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损伤对SD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经幕下和眶上裂切断和修复动眼神经,术后通过前庭眼反射评估眼外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恢复程度,经右侧上直肌注射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内神经元分布,进行动眼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 经眶上裂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其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经幕下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结论 动眼神经损伤部位距离眼外肌越近,最终的神经功能恢复就越好,这与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部位时的迷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损伤部位对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分为3组,第1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后段、第2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中段、第3实验组10只在眶尖部锐性切断动眼神经并将断端对齐固定,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在动眼神经眶尖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较好,在海绵窦中段动眼神经切断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最差。3个实验组中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总数量无显著差别(P〉0.05),在眶尖段神经切断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支配的特异性最高,在海绵窦神经切断组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组最差(P〈0.01)。结论动眼神经损伤部位离靶器官越近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决定因素可能是新生神经纤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支配程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手术方法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修复方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5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均分为3组,在动眼神经海绵窦段将动眼神经锐性切断后分别将断端用羊肠线缝合、生物胶粘合、血凝块粘合修复神经,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学、神经组织学研究。结果以血凝块粘合和直接缝合神经断端实验组大鼠术后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均优于生物胶粘合组大鼠,前两组实验大鼠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新生神经纤维总数量明显多于后者,且前两个组实验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特异性支配优于后者。结论以直接缝合和血凝块粘合神经断端的手术方法优于生物胶粘合神经断端的方法,关键因素是两断端对齐并稳定固定,减少吻合口疤痕组织形成,进入靶器官新生神经纤维数量以及对靶器官特异性支配的情况决定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动眼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0只均分3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20只分为两组,均在海绵窦区将动眼神经切断后给予缝合,第一组大鼠每天大剂量靶器官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第二组不给NGF作为损伤对照,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 注射NGF的大鼠动眼神经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1),对上直肌特异性支配作用优异,眼外肌功能恢复满意,但中脑运动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动眼神经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程度损伤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上裂段动眼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个尸颅(20侧)的眶上裂段动眼神经及其毗邻、血供。结果眶上裂段动眼神经与展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滑车神经、视神经、眼动脉及眼下静脉等毗邻,均未见神经外滋养血管直接进入,其血供均来自小脑幕动脉及海绵窦下动脉进入海绵窦段动眼神经后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及睫状后动脉进入眶内段动眼神经上、下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结论眶上裂段动眼神经毗邻结构复杂,外伤、颅底肿瘤、动脉瘤及手术均可引起动眼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模型。方法 10只雌性Beagle犬常规开颅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后段,将动眼神经锐性切断,再予直接端——端吻合。结果 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Beagle犬耐受,幕下段动眼神经暴露充分,神经损伤后可予直接缝合。结论 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动模型已经建立,并具有良好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东勉 《广东医学》2008,29(3):376-376
外伤性眼肌麻痹是由于外力击打引起的眼外肌损伤,常见于眶部挫伤或颅脑部震荡伤及眶部穿通伤.轻者可以自愈,或者经过治疗恢复功能,重者遗留永久性麻痹而致弱视、斜视.  相似文献   

11.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二氢睾酮(DHT)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实验于在山大一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制备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8只(一个对照组,四个不同用药时长组),术后每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检查(SFI),术后8周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及形态学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在各时间点,用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LTP),用药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用药组好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有髓神经纤维数在术后8周时用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厚度,用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用药组再生神经的有髓纤维数,髓鞘厚度,髓鞘的成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而所有测量结果中,各不同用药时长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氢睾酮对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二氢睾酮对神经的恢复作用主要在损伤早期。  相似文献   

13.
动眼神经对眼球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等.动眼神经麻痹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常出现复视、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瞳孔功能障碍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其病因复杂,常见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梗死或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颅内炎症、颅脑外伤、先天性等.每种病因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均有其相应的临床特征.本文综述了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和相应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为临床上快速、准确地寻找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导管修复猫动眼神经缺损时,局部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否促进神经再生.方法家猫2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CNTF组,对照组.右侧动眼神经制成4mm缺损,NS组、CNTF组分别用PLGA导管 NS、PLGA导管 CNTF修复神经缺损;对照组不修复.比较三组猫动眼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术后14周时,NS组有7/9只猫、CNTF组有8/9只猫的动眼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大体标本、光镜及电镜显示动眼神经再生成功;CNTF组平均轴突直径较大、轴突通过率较高,与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LGA导管(明胶海绵、纤维蛋白胶)能有效修复猫颅内段动眼神经缺损;PLGA导管内局部应用CNTF能促进动眼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的不同给药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共24只,随机分为4组,制备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A组(早期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早期用药组)损伤后当即注射雷帕霉素[1mg(/kg.d)],连续应用7d,C组(晚期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D组(晚期用药组)损伤后24h注射雷帕霉素[1mg(/kg.d)],连续应用7d,每组各6只。于术后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检测(SFI),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检测(SFI),B组明显优于A组、C组、D组(F=6.51,P0.01)。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LTP),B组明显慢于A组、C组、D组(F=12.56,P0.01);坐骨神经传导速度(F=20.30,P0.01)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F=8.07,P0.01)B组明显优于A组、C组、D组。结论①全身应用雷帕霉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②早期应用雷帕霉素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CT和1.5TMRI在诊断眶尖区外伤的价值。方法:53例眶尖区外伤病例行64排CT和1.5T MRI检查。结果:64排CT显示本组眼眶壁全部骨折,视神经损伤32例,眼外肌损伤37例,球后血肿12例。1.5T MRI显示视神经损伤47例,眼外肌损伤51例,球后血肿11例。结论:1.5TMRI检查对外伤性视神经和眼外肌损伤等软组织损伤优于64排CT检查,而64排CT检查对眶壁骨折优于1.5T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