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门诊采血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护士,通过分析门诊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门诊采血护士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颖 《中外医疗》2010,29(2):148-148
目的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20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在过去1年里发生过针刺伤的97.5%;发生针刺伤的时机主要为注射或抽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占25.1%;操作不规范、粗心,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原因所占百分率最高,为62.4%。结论护士面临着针刺伤的危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于海霞  黄玉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1-2582,2592
目的: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以便更好地开展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方法:问卷调查100名临床护士在工作年限内发生针刺伤情况。结果:71%的护士被针刺伤过。结论: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意外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解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本院162名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调查,探讨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自我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彩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95-3695
临床第一线的护士防护意识淡薄,每天要完成大量的注射、采血、输液等病人的治疗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物机会多,发生针刺伤的机率也高,因此临床护士对针刺伤要自我防护,减少职业性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霍越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3,(4):179-179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二级医院护士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二级医院护士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口处理现状,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四家二级医院160名在临床工作的护士针刺后伤口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针刺后伤口处理及后续处理。结果被调查的160名护士中,87.5%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14.37%的护士未经任何处理,55.0%的护士未行后续处理,仅3.125%的护士行血液检查。结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后处理不规范,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少针刺伤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刺伤危险因素及危害并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方法临床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针刺伤相关内容培训,掌握针刺伤危险因素,认识其危害,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期间防护意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结果了解针刺伤危险因素,掌握其防护措施,可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结论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发生风险较大,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其危险性、增强自身防护意识、纠正引发针刺伤高危行为,掌握针刺伤后处理措施,对进一步减少、预防针刺伤发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48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6人(64.9%)发生过针刺伤,累计372例次,平均每人针刺伤3.88次;护士、护师针刺伤发生率高于主管护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22.354);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加药过程中、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注射或抽血前后。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自我防护意识需加强,应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应用中的最佳穿刺部位,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方法在收治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117例,根据血管情况分为4组,分别选择头皮静脉、上肢静脉、腋下静脉和下肢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进而得出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部位。结果腋下静脉留置时间(5.725±5.538)d,时间最长,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的留置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首选腋下静脉。尤其对于一些需要输入高渗性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既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职业安全培训是否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180名临床护士(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去一年内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的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发生密度),针刺伤发生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及上报率,不良操作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的发生情况等.然后对受调查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经过安全培训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后一年内以上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前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而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安全培训前护士自我防护情况,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及时登记上报率为15%,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86%,及时登记上报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培训前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不戴手套发生率为68%,而培训后回套针帽发生率为31%,分离针头发生率为24%,不戴手套发生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经过系统职业培训后,操作中不良习惯改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3.
腺病毒介导的Sox9基因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Sox9基因对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疗效。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法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24周后,用注射法将腺病毒介导的Sox9基因注射到退变的椎间盘组织观察退变椎间盘组织的变化,行磁共振扫描拍片观察椎间盘变化情况,同时,取椎间盘用精确定量RT-PCR观察Ⅱ型胶原(Col2 al)mRNA的变化。结果:核磁共振扫描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有所恢复,精确定量RT-PCR法证实Sox9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了Col2 al。结论:腺病毒介导的Sox9基因对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微创开颅法在家兔去大脑僵直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大脑僵直实验的方法,以寻找一种新的、成功率高的去大脑僵直实验方法,以便在学生实验中开展。方法切开麻醉家兔头部皮肤,暴露颅骨及其缝隙标志,然后在冠状缝与人字缝的交点上沿,用直径为05cm的骨钻钻一孔,用刺蛙针刺入颅内直到颅底,同时向两边拨动完全切断脑干。结果家兔出现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等去大脑僵直现象。结论使用微创开颅法做去大脑僵直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方法简单,在钻一小孔的条件下可直接切断脑干,不出血且成功率高,可降低实验难度,易于在学生实验中开展,并节约学时,提高实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洪江区吸毒人群中针具交换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军  陈曦  蒲洪波  庄涛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06-1807,1790
目的探讨在注射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的可行性,评价其预防注射吸毒者HIV感染效果。方法通过政策倡导、同伴教育和行为干预及健康教育,在社区开展清洁针具交换。结果开展清洁针具交换活动后发放和销售针具比基线调查时上升了173.91%,注射吸毒人员最近一次共针率从31.86%下降到12、87%,最后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从33.66%和20.79%上升到70.80%和80.7%。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以同伴教育为主的针具交换活动有助于提高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改变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兔眼前房穿刺和花生四烯酸 (简称AA)刺激眼前部炎症模型 ,对 1 0g/L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局部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 :1 0g/L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对前房穿刺所致的房水蛋白增加的抑制率为 90 3% ,对AA点眼所致的房水蛋白增加的抑制率为 76 1% ,给药眼与对照眼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对AA点眼所致的眼压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结论 :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可抑制眼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发展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对兔眼球穿孔伤后房水蛋白升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兔眼前房穿刺和花生四烯酸(AA)刺激眼前部模型,用Lowry法测定兔眼球穿孔后房水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Lowry法测定兔眼球穿孔后房水蛋白含量的回收率为91.8%-104.1%,平行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6%,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对兔眼球穿孔伤后房水蛋白升高的抑制率为90.3%,对AA刺激引起的房水蛋白升高的抑制率为76.1%。结论:1.0g/L双氯芬酸胆碱滴眼液对前房穿刺及AA刺激引起的房水蛋白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明显优于醋酸可的松滴眼液。  相似文献   

19.
杨萍  杨京晶 《中外医疗》2009,28(29):179-180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注射针头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找出患者操作的误区,防止笔用针头重复使用对病人造成伤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注射相关信息调查评价表对206例接受胰岛素笔注射的门诊病人进行评估,其中腹部注射区域皮肤状况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情况普遍,重复使用一次性胰岛素笔用针头主要与经济、年龄、文化程度、观念、风险教育有关,49.51%的患者腹部注射区域存在异常。结论糖尿病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现象严重,糖尿病教育需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在指导胰岛素注射时,应针对病人的特点、学历、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教育干预,提高病人对重复使用危害性的认识,减少注射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马宁  张自力 《中国病案》2012,13(1):64-65
目的针对门诊输液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后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总结合适的护理方法,提高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留置针的门诊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76例使用留置针的门诊患者接受调查,患者使用中认为肢体活动受影响(40例),担心使用安全(53例),出现固定不牢(43例),其中在担心使用安全上,初次使用与以往用过留置针的患者有差异(P〈0.05);夏季出现影响肢体活动和固定不牢现象更为明显(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对门诊患者进行留置针的宣教不够,另一方面在穿刺部位和固定方法上有待改进。结论要提高门诊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加强门诊患者留置针的健康宣教,护士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在穿刺部位和固定方法上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