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岭南针灸名医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的学术成就。[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认真研读原文,对全书进行总结、概括。[结果]《科学针灸治疗学》的学术思想可概括为:针灸治疗具有科学性;确定穴位正确位置的标准;分析各病证的治疗原理;中西汇通治疗疾病;针灸治疗成功的内外因素。[结论]本书汇通中西医学,开中西医学汇通之先河;其丰富的针灸学知识,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在一定意义上推广了针灸医学的发展。曾氏的治学经历及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2.
介绍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汽大师张锡纯应用黄芪的经验,并归纳了张氏的用药治病特点为:制方以把握病机为先,选药以紧扣病机为务;遣药以熟悉知药性为据,辩证以深通脏腑为凭;剂量大小以君臣主次为前提,药物配伍以提高疗效为准则;汇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中西药合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中西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中西医学汇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张锡纯医学及衡通法的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协办、深圳李静衡通中医馆承办的“首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学术研讨会暨衡通法专题会议”定于2013年1月11~14日在深圳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之后,我国传统医学即受其影响,早在满清时代就有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而后民国时代又有《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力图沟通中西医学。以后海内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多方面贡献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他在中西医汇通方面的倡导作用素来知之者甚少。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物理小识》、《通雅》等著作中,方以智引进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人体解剖生理的一些新知识,他关于“脑主记忆”、“脑筋(脑神经)司运动感觉”等记述即包含了中西汇通的阐述,并领先于其同时代的学者。他用“质测”“通几”之论对中西学作了原则性概括,为知识界所采用,中西医汇通大家王学权、唐容川、朱沛文等所谓“皮里春秋”、“形质气化”等评价中西医学的言论,应当说都是上承他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先生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对近代中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生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其学术思想。文章重点从5个方面概要介绍了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分别为:1)药必亲尝,以辨真伪;博览善悟,以求新解。2)读经典,师古义;重实效,创新方。3)注重调养,主张食疗。4)创"大气"理论,并发扬其说。5)主张中西汇通。  相似文献   

7.
《本草问答》是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撰的本草药理专著,体现了唐宗海中西汇通的学术色彩。本文简要介绍唐宗海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分析《本草问答》阐发汇通中医药理论的特点,认为该书在立足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理论,重视药物自然属性的同时,引用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西医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以补充论证中医观点。从“衷中”“参西”两个方面讨论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体现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总结认为《本草问答》是一部以中医议论为主,兼有西学观点,通过借鉴或对比,力图证明中医药理观点正确性的著作,此亦为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构成,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由来已久。如果从唐容川于1884年发表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医汇通思想算起,到1958年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思想,至今业已128年,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仍有偏颇。笔者根据自己50多年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谈一点心悟,不求共识,只求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来讲,中西医结合可称为"中西医结合学",属于  相似文献   

9.
吴瑞甫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据现有资料分析,吴瑞甫共撰写医学专著6部,分别为《外科理法》《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中西温热串解》《增补中风论》《评注陈无择三因方》《伤科要诀》;编撰中医学校教材8部,分别为《伤寒纲要讲义》《四时感症讲义》《卫生学讲义》《诊断学讲义》《麻疹讲义》《中西脉学讲义》《病理学讲义》《内科学讲义》。这些著作体现了吴氏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研究近代中医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中西医汇通流派中 ,中西眼科汇通思潮表现的较为活跃 ,这与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 ,即以西医眼科手术为先导创办医院不无关系 ,又西医眼科手术一般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更易引起我国医界的关注。广东名中医陈定泰于 19世纪 30年代将其亲眼目睹的一例西医眼科手术向国人作过介绍 ,其孙陈珍阁亦远涉新加坡学习西医知识 ,后回国做了不少的汇通工作在国内传播。但其对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持批评态度 ,治疗却以中药为主。唐容川于 1892年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 ,对中西眼科解剖作了比较说明。这其间 ,凡热衷中西医汇通的医家…  相似文献   

11.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载陈先赋《唐宗海生卒著述考》一文中,提到了唐宗海有《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一书。陈先生据《血证论·凡例》,推知《六经方证通解》曾与《中西医判》一起刊出。其次又据光绪三十四年千顷堂发行《中西汇通医书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是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人才辈出。近代中医学校所做的各种探索可指导现代中医学校体制的完善,同时也为现代中医学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素材。民国时期中医学校以学校教育为主,师带徒为辅;主张中西汇通,崇尚经典;重视临床,加强实践。这些特点可以为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1860-1933),号寿甫,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医学家。他钻研古典医籍,遵古而不泥古。主张参取西医之长、中西汇通,撰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是近代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伤寒论》颇多研究,特别是对仲景方十分推崇,广为变通使用,创制了不少有效方  相似文献   

14.
升陷汤出自清末民初著名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五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大气下陷之证。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如能够把握病机,升陷汤在内科疑难杂病中能够使患者病情缓解,扭转病势,由逆转顺。  相似文献   

15.
江苏籍中医医家在民国时期为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克服重重阻碍,先后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学校.办学宗旨秉承“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医德教育倡导“精益求精,仁义博爱“,教材编写主张“中体西用,中西汇通“,教学坚持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学术研究与交流.其教育理念与思想为当今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和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不可避免地对针灸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西医汇通、针灸科学化给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术打下了明显的时代烙印,无论是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等针灸理论,还是针灸器具的改进和新的针灸疗法,无不显示出融汇新知的显著特色.民国时期针灸学术的融汇新知,为当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西药并用以汇通学派引端。张锡纯在“衷中参西”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相助为理”的用药原则,其具体步骤为:西药中化,以方统药,审证用药,从而达到增效、补偏、救弊、或取其特殊效用之目的,用药方法以内服为主,中西药同服,间服或先后服等,这种新思维给后学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简述民国时期黄山名士陈无咎的传奇经历,分析其医学思想。治学宗从《内经》,实践崇尚揆度;弘扬丹溪学说,创办中医院校;主张取长补短,融汇中西医学,旨在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月刊》作为民国时期较有特色的中医药期刊,倡导"改良中医传统理论",是当时业界中西医汇通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期刊保存了近代医家的大量学术文章,研究《中国医学月刊》的办刊背景、主要内容与特色贡献,对了解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民国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存在4本漏载,分别为《女科要诀》《妇女病自疗新法》《最新实验求孕与避孕》《妇科学 婴科学》;5本藏书地、书名、人名、成书年份等记载错误,分别为《妇科病自疗新法》《续嗣珍宝》《中国胎生学》《闺房医库》《育嗣宝筏》;3本版本漏载,分别为《中西合纂妇科大全》7卷、《妇科易知》《妇人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