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聚氨酯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2、4-甲苯二异氰酯酯(TDI)作偶联剂在聚氨酯(PU)片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酯(PHEMA),以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方法 先用TDI活化PU表面,生成PU-NCO衍生物,然后PHEMA中的-OH再和PU-NCO上的-NCO起反应生成PU-PHEMA。用拉力机测定材料的抗张强度,并进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 与PU相比,在PU表面接枝PHEMA后,材料的抗张强度基本不变,粘附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变形也小。结论 PU-PHEMA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步溶液聚合法合成表面含有羧基的聚氨酯(PU),并用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WSC)对聚氨酯表面羧基进行活化后,在4℃下柠檬酸钠缓冲液中与肝素上氨基反应得到表面共价键接枝的肝素化聚氨酯膜。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红外光谱法等对肝素化前后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用静态水接触角、体外抗凝血性测试其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pH=5.0的肝素柠檬酸钠缓冲液中反应96 h,聚氨酯表面肝素接枝率最高,接枝量达到1.92μg/cm^2;同时,共价接枝肝素后接触角从61°降低到44°,并且抗凝血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基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聚氨酯基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方法用溶液共混方法将经过表面处理后的纳米碳分散到聚氨酯体系中,制成聚氨酯/纳米碳复合薄膜。通过血小板荧光标记人全血灌注实验和羊全血体外循环实验,观察和测定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并探讨纳米碳对聚氨酯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结果(1)全血灌注实验中,血小板的粘附数量从低到高顺序为:纤维蛋白原预处理的聚氨酯/纳米碳、聚氨酯/纳米碳、纤维蛋白原预处理的聚氨酯、聚氨酯;聚氨酯/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小板粘附数量显著减少。(2)体外循环4h后,与聚氨酯/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接触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均相对减小。结论将纳米碳引入到聚氨酯体系中,可以改善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开发抗凝血材料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步溶液法合成了侧链带有羧基的聚氨酯(PU),成膜后其表面羧基经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EDC)活化后与1,3丙二胺反应,合成了氨基化聚氨酯材料。透明质酸(HA)经EDC活化后共价接枝到氨基化的聚氨酯膜表面。通过衰减全反射光谱法(ATRFTIR),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对聚氨酯接枝前后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凝血实验和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测试材料的抗凝血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透明质酸成功地接枝到聚氨酯膜表面,接枝透明质酸后的聚氨酯膜亲水性提高,凝血时间大幅延长,且能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体现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阴极电泳涂装技术提高钛合金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形成聚氨酯涂层,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阴极电泳在钛合金表面制备聚氨酯涂层,首先对该涂层进行物理表征测定,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未涂层的钛合金或(和)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阴极电泳技术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形成聚氨酯涂层,且血液相容性高,与聚四氟乙烯相当,而明显优于钛合金。结论经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形成的钛合金-聚氨酯涂层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领域一个非常重要又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聚氨酯具有相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一直被作为重要的与血液直接接触的材料用于制作血管移植物、介入导管、心室辅助循环系统及人工心脏等。但是,目前已有的商品化医用聚氨酯材料仍在血液相容性、生物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满足与血液接触应用的高要求。本文将纳米级碳材料作为分散相与聚氨酯材料复合,就此复合材料试用于心室辅助循环系统的血泵表面的涂覆处理,并对该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复合材料的抗凝血性、抗溶血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领域一个非常重要又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聚氨酯具有相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一直被作为重要的与血液直接接触的材料用于制作血管移植物、介入导管、心室辅助循环系统及人工心脏等.但是,目前已有的商品化医用聚氨酯材料仍在血液相容性、生物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满足与血液接触应用的高要求.本文将纳米级碳材料作为分散相与聚氨酯材料复合,将此复合材料试用于心室辅助循环系统的血泵表面的涂覆处理,并对该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复合材料的抗凝血性、抗溶血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nano-Hydroxyapatite/ polyurethane,nHA/PU) 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生物相容性[1]。方法 将小鼠成纤维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并设单独细胞培养的阴性对照和细胞与传统材料复合培养的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行形态学观察,计数接种后的黏附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接种到材料上的细胞的生长周期,CCK-8法[2]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影响。结果 小鼠成纤维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上良好的黏附、生长、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接种到材料上的细胞,其细胞周期与空白对照组和传统对照对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P>0.05),CCK-8检测显示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小于传统材料。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望作为组织工程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外层套囊材料。  相似文献   

9.
Han BS  Fan CY  Liu S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9):2065-2068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膜(SIS)表面纳米仿生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SIS膜表面纳米改性,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IS改性后表面纳米形态,并通过表面接触角和体外凝血时间检测,以及纳米改性后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和组织学检测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改性SIS膜表面呈现出“岛状”、“沟漕样”纳米仿生形态,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SIS小口径血管支架在6周仍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测显示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纳米仿生改性,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PEG)、聚氧化丙烯二醇(PPG)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NCO封端的水性聚氨酯(PU)预聚体,与自制的丝素蛋白(SF)水溶液混合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出丝素蛋白聚氨酯(SF-PU)水凝胶。研究了SF-PU水凝胶的合成工艺,对SF-PU水凝胶进行了红外和电镜表征及性能测试,并对其溶胀动力学以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成功合成了具有三维结构、溶胀响应性良好的SFPU水凝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和聚氨酯体外评价,初步探讨其作为血管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溶血进行评价;采用细胞增殖度法(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研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和聚氨酯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 PLGA和PU组的溶血率均小于ISO规定的5%,可认为这两种材料无溶血作用。MTT比色法结果显示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L929细胞在聚氨酯材料浸提液中呈梭形或三角形,贴壁良好。结论这两种材料溶血低,细胞相容性良好,符合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混合,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仲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网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仲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络间的相容性变差,拉伸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偶联单克隆抗体胶原涂覆的聚氨酯膜在基因定位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将抗腺病毒纤突的单克隆F(ab)’2抗体通过巯基反应共价键偶联到胶原涂覆的聚氨酯膜上,再通过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携带病毒基因载体,得到局部定位的基因运载体系。用报告基因进行平滑肌细胞(A10细胞)的体外转染实验和模拟生理条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体外细胞转染实验显示,该方法携带的载基因病毒在A10细胞中实现了高效、高度定位的基因表达。模仿生理条件的体外稳定性实验表明,通过抗体结合在PU膜上的载基因病毒可缓慢持续地释放出来,有效地转染A10细胞达20d左右。结论这种经抗病毒抗体连接固定于胶原涂覆聚氨酯膜的病毒能很好地局部定位递送基因,可望用于临床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偶联剂在聚氨酯(PU)片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以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方法】先用TDI活化PU表面,生成PU-NCO衍生物,然后PHEMA中的-OH再和PU-NCO上的-NCO起反应生成PU-PHEMA。用拉力机测定材料的抗张强度,并进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与PU相比,在PU表面接枝PHEMA后,材料的抗张强度基本不变,粘附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变形也小。【结论】PU-PHEMA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5.
聚氨酯—肝素接枝共聚反应和材料表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用离分子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是人工器官的一个基本要求。型号为Pellethane 2363-80A的聚氨酯是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的材料。作者在聚氯酯的表面以共价健方式与肝素直接接枝共聚。并且对聚氨酯肝素的接枝共聚物和聚氨酯两种材料的表面进行接触角的测定以及体外凝血时间的测试,结果表明前者材料的抗凝血性能优于后者;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表明,我们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合成方法,在聚氨酯表面与肝素以共价健方式接枝共聚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高固含量、不含异氰酸根并可在室温固化的新型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涂料(简写为PA-PU),其中PA为侧基含乙酰乙酸基的聚丙烯酸酯,PU为端烯基聚氨酯。碱催化下,通过具有两个活泼氢的乙酰乙酸基与双键的Michael加成反应进行交联固化。主要研究了两组份的合成规律及PA-PU涂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催化剂用量下,漆膜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岳焕勋  刘小章  张志红  李顺强 《四川医学》2004,25(11):1194-1195
目的 对使用新型聚氨酯(Pu)男用避孕套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对30对健康已婚夫妇为期6周360次使用国产PU避孕套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避孕套总破裂率(临床破裂 非临床破裂)为2.22%,临床滑脱率为16.5%,使用观察期间无意外妊娠发生。结论 新型PU避孕套的破裂率和滑脱率分别相近于和高于报道的乳胶避孕套使用情况,感官指标反映PU避孕套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