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假丝酵母菌菌株分布及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老年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资料及药敏。结果:768例患者标本分离出假丝酵母菌617株,菌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7.7%,其次为克柔假丝酵母菌93株,占15.1%;热带假丝酵母菌46株,占7.46%。痰液、尿液时检出菌株最多的标本,构成比分别占73.4%,20.9%;体外药敏实验两性曲霉B、制霉菌素敏感率较高。结论:假丝酵母菌是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真菌,耐药性有增长趋势。应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的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种类、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VT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采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检测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到假丝酵母菌57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最高为64.0%,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2%,热带假丝酵母菌11.6%;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在痰液标本中最高,为52.5%;在呼吸科分布最多,为27.7%;年龄段分布主要在60岁以上,为75.5%;非白假丝酵母菌在血液标本中检出率为74.0%.药敏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率均低于5.0%;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目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但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代表的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假丝酵母菌的菌种构成比正逐步发生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检验科室应加强假丝酵母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医生准确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不同阶段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和菌种分布情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00例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门诊产检的不同孕期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 (1)孕期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不随孕周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2)妊娠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为33.5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7.91%,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7.16%)、克柔假丝酵母菌(5.97%)、热带假丝酵母菌(4.4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3%)。早、中、晚孕期假丝酵母菌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3)随着妊娠进展,假丝酵母菌阳性孕妇中有症状者逐渐增多;有症状的孕妇白色假丝酵母菌比率逐渐降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率逐渐升高。结论妊娠期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较非孕期增加,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菌种;随着妊娠的进展,非白色酵母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状况、常见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6月临床所送的682份真菌培养各类标本进行常规真菌培养,分离纯菌落接种到细菌测定系统上,应用细菌测定分析软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检出假丝酵母菌115株,感染标本以痰的检出率最高,为50.4%,其次为尿液27.0%;115株假丝酵母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62.6%,其他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0.4%、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2%、葡萄牙假丝酵母菌占1.7%;115株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3%、10.4%、20.0%、15.7%、21.7%。结论假丝酵母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药物的耐药性也在增加,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的医院感染监测,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真菌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真菌血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5年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的33例真菌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真菌血症均为医院获得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大比例;真菌血症与早产、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5-氟脲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低,氟康唑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院内假丝酵母菌感染菌种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患者标本接种血平板、沙保罗、巧克力培养基,28~35℃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确认为酵母样真菌后转种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进行培养鉴定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结果2006年3月—2008年11月从临床送检的2196份标本中共检出假丝酵母菌118株,检出率为5.37%,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5株(55.08%)、热带假丝酵母菌22株(18.64%)、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7株(14.41%)、克柔假丝酵母菌14株(11.86%);在各种标本中以痰标本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84株占71.19%;各年龄段假丝酵母菌感染分布,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占77.1%;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制霉菌素对假丝酵母菌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85.7%~100.0%.而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较低。结论临床感染性疾病中假丝酵母菌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加强真菌的分离及药敏监测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亮  郑卫东  田艳 《医学动物防制》2011,(11):1034-1035
目的探讨尿培养假丝样酵母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治疗该菌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尿液培养方法对2009-2010年尿标本中分离的294株假丝样酵母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①本院感染的假丝样酵母菌主要是白色假丝样酵母菌共138株,占46.94%;其次为克柔假丝样酵母菌102株(34.69%)。ICU室患者感染率最高,占33.67%;②假丝样酵母菌对两性酶素B及酮康唑耐药率低,可作为本地区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结论 ICU室患者假丝样酵母菌感染较严重,应加强ICU病室的清洁消毒操作规范,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假丝样酵母菌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第一步PCR用通用引物扩增ITS基因;第二步三重PCR用种特异性引物扩增RPS0基因;分别对已知及未知样本检测、验证。结果:ITS基因扩增,光滑假丝酵母菌(Cg)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分别得到与预期结果吻合的881bp和419bp的PCR产物;白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的ITS扩增片段均略大于500bp;RPS0三重PCR对Ca、Ct和Cp DNA扩增,分别得到约310bp、147bp及110bp的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30株已知假丝酵母菌两步PCR检测结果,种类符合率为100%;43株未知样本两步PCR鉴定结果,经RPS0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符合率亦为100%。结论:建立了ITS通用基因结合RPS0种特异基因鉴定5种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两步PCR技术,该技术简单、快速、准确及廉价;对双重感染患者更有鉴别优势,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假丝酵母菌临床特点与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间我院134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培养标本,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假丝酵母菌检出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等。结果在134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假丝酵母菌237株(17.69%),主要为白色、热带及光滑假丝酵母菌等3种菌种;大多菌株对于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比较高,达100%,对于其他抗菌药物均存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在尿路系统感染患者中,假丝酵母菌感染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无菌体液中假丝酵母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三年里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US真菌鉴定板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鉴定培养基联合分离出来假丝酵母菌87例,用ROSCO纸片法测定其耐药性.结果:白假丝酵母菌最多占总分离株的52%、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3%、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2.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6%,可柔假丝酵母菌2%、其它假丝酵母菌共占4.4%.结果 无菌体液中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达到83.5%,其它药物的耐药性也比相关报导有上升趋势.结论 真菌药品单一,应做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实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妇科肿瘤患者阴道分泌物酵母样真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6-2013年送检的385份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的酵母样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385份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酵母样真菌148株,阳性率为38.4%,其中94例为子宫肌瘤患者,34例为宫颈癌患者,20例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真菌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8,P<0.05).其中白假丝酵母菌67株,占45.3%;光滑假丝酵母菌45株,占30.4%;热带假丝酵母菌22株,占14.9%;克柔假丝酵母菌18株;其他酵母菌5株.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最高,均为100%,其次分别为酮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依次为89.6%、92.5%、46.3%、68.7%.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仍旧是阴道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真菌,其他酵母菌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较良性患者更易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黄健  唐梅 《河北医学》2010,16(12):1430-1432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致病菌株变化及药敏的情况。方法:取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我院妇科门诊RVVC患者105例,同时取402例首次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致病菌株的改变及药敏情况。结果:两组比较R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15.2%,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为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致病菌株的体外药敏试验,非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较白色假丝酵母菌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Vc致病菌株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明显增加,可能是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但对抗真菌药物无明显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将采样后的标本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置35℃环境中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鉴定与药敏试验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结果在检出的377株假丝酵母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89%;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1.94%;光滑球拟酵母菌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96%。377株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为96.82%;依曲康唑为93.10%;伏力康唑为89.92%;两性霉素B为88.06%;氟康唑为70.82%。结论引起桂南地区女性阴道炎的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敏感性最高的抗真菌药物为5-氟胞嘧啶和依曲康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严谨的最佳的统一的牛黄上清丸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验证方法.方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结果 最终确定牛黄上清丸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的验证方法,细菌计数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5倍稀释),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可采用常规法.结论 通过对8家生产企业的牛黄上清丸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方法的整理,筛选,实验,最后确定科学、严谨的统一的验证方法,即方便了检验,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牛黄上清丸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细胞性毒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导致酵母菌的感染率增高.同时出现了耐真菌药物菌株,各地均有报道[1].本文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间分离的236株酵母菌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垂直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asis,VC)的发生率、母婴传播及对孕产妇的影响.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对本院妇产科定期产检的513例孕妇行阴道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并进行随诊;期间对25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胎盘行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菌种鉴定.1个胎盘送病理检查.结果 妊娠期VVC的发病率18.1%(86/413),妊娠期VVC者与携带者不增加胎膜早破发生,亦不引起产褥感染的发生.分娩的252例孕妇阴道假丝酵母菌涂片和(或)培养阳性109例,剖宫产组新生儿胎盘,该菌携带率分别为20.6%(11/53)、13.1%,阴道分娩组分别为35.1%、23.21%,>0.5;妊娠期诊断VVC者新生儿胎盘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分别为16.7%(8/48)、8.3%(4/48),携带者分别为37.1%(23/61)、26.3%(16/61),<0.5.孕期接受治疗的48例新生儿胎盘无假丝酵母菌携带者,病理表现为急性炎症.结论 孕期存在假丝酵母菌垂直传播;孕期治疗VVC与携带者可明显减少垂直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院假丝酵母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明确真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68株假丝酵母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8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73.5%)构成比显著,主要分布于痰标本(76.1%)和粪便标本(11.1%)中,痰标本以呼吸内科分离标本最多。药敏试验中,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四种常见假丝酵母菌敏感性均高,白假丝酵母菌敏感性高于其他真菌,不同菌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判别致病性真菌感染,关注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两性霉素B对假丝酵母菌与乳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患者阴道来源的4株假丝酵母菌及4株乳杆菌,测定其不同时期生物膜形成能力,并观察其生物膜形成情况。分别测定两性霉素B对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抑制生物膜浓度(MBIC),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两性霉素B对上述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及卷曲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48 h高于24 h(P<0.05),7号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48 h高于72 h(P<0.05)。两性霉素B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值为0.125 00μg/ml;1、3、4号假丝酵母菌在两性霉素B浓度为2μg/ml时生物膜形成能力低于阳性对照组(两性霉素B浓度为0μg/ml时)(P<0.05),均与后续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性霉素B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BIC值为2μg/ml。两性霉素B对卷曲乳杆菌无抑制作用;除7号乳杆菌在两性霉素B浓度为1、8、16μg/ml时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卷曲乳杆菌在各浓度生物膜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烧伤患者近年来真菌感染特点及治疗进展。方法 将2007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53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怀疑有真菌感染的184例患者取其创面分泌物、中段尿、痰液、深静脉导管、血液作为标本做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3053例烧伤患者中,阳性病例33例,发病率为1.08%;送检的436份标本中有65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4.91%。其中,烧伤面积大于70%TBSA 13例,50%~69%TBSA 8例,30%~49%TBSA 7例,小于30%TBSA 5例。检出最多的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少见菌种如曲霉菌、毛霉菌、酵母样真菌亦有发现;药敏结果提示除热带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三唑类药物耐药较严重外,其他真菌对目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均较敏感。结论 烧伤患者真菌感染中,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深部组织培养意识,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培养结果,早期确诊,以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陈纪芳 《海南医学》2006,17(4):118-119
目的探讨农村育龄妇女阴道滴虫、假丝酵母菌反复感染者的病因及加强防治措施.方法2003年我院妇产科对124例阴道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了解她们滴虫性和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患病情况及求医状况和就医环境.结果两种疾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6.13%和24.19%,其中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非白化严重(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6.67%),对常见抗真菌药敏感性降低;病人就诊率较高,但复诊率较低,病人的就医环境较差.结论加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宣传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