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血管密度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对肿瘤血管生长与抑制研究的逐渐深入,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乳腺癌组织的微血管愈高,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愈大,预后 愈差;反之,微血管愈低,预后愈好。微血管密度比腋窝淋巴强的预后价值更大,可能成为一个最有意义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同时,本文是出抑制微血管生成可作为防治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措施,如果血管生长抑制剂配合其它疗法将可改善乳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5-Fu)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建立H22肝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蝎毒多肽(20 mg/kg)组、5-Fu(20 mg/kg)组、联合组(5-Fu+蝎毒多肽),每组20只。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PTEN、PI3K、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PTEN、PI3K、P-Akt、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联合组、5-Fu组、蝎毒多肽组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较模型组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联合组和5-Fu组瘤质量和肿瘤体积差异亦显著(P<0.05)。与荷瘤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明显下调PI3K、P-Akt、HIF-1α表达(P<0.01),上调PTEN表达(P<0.01),降低MVD(P<0.01)。结论 蝎毒多肽可促进5-Fu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微环境中PI3K、P-Akt、HIF-1α的表达,上调PTE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对照组),蝎毒多肽提取物(polypeptide extract from scorpion venom,PESV)高、低剂量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每组10只。连续干预14天。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SP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 (phosphoprotein kinase B,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蛋白表达。结果5-Fu组,PESV高、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64.8%、43.7%和32.4%。与对照组比较,三个给药组PI3K、P-Akt、HIF-1α、VEGF-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PESV高、低剂量组MVD均降低(P〈0.05)。结论PESV可抑制H22肝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微环境中PI3K、P-Akt、HIF-1α、VEGF-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生成情况。方法 采用内皮细胞ⅧFRAg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37 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121 枚腋窝转移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100 倍视野下通过显微电视系统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并用显微测量器测量转移灶的直径。结果 在121 个淋巴结中找到13 处微转移灶,其平均直径为(210 ±37) μm ,无血管生成。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MVD 为89-3 ±18-4 ,与乳腺癌组织MVD(93-8 ±21-8) 差异无显著性,且微血管分布不均,周围高于中央。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灶无血管生成,转移瘤有血管生成。为抑制微转移灶发展成转移瘤,以及抑制转移瘤的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控制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H22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接种H22肝癌小鼠腹水方法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在接种后第7天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蝎毒多肽(20 mg/kg)组、5-Fu(15 mg/kg)组、低剂量蝎毒多肽(5 mg/kg)+5-Fu组、高剂量蝎毒多肽(20 mg/kg)+5-Fu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 d。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给药组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微血管密度(MVD)及NF-κB、MMP-9、VEG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5-Fu组相比,高剂量蝎毒多肽+5-Fu组的MVD及NF-κB、MMP-9、VEGF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1),而低剂量蝎毒多肽+5-Fu组则无显著改变。结论 蝎毒多肽可增加5-Fu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22肝癌组织NF-κB通路及MMP-9、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增强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H22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接种H22肝癌小鼠腹水方法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在接种后第7天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蝎毒多肽(20mg/kg)组、5-Fu(15 mg/kg)组、低剂量蝎毒多肽(5 mg/kg)+5-Fu组、高剂量蝎毒多肽(20 mg/kg)+5-Fu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d.绘制肿瘤体积增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 (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给药组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微血管密度(MVD)及NF-κB、MMP-9、VEG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5-Fu组相比,高剂量蝎毒多肽+5-Fu组的MVD及NF-κκβ、MMP-9、VEGF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1),而低剂量蝎毒多肽+5-Fu组则无显著改变.结论 蝎毒多肽可增加5-Fu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22肝癌组织NF-κB通路及MMP-9、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蝎毒多肽提取物抑制肝癌H22细胞化疗期间再增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polypeptide extract from scorpion venom,PESV)对H22肝癌荷瘤小鼠化疗期间再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96只Balb/c小鼠皮下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随机分为模型组、PESV高、低剂量组和荷瘤对照组。以5-Fu对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建立再增殖模型。按不同的用药方法对4组小鼠进行干预,每周测量肿瘤体积2次。各组每7 d处死6只小鼠,实验共进行35 d。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CD105,PCNA,VEGF,PDGF蛋白水平表达。以CD105标记微血管,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荷瘤对照组肿瘤体积在13~24 d增加迅速,荷瘤对照组小鼠在第27天全部死亡,模型组肿瘤体积在17 d前增长较快,在第17~22天增加较慢,之后体积增加又较快,在第31天全部死亡。PESV高、低剂量组肿瘤体积全程缓慢增加,体积在17 d以后显著低于模型组,PESV高低剂量组之间仅在第17天存在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模型组肿瘤组织第31天PCNA表达水平高于第21,28天(P0.01),PESV高、低剂量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ESV高、低剂量组仅在第17天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与PESV高、低剂量组相比,模型组CD105-MVD在第21,28天(P0.05),第35天(P0.01)存在显著差异,PESV高低剂量组之间无差别。模型组VEGF表达第35天高于第21,28天(P0.05),PESV高、低剂量VEGF表达在第21,28,35天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ESV高低剂量组无差别。模型组肿瘤PDGF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ESV高,低组在第21天表达水平最低,之后逐渐增高,PESV高低剂量组之间在第35天存在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组织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CD105-MVD呈正相关(r=0.669)。结论:PESV可抑制H22肿瘤在化疗期间再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血管生成和使肿瘤血管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抗血管生成的角度研究阿司匹林(Asp)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机理。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替加氟组 ,Asp 5 0 ,2 5 ,10mg·kg- 1组 ,于接种S180肿瘤细胞后d 2开始ig给药 ,连续9d ,观察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Asp对肿瘤组织环氧合酶 2 (COX 2 )及血管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结果 Asp 3个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大剂量抑瘤率为 2 1.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sp对肿瘤组织的COX 2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表达也明显下调 ,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 Asp对S180肿瘤有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与血管生长相关的COX 2的表达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 ,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可能是Asp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蝎毒提取物抑制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转移性Lewis肺癌在5-Fu化疗期间再增殖加速现象及蝎毒提取物(PESV)对再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尾iv Lewis肺癌细胞,从第7天开始,每隔7天ip 5-Fu 1次,建立Lewis肺癌化疗期间再增殖模型,以PESV干预,每隔7天处死6只动物,统计肺转移灶数目和肺质量,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ewis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tity,MVD)。结果模型组从第21天到第28天,大肿瘤转移灶数目平均增加2.5个,而从第14~21天仅平均增加0.8个;模型组肺质量增加在第21~28天显著大于第14~21天;模型组PCNA表达在第21天表达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第28天与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PESV高、低剂量组在第28天表达水平皆低于模型组,以PESV高剂量组作用显著。模型组VEGF表达在第28天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第21天相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PESV高剂量组在第21、28天肿瘤组织VEGF表达下调,尤其是在第28天表达显著下调(P<0.01),而PESV低剂量组仅在第28天与模型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MVD计数显示,模型组在第21天最低,在第28天最高,但在第28天和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而在PESV高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第21天高于第28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在PESV低剂量组,第14天高于第21天,但第21天与第28天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5-Fu对Lewis肺癌化疗期间存在再增殖加速现象,PESV可有效抑制此Lewis肺癌再增殖,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细胞再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诱导肿瘤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Lewis肺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化疗组(CTX组)和实验组(CTX+PESV组),每组8只。实验组在常规化疗的间隔期给予蝎毒多肽提取物干预,连续治疗21d,记录肿瘤生长曲线,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对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成熟表型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生长转化因子β1(TGF β1)的表达变化,从肿瘤组织微环境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常规化疗的间隔期给予蝎毒多肽提取物连续治疗21d后,实验组中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以及CD80表达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化疗组和实验组肿瘤微环境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分别为荷瘤对照组的32%和12%;TGF-β1 mRNA表达量也降低,分别是荷瘤对照组的42%和21%(P<0.05)。结论 蝎毒多肽提取物在化疗间期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VEGF和TGF β1的表达,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恢复其功能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