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掌握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种群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开展乙脑和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09年捕获蚊类1科4属6种,共48097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8.1%。全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6-7月;1-3月和11-12月成蚊活动较少。结论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优势蚊种,季节消长明显,初步推断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5-9月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监测1次,每次每个点各捕蚊15min,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5-9月共捕获蚊虫4734只,平均密度为210.4只/人工小时,其中稻田、畜圈、人房分别为247.3、267.7和114.3只/人工小时。稻田捕蚊185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3.21%,致倦库蚊占5.55%;畜圈捕蚊2023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44.04%,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3.81%和22.15%;人房捕蚊85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72.20%,三带喙库蚊占22.0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570.7和583.3只/人工小时),畜圈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265.3只/人工小时)和9月下旬(533.3只/人工小时),人房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70.7只/人工小时)。结论开江县稻田和畜圈以三带喙库蚊为主,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和畜圈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直流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然后分种统计捕获的蚊虫数.结果 三峡库区的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人房成蚊密度均低于畜圈.优势蚊种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总体上最高峰在6-7月出现.结论 1997-2007年三峡库区成蚊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贡市2011-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2年捕获蚊虫共20 069只,属1科2亚科4属5种,致倦库蚊3 059只(15.24%),三带喙库蚊14 021只(69.86%),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0.05%(11只)和2.87%(575只),骚扰阿蚊2 403只(11.97%),城市和农村蚊虫构成一致。2011-2012年城区年均蚊密度分别为0.27、0.22只/灯/h,农村年均蚊密度分别为13.39、11.99只/灯/h。2011、2012年密度高峰分别在5、6月。结论三带喙库蚊为全市优势种,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5~10月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为制定蚊虫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的5-10月开展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和帐诱法捕蚊,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计数.结果 安徽省蚊虫密度高峰在7-9月,7月上旬和8月下旬出现2个高峰值,分别为641.4和824.6只/人工小时,以8月下旬密度最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65.36%.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安徽省优势蚊种,是防灭的重点,监测可以掌握其产生规律,为制定适宜的灭蚊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乙脑媒介蚊种尤其是三带喙库蚊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和情况.方法 在国家级乙脑监测点北流市和靖西县某村屯进行蚊子种类、密度、季节消长调查,每半月1次.结果 北流市2006 ~ 2007年共捕获成蚊26832只,以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成蚊密度较高,在53 ~ 437只/人工小时之间,平均蚊密度为206只/人工...  相似文献   

8.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合肥市长丰县室外蚊虫密度消长及物种构成,为制定蚊类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计数。结果长丰县室外蚊虫密度高峰在7-9月,其密度分别为1903、1927和2182只/人工小时,以9月最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63.23%;该蚊于7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出现3个密度高峰,分别为848、769和765只/人工小时。结论三带喙库蚊是合肥市长丰县室外优势蚊虫,是防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南京都市圈2022年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治和预防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经纬度自北向南选择5个地区为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监测。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2年南京都市圈5个监测点捕获雌蚊6 070只,蚊密度为0.63只/(灯·h),其中监测点D蚊密度最高,监测点E蚊密度最低。捕获蚊虫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和白纹伊蚊是常见蚊种。总体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为2.11只/(灯·h)。监测点A、监测点B、监测点D的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分布,监测点C呈双峰分布。农村地区牲畜棚蚊密度最高,其次为农户,城镇以公园蚊密度最高,医院蚊密度最低。不同生境各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157,P<0.001)。结论 南京都市圈蚊密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呈明显的季节消长,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牲畜棚、农户和公园是重点防治生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临猗县4个乡镇蚊虫种类、密度及其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捕蚊,提取蚊虫核酸进行RT-PCR,扩增乙脑病毒NS1区核酸片段,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捕获蚊虫4属6种4424只,三带喙库蚊构成比为52.0%,淡色库蚊为41.2%,中华按蚊及其他蚊种数量较少。6-8月蚊虫密度逐月增加,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逐月增高。对2109只三带喙库蚊分77批进行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0批。对5个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经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和分析,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 临猗县7、8月蚊虫密度高,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及其乙脑病毒携带率均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及乙脑病毒携带率可作为乙脑防控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首都国际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情况,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机场周边2000 m范围内选取7个监测点,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秩相关对2013年5-10月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年来共捕获成蚊88 789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54%,三带喙库蚊占18.89%;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年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31、1.62和13.01只/ (灯·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05);3年来,仅8-10月能够捕获三带喙库蚊,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4、32.00和1.15只/ (灯·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P<0.01);9月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8月和10月,其中9月中旬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均有三带喙库蚊捕获,密度在0.44~41.09只/ (灯·h)之间,其中居民区密度最低,温榆河水系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8,P>0.05)。3年来,仅2013年9-10月首都机场所在地顺义区报告3例乙脑病例,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0.898,P=0.015)。结论 首都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构成及密度水平均较高,河边等野外环境是其栖息的主要场所,蚊虫活动高峰时间(8-9月)与乙脑疫情的发生时间相一致,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掌握安徽省蚊虫的分布特点及生态习性,为蚊虫及蚊媒疾病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及人工小时法。结果本次调查共诱捕成蚊2086只,分属2亚科4属5亚属10种。夏秋季节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67.79%),淡色库蚊(12.03%)、二带喙库蚊(11.79%)、骚扰阿蚊(5.03%)和中华按蚊(1.58%)为该季节的常见蚊种。不同地区和生境蚊类种群结构差异较大。结论研究区域蚊类种群结构除与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划有关外,还与孳生环境类型和生境多样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灭蚊工作中必须根据当地蚊类种群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控制蚊虫和蚊媒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武汉市2006-2009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 4年捕获蚊虫1科4属6种,共151 116只,城区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城区蚊虫总数的99.9%,农村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农村蚊虫总数的62.3%。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8月;1~3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减趋势。结论致倦库蚊为城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为农村优势种,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全市4~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北省黄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PCR。结果黄石市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1.99%,密度为3.97只/人工小时;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2%,最高村阳性率7.2%,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湖北省黄石市乙脑传播媒介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虫密度增高而变化,存在乙脑传播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掌握浙江省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蚊媒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统一使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诱蚊灯,诱捕蚊虫。结果淡色库蚊为浙江省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在宁波和丽水地区为主要种群,白纹伊蚊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蚊虫在6-9月为活动高峰期,捕蚊数占全年的79.80%,5个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最多,占捕蚊总数的46.03%。结论浙江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的生长,提示各地防制蚊媒传染病,控制蚊密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退水后、蓄水前的蚊虫种类构成和密度情况,为蚊媒后续监测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于2010年分别在库区退水后和蓄水前进行蚊媒监测。每个监测点按10 m海拔高程差设置3个梯度,每个梯度每次设3盏诱蚊灯。结果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2只,占捕获总数的21.78%;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扰阿蚊占6.93%,其他蚊种占37.63%。结论 三峡水库消落区提供了蚊类孳生环境,蚊密度处于低水平,表现了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和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8.
西藏林芝地区蚊媒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及米林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存在与否,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了解林芝地区的媒介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人帐诱法和人工捕捉法进行调查。结果在墨脱县发现三带喙库蚊,且该蚊密度相对比较高;墨脱县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多斑按蚊。米林县未发现三带喙库蚊分布,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为米塞按蚊。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存在乙脑的传播媒介,该蚊种为该地区的新纪录;且该蚊种尚未扩散至米林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