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品不良反应121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勤  臧云吉  范岳邦  袁勇 《西部医学》2009,21(6):1014-10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67例,占55.37%;中药注射剂11例,占9.09%;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03例,占85.12%。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以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625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占42.88%,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占29.12%;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占75.0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石文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121-1122
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4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菌药最多,有40例,占85.11%,经静脉给药引起的ADR38例占80.85%,ADR表现以皮肤反应最多,其中以各种皮疹和瘙痒症常见结论临床在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时,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上报的10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例不良反应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7.6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3例,占77.57%。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7年收集到的111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ADR中,其中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所致的ADR较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9.2%,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8.6%。结论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对382例ADR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共有 102 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发生ADR 79例,占20.68%,中药注射剂发生58例,占15.18%,生物制剂发生56例,占14.66%.ADR主要以免疫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分别为164例和103例,占总例数的42.93%和26.96%.ADR以5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高.提醒临床医生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 ADR)的分布和特征,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总结临床表现及药品分布特征。结果:61~80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占41.8%。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87.7%,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反应,占38.5%,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类居多,占34.4%,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合理用药,关注易感人群,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2008~2010年临床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分析381例ADR报告。结果 381例不良反应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有330例,占86.6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31例,占8.1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253例。结论我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应加强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谭光羡  蒲荣 《当代医学》2011,17(19):146-14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常见原因,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132例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30~60岁之间患者最多;ADR累及器官以皮肤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最为常见(分别占31.1%、24.2%、18.2%),3种器官损害占73.5%,较其他器官损害明显为多(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药证不符因素为引起中药注射液ADR的重要原因,其次为配伍失误、应用时间过长,三者占全部原因的77.2%,较其他因素明显为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在临床较为常见,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注意中药的辨证论治、注意输液反应可以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统计近几年来我院2 180例次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病例,通过查阅临床上ADR报告,寻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2 18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有39例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问题等.结论 中药注射剂仍有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管理和临床监测,坚持合理用药,是用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贾美云  张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103-3107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抽取2021年全年上报的54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评价。结果 ADR/ADE报告中,>50岁报告40例,占比达74.07%,男女性别比为1.25∶1;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37例次)和消化系统损害(10例次)为主,3例患者出现严重ADR/ADE;发生原因包括医护因素所致33例,药物本身原因或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所致21例。结论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ADR/ADE的占比较大,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医护因素是导致ADR/ADE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为中药注射剂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药物不良反应102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102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ADR中涉及ADR的药物共有59个品种,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居多,占48.0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78%;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强调合理用药,就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产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对105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占39.0%,其次是中药引起的,占23.8%;所累及的器官以皮肤病变最为常见。结论提示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243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剑雄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18-118,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方法:搜集我院2007~2009年243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3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感染药物134例,占55.1%;中药注射剂53例,占21.8%。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220例,占90.5%。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地使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用药应以说明书为依据,加强监测,尽量减少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制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范围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其中中药注射剂由于疗效好、应用方便,临床无论中、西医大夫都用。但随之而来的是不良反应(ADR)的报告也急剧增多,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已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70%以上。近年来,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症状表现、性别、年龄特点以及用药特点及药品种类的分析等屡见报道。通过探究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多种原因和各种因素,针对中药注射剂ADR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防范措施的效果和一些用药建议以及一些政策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更有效地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使其在临床中更为广泛应用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发生的16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ADE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66例ADR/ADE中男性122例次,女性64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12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是致儿童ADR/ADE的主要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ADR/ADE的例数最多,为80例次,占43.01%。所致ADR/ADE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8.72%。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应进一步规范儿童用量,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并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杨国正  何燕  高天  齐方洲 《四川医学》2012,33(2):248-250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7~2010年354例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体重、家族史、既往史、药品名称、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国内文献及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354例报告中涉及38种中药注射剂,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58.1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10.73%),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瘙痒(41.24%),中药注射剂用于循环系统疾病产生的不良反应最高(21.7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多样,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杨林静 《包头医学》2011,35(4):227-229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探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5~2010年上报的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例ADR中,老年患者11例占28.9%,注射剂引起的ADR的比例高于口服制剂,抗微生物药物引起不良反应18例占47.4%居首位,中药6例占15.8...  相似文献   

20.
崔秀娟  崔玉红 《中外医疗》2009,28(30):76-76
目的总结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216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以老年人最多(5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52.3%%)占第一位,其次为中药制剂(22.1%)、抗肿瘤药物(1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5%;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5.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报告、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