达的增高及 MVD的增加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抗第Ⅷ因子相 关抗原抗体,抗VEGE抗体行免疫组化ISAB法,对93例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VEGF)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胃癌组织中MVD、VEGF指数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 转移组(P<0.01),而与其它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结论:提示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 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微血管密度高的胃癌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采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8例乳腺浸润癌间质的微血管数及癌细胞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发现存在于远处淋巴结或脏器转移及CD44V6,EGFR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癌的微血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及CD44V6,EGFR阴性者。提示乳腺浸润癌的血管新生,同时伴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对其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8例乳腺浸润癌间质的微血管数及癌细胞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发现存在于远处淋巴结或脏器转移及CD44V6,EGFR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癌的微血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及CD44V6,EGFR阴性者。提示乳腺浸润癌的血管新生,同时伴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对其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都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相关 ,1971年Folkman[1] 就证实 ,如果没有血管新生 ,实体瘤生长直径达 2~ 3mm时就会因缺血而发生萎缩、坏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实体瘤的生长、浸润、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血管新生受诸多促血管生长因素作用与调控 ,如纤粘蛋白、透明质酸、生长因子等等 ,其中生长因子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作用最强的特异性促血管新生因子[2 ,3] 。近年来 ,国内外对VEGF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认为VEGF、MVD可作为监测肿瘤浸润、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在恶性淋巴瘤(M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29例恶性淋巴瘤(ML)、20例转移癌淋巴结和17例慢性淋巴结炎中VEGF表达和MVD计数。结果:ML组和转移癌淋巴结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和75%,显著高于慢性淋巴结炎组(P<0.005),ML和转移癌淋巴结组MVD分别为40.61±14.72、37.95±17.04,显著高于慢性淋巴结炎组28.13±16.02(P<0.05)。结论:VEGF表达和MVD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中均有差异性,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东  杨康  廖克龙  景涛 《重庆医学》2004,33(12):1794-1795
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1997~1999年手术切除的50例肺癌病人石蜡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其中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24例,光镜下行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细胞的计数.结果肺门淋巴结转移组的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肺癌中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皆P<0.05),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或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4拼接异构体(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对60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食管癌组织中CD44V6、VEGF、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3%、56.67%、70.00%;CD44V6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VEGF与食管癌细胞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MMP-2与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或0.01);20例患者(33.33%)3项指标均阳性,其中低分化、浸润程度深及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分别高达58.82%(10/17)、47.06%(16/34)及56.52%(13/23).结论CD44V6、VEGF、MMP-2与食管癌的癌细胞分化程度、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3项指标对判断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大肠癌标本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情况;随访统计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及68.3%;二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及KDR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及51.2%;阴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及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orvessel density,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及MVD的变化,分析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6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P<0.05)。有肝转移者15例,无肝转移者63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1)。当肿瘤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时,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的肿瘤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5),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的肿瘤组织中MVD又将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者为高(P<0.01)。结论: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食管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侵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食管癌组织中VEC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HVD).结果食管癌细胞高表达VBG-FmRNA和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2.1%(36/58),60.3%(35/58),VECF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HH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分化程度和组织分型无关;VECF阳性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VEGF可促进食管癌血管形成,同时也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可作为反映食管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细胞增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和分析 4 6例直肠癌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阳性表达率、Ki 6 7标记指数 (Ki 6 7LI)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和Ki 6 7LI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P <0 .0 1)。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和Ki 6 7LI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1)。MVD值、Ki 6 7LI在VEGF表达阳性组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 (P <0 .0 1)。MVD值与Ki 6 7L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0 .36 ,P <0 .0 1)。 结论 :直肠癌血管生成可促进癌细胞增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VEGF和PC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食管鳞癌及1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食管鳞癌中VEGF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VEGF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PC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VEGF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和PCNA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VEGF-C及其受体Flt4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明  徐岗  邵中夫  谭小军 《广西医学》2009,31(5):635-637
目的探讨血管表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Flt4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表达程度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9例食管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C在食管鳞癌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率为59.2%(29/49)和12.2%(6/49);Flt4在食管鳞癌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率为55.1%(27/49)和8.89%(4/49);VEGF—C与其受体Flt4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VEGF—C、Flt4的表达程度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VEGF—C/Flt4调控系统在食管癌细胞增殖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血管生成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甲状腺癌、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VEGF、CD34的表达,分析VEGF和MVD与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此外,VEGF与MVD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MVD的表达增高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