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CMO)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48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ECMO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 h及24 h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肺动脉压( PAP )、心率( HR )、心脏指数( CI )〕,治疗前和治疗24 h 后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氧饱和度( 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PvO2)、混合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治疗后败血症、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4 h后两组患者HR、 PAP、 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2)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 PaCO2、 SaO2、 PvO2、PvCO2及S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PaO2、 SaO2、 PvO2及SvO2高于对照组, PaCO2、 PvCO2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24)、病死率为29.2%(7/2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0%(6/24)、67.7%(16/24)(P<0.05)。结论采用ECMO治疗ARD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代谢,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 CO2降低,Pa O2/Fi 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CMO)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48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ECMO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 h及24 h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肺动脉压( PAP )、心率( HR )、心脏指数( CI )〕,治疗前和治疗24 h 后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氧饱和度( 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PvO2)、混合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治疗后败血症、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4 h后两组患者HR、 PAP、 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2)全身氧代谢检测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 PaCO2、 SaO2、 PvO2、PvCO2及S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PaO2、 SaO2、 PvO2及SvO2高于对照组, PaCO2、 PvCO2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24)、病死率为29.2%(7/2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0%(6/24)、67.7%(16/24)(P<0.05)。结论采用ECMO治疗ARD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代谢,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仰卧位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仰卧位及俯卧位2、4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潮气量(VT)的变化。4h后,仰卧位组的患儿也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在2h和4h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机械通气后,2组患者FiO2、动脉血pH值无明显变化(P均〉0.05),RR、VT、PaO2、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俯卧位机械组改善明显(P〈0.05)。仰卧位组患儿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后,PaO2/FiO2增加明显(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PaO2/FiO2,是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早期支持治疗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面罩连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1例,观察患者的呼吸、pH、PaO2、Sa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45例患者效果明显,原有的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明显改善,APACHE Ⅱ、pH、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0.05),R、PaCO2明显改善(P<0.05),16例患者效果不佳,改为有创机械通气.结论 在综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积极早期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使PaO2、SaO2升高,PaCO2降低,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采取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重度ARDS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均采用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72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2DO2)的改变;统计患者的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PaCO2、Pmean、Ppeak、P2-aDO2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而PaO2、Cydn、PaO2/FiO2水平呈升高趋势(P均<0.05);治疗72h后,患者PaO2、Ppeak、Cydn、PA-aDO2、PaO2/FiO2水平趋于稳定状态。患者28d病死率为25.00%,机械通气时间(9.87±2.01)d,重症肺炎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入住ICU时间(11.36±3.65)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结论: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ARDS效果较明显,可改善患者通气状态及氧合指数,有效避免肺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效。  相似文献   

7.
韩蕾  辛美云  张瑞品 《山东医药》2014,(5):43-44,46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对10例ARDS患儿行HFOV,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吸氧浓度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行HFOV治疗后,患儿Fi02、PaC02逐渐降低,PaO2、P/F逐渐升高(P<0.05或<0.01).结论 HFOV可有效改善ARDS患儿的通气功能及氧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PPV)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44例ARDS患者,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按照病因不同,分为肺内源性组(23例)和肺外源性组(21例),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P0)、治疗后1h(P1)、治疗后2h(P2)呼吸动力学指标(肺容积、Cst、PIP、Pplat)、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HR、CI)、血气分析(PaO2、PaCO2、PaO2/FiO2、SaO2)及心、肾、凝血指标。结果:(1)呼吸动力学指标:应用PPV后1h、2h,两组患者肺容积增加、肺静态顺应性(Cst)下降,组内P1、P2与P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内比较,PIP、Ppla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组,P1、P2与P0比较,MAP、HR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组,P2与P0比较,MAP、HR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比肺内源性组MAP、HR下降明显(p<0.05);P0、P2时间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气分析结果:肺内源性组,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外源性组,P1、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血气指标优于肺内源性组(p<0.05);P0、P2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肾、凝血指标:组间比较,PT、APTT、D-二聚体、BNP、Cr、BUN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均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ARDS患者可较快改善患者氧合指数,提高回心血量;PPV对于不同病因的ARDS患者心、肾、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瓯  汪洪姣 《山东医药》2006,46(1):84-84
麻疹患儿易并发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治疗。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能改善患儿通气功能,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降低其死亡率。2004-2005年,我科应用固尔苏治疗麻疹并重症肺炎、ARDS患儿4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痊愈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肺动脉栓塞外科手术治疗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H)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8月1日,6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15例患者在肺动脉栓塞外科手术治疗后仍存在PH时,吸入NO浓度为(10~30)×10-6,记录NO吸入时间、吸入时呼吸功能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后平均吸入NO时间(46.3±6.4)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较吸入前改善,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吸入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肺动脉栓塞术后PH患者吸入NO,可以改善氧合并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症MAS患儿随机分为CMV组与HFOV组各30例,动态监测两组患儿48 h 内的pH 值、氧气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前(0 h)的pH 值、PaO2、PaCO2、FiO2、O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机后在2、12、24、48 h 时间点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患儿在平均上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97,P =0.002);两组患儿上机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043,P =0.044);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 =0.038)。结论 HFOV 治疗重症MAS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Huang YZ  Qiu HB  Liu L  Yang Y  Yan YL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883-887
目的 通过观察俯卧位通气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氧合、肺力学的影响 ,探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间的选择。方法 对 9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A组 )、7例早期肺外源性ARDS(B组 )患者俯卧位通气 2h ,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 0 5h、2h时的氧合、肺力学的变化。观察俯卧位通气前及通气后 10min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0 5h时 ,氧合指数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吸入氧浓度 (FiO2 ) ]较通气前无明显升高 ,通气 2h时PaO2 /FiO2 明显升高 (P <0 0 5 ) ;B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0 5h时PaO2 /FiO2 较通气前明显升高 (P<0 0 5 ) ,且 2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俯卧位通气 0 5h ,A组患者中仅有 1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B组有 7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P =0 0 0 0 7) ;俯卧位通气 2h ,A组有 6例患者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B组有 6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392 )。A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2h后气道阻力明显下降 (P <0 0 5 )。俯卧位通气 10min后A组患者胸部CT显示肺实变区部分消失 ,B组则显示两肺原重力依赖区的肺实变迅速改善及新重力依赖区形成。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ARDS患者的氧合 ,肺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改善迅速 ,但维持通气时间短 ,不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救治急性左心衰竭(AL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AI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6、24、72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呼吸、血压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6、24、72h的PaO2、SaO2、PaCO2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1—6h的Pa02、SaO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1~6h后PaO2、SaO2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72h后两组PaO2、SaO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6h后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LHF患者给予BiPAP可显著提高动脉SaO2和PaO2,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时效性。 方法 应用PS治疗CHD婴儿术后ARDS,符合入选标准患儿43例,年龄(5.3±2.8)个月,体质量(6.4±1.6)kg,记录患儿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儿给药前,给药后2,6,12和24 h时间点患儿呼吸功能指标,计算氧合分数(PF)值,氧合指数(OI)和通气指数(VI)。 结果 患儿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51±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6±12)min。术后ICU治疗时间为(12±3)d;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94±26)h。全部患儿有1例死亡(病死率为2%),发生术后并发症9例(21%)。患儿应用PS后呼吸指标明显好转,PaO2自2 h开始逐渐升高至24 h,呈时间相关性改善;呼吸机峰压,平均压和给氧浓度FiO2(%)则在给药后24 h内逐渐降低,呈时间相关性改善。PF在24 h内相应逐渐增高,VI和OI在24 h内相应逐渐降低,呈时间相关性改善。 结论 CHD婴儿术后ARDS者应用PS治疗,患儿呼吸功能在24 h内呈时间相关性改善。  相似文献   

15.
无创机械通气在ARDS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ARDS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组11例均为ARDS早期患者,治疗2h后PaO2/FiO2、HR、PaO2、SaO2、RR都有明显好转。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组全为呼吸窘迫较严重的ARDS患者,治疗2h后PaO2/FiO2、HR、PaO2、PaCO2、SaO2、RR无明显变化。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部分ARDS患者有良好的通气支持作用,尤其是ARDS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亡率60.9%)。结论多种危重病都有可能发生ARDS。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SaO2、PaO2)和PaO2/FiO2有利于ARDS的早期诊断;ARDS的治疗以机械通气为主,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兼顾其他支持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痰热清雾化吸入联合甲强龙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两组除常规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外,治疗组给予痰热清雾化吸入,并联合甲强龙静脉滴注。对照组只给予痰热清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儿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哆音、胸片好转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咳嗽气促缓解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胸片吸收时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雾化吸入联合甲强龙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心脏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治疗作用。方法留置Swan-Ganz导管或肺动脉及左、右房直接测压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取挠动脉血及肺动脉血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氧资料。术后当日或次日在辅助呼吸下子吸入NO并监测NO2和MetHb,记录吸入NO前后半小时肺动脉压、血氧及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吸入NO30min肺动脉平均压由(7.30±2.44)kPa(1kPa=7.5mmHg)降为(5.59±1.76)kPa(P<0.05),肺动脉压/体动脉压由(0.79±0.39)kPa降为(0.58±0.29)kPa(P<0.05),其中先天心动力型PH病人肺动脉压下降38.4%,且血气PaO2、PvO2、SaO2均有上升,血压、心率、左右房压、心排血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吸入NO可选择性降低肺动脉压,故为心脏术后PH病人降肺动脉压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初步认为对动力型PH患者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同期联合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致难治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重度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二组均联合NO吸入治疗,两组均治疗24 h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血氧饱和度(SpO_2)等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患者27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显效患者29例,总有效率97.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PaO_2、PaCO_2、FiO_2以及SpO_2等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PaO_2改善较为明显,观察组PaCO_2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FiO_2和SpO_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稍低,约为1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FOV或CMV联合吸入NO治疗重度ARDS致难治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均较好,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无明显差异。患者以高碳酸血症为主时,采用HFOV治疗对PaCO_2改善效果更好;而以氧合不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采用CMV联合吸入NO对PaO_2改善效果更佳,临床上应灵活选用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无创通气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对肾移植术后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肾移植术后合并ARDS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监测通气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pH、PaO2、PaCO2、SaO2)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经无创通气治疗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无创通气治疗降低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及血PaCO2水平,提高了血pH、PaO2、SaO2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合并ARDS患者病情重,进展快,BiPAP无创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低氧血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