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ei指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 Tei指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至少 1支狭窄≥ 70 %的患者 45例 ,根据左室射血分数 (EF)分为 EF正常组 (EF≥ 50 % ,2 6例 ,A组 ) ,EF低下组 (EF<50 % ,1 9例 ,B组 )。正常对照组 2 7例 (C组 )。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 (LVDd,LVDs) ,二尖瓣口血流图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之比 (E/A)、 E峰减速时间 (DT)、左室等容舒张时间 (IVRT)、肺静脉血流图收缩波和舒张波之比 (S/D)以及 Tei指数。结果 :A组和 B组的 LVDd和 LVDs较 C组增大 [(50 .2 7± 4.56) mm,(60 .0 0± 5.1 9) mm和 (46.67± 2 .59) mm;(33.62± 4.74) mm,(44.89± 6.1 1 ) mm和 (2 9.1 1± 1 .69) mm,P值均 <0 .0 1 ] ,IVRT较 C组延长 [(1 2 3.2 1± 1 5.0 0 ) ms,(1 1 9.47± 1 9.74) ms和 (1 0 3.0 9± 1 1 .82 ) ms,P值均 <0 .0 1 ] ;B组的 DT较 C组缩短 [(1 4 4 .74± 33.2 6) ms和 (1 78.0 6± 2 2 .46) ms,P值均 <0 .0 1 ] ;A组的 S/D较 C组增大 (1 .41± 0 .1 5和 1 .2 7± 0 .2 0 ,P<0 .0 5) ;A组和 B组的 Tei指数均较 C组延长 (0 .71± 0 .1 2 ,0 .87± 0 .2 4和 0 .46± 0 .0 9,P值均 <0 .0 1 ) ,而且B组延长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T3,T4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 (AMI)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42例AMI患者 ,发病 72h内及第 4周末查TT3,TT4,FT3,FT4,TSH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发病 4周~ 5周以内 ,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室功能。观察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T3,T4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AMI早期血清TT3,TT4,FT3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病程第 4周末预后不良组血清TT3,TT4,FT3 明显低于好转组 (P <0 0 5 )。预后不良组LAD ,LVDd ,LVDs明显大于好转组 (P <0 0 5 ) ,EF明显低于好转组 (P <0 0 0 1)。AMI后心绞痛或再梗塞与EF及TT3 呈负相关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0 72 8,-0 831,P <0 0 0 1)。LAD ,LVDd ,LVDs ,与TT3 呈直线负相关 ,EF与TT3 呈直线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6 5 ,-0 843 ,-0 871及 0 911,P <0 0 0 1)。结论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监测对判断AMI预后及左室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书奎  叶飞  陈绍良  王自正  傅雷 《临床荟萃》2001,16(18):820-822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反映心梗早期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AMI患者再通组42例,未通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37例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并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射血分数(EF)与上述各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未通组血清PCⅢ、HA、LN的含量较其他两组水平增高显著,并且与LVDd呈正相关;其他两组的参数及其与EF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CⅢ、HA、LN值可作为AMI患者心肌组织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为临床上判断AMI早期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提供了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4.
赖诺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38例 )和治疗组 (42例 )。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 (5~ 10mg/d)。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 6个月时分别测定心功能 (NYHA分级 ) ,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 ,测试 6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组NYH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 (P <0 0 0 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上升[(5 1 1± 2 8) % ]vs[(34 2± 2 6 ) % ,P <0 0 0 1]、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 [(118± 4 1 9)mLvs (15 3± 4 2 6 )mL ,P <0 0 0 1];左室舒张末容积与治疗前比较下降 [(16 2 5± 4 4 )mLvs (181 2± 4 5 0 ) ,P <0 0 5 ];患者 6min步行距离提高 [(372± 76 )mvs (341± 82 1)m ,P <0 0 5 ]。结论 赖诺普利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葛庆峰  闫杰 《临床荟萃》2005,20(11):601-60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AMI组34例及正常对照组33例,AMI组在入院时、24小时、72小时、7天及28天抽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AMI组入院时血清脂联素浓度[(8±5)m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1±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浓度[(14±12)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AMI组动态血清脂联素浓度的监测中发现,24小时血清脂联素浓度[(6±4)mg/L]、72小时血清脂联素浓度[(6±3)mg/L]与入院时相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其浓度在7天[(8±4)mg/L]和28天[(7±4)mg/L]时逐渐升高,但未达到最初水平;AMI组入院时和28天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差值与入院时CRP呈负相关关系(r=-0.587,P=0.01)。结论在AMI患者中血清脂联素水平存在动态变化,其在AMI发病和早期恢复中可能起到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并参与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MI患者发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其左室重构之间的关系,评价其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第3天与3个月时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之差(△LVDd)>5 mm以及发病3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作为发生心脏左室重构的依据。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患前壁、前间壁及前侧壁AMI的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分别对患者第3天和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描述术检测LVDd和LVEF水平。结果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均值是1039.28(241.50~1184.25)ng/L。AMI患者第3天和3个月时LVDd由(50±5)mm升至(53±7)mm(P<0.05),LVEF由(53±8)%升高为(54±11)%(P>0.05)。AMI后第3天NT-proBNP浓度与△LVDd呈显著正相关r=0.403(P<0.05),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以AMI发病3个月间△LVDd>5 mm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以AMI发病3个月时LVEF≤4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则AUC为0.873;以AMI发病3个月间ALVDd>5 mm和3个月时LVEF≤40%作为发生左室重构的依据,则AUC为0.893。结论AMI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AMI晚期的左室重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 (trimetazidine,TMZ)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 78例 ,左室射血分数≤ 4 0 % ,心功能 (NYHA)Ⅱ~Ⅳ级 ,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TMZ组 (n =4 0 ) )和对照组 (n =38)。治疗 6个月 ,观察曲美他嗪对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经过 6个月治疗 ,TMZ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 [(15 9.2±4 6 .7)mlvs (179.8± 4 8.5 )ml,P <0 .0 5 ],左室收缩末内径减小 [(32 .7± 4 .1)mmvs (39.5± 3.9)mm ,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 [(48.6± 9.5 ) %vs (35 .2± 8.7) % ,P <0 .0 1];与基线比较左室舒张末容积下降 (P <0 .0 5 ) ,左室舒张末内径减小 (P <0 .0 5 ) ,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 ,应用TMZ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肪乳剂 (Lipo-PGE1 )与尿激酶 (UK)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病例为适合溶栓的首次发病 6h内的AMI心功能Killip1~ 3级者。对照组用UK溶栓 (5 0例 ) ,联合溶栓组在用UK前予Lipo -PGE1 1 0 μg静脉注射 (5 0例 )。统计再通率 ,记录再通时间 ,测定溶栓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 ,两周后室壁运动情况及左室功能。结果 联合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略有提高 (6 4 %vs 5 8% ,P >0 0 5 ) ,再通时间明显缩短 [(4 5±2 5 )minvs (6 7± 2 5 )min ,P <0 0 5 ],溶栓后 2h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1± 1 8) %vs (4 5± 2 2 ) % ,P <0 0 1 ],2周后的梗死部位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5 ) %vs (30± 7) % ,P <0 0 5 ]、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5 5± 8)mLvs (6 1± 7)mL ,P <0 0 5 ]。结论 Lipo -PGE1 与UK联合溶栓加快再通速度、提高再通率 ,进一步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 10 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索他洛尔组 ) 5 8例 ,对照组 4 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索他洛尔 ,从 4 0mg/d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达满意疗效后服用 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数量、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变化。当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或死亡时即停止观察。结果治疗 6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室性早搏明显减小 (86 .2 %vs 5 6 .8% ,P <0 .0 1) ,LVEF提高 [(4 8.7± 5 .7) %vs(4 4 .2± 5 .2 ) % ,P <0 .0 1]、LVESV降低 [(15 8.7± 4 0 .6 )mlvs(187.7± 38.7)ml,P <0 .0 1) ]、LVEDV降低 [(2 10 .3±4 9.8)mlvs(2 35 .5± 4 3.8)ml,P <0 .0 5 ]。结论索他洛尔有效地控制室性早搏的同时可改善心功能 ,逆转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1.
汤建民  赵玉兰 《临床荟萃》2003,18(5):243-24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早期血清Ⅲ型前胶原 (procollagenⅢ ,PCⅢ )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抗心肌纤维化的反应 ,探讨血清PCⅢ检测对AMI心肌纤维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 4 3例AMI患者血清PCⅢ、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水平 ,酶免疫测定法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水平。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2例和苯那普利组 2 1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渐增量进行干预治疗。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 ,治疗后 1、3、7和 14天抽取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检测上述指标。正常健康人同批抽血分离血清 ,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上述血清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1)。常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 7天后PCⅢ和AngⅡ浓度达到高峰 ,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 14天的浓度 (P <0 .0 5 ) ;苯那普利组在治疗 7、14天后PCⅢ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治疗 3、7和 14天后AngⅡ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 .0 5 )。CK MB浓度在治疗后 1天达到高峰 ,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段 (P均 <0 .0 5 ) ;治疗后 3、7和 14天降至正常。AMI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CK MB水平无相关关系 (r =- 0 .2 0 14 ,P >0 .0 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和探讨冠脉慢性闭塞后对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冠脉慢性闭塞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66例回顾分析 ,其中单纯心绞痛为A组 (3 6例 ) ,伴有陈旧心梗为B组 (3 0例 ) ,正常对照为C组 (5 0例 )。分析各组超声心动结果和疗效。结果 ①超声心动结果 :左室舒张末容积 (EDV ) :B组 (15 4.43± 5 0 .5 3 )ml >A组 (12 9.5 7± 3 2 .3 5 )ml >C组(98.3 9± 19.3 1)ml,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B组 (5 .5 9± 0 .75 )cm >A组 (5 .18± 0 .5 7)cm >C组 (4 .6± 0 .3 9)cm ,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②疗效 :治疗后院内无心脏事件发作A组 3 1/3 6(86.1% ) >B组 18/3 0(60 .0 % ) ,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引起左心室扩大 ,心室重构 ,提示对此类病人应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检测妊高征患者孕晚期心功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妊高征患者孕晚期心功能变化。方法 临床诊断为妊高征患者 32例 ,正常妊娠组 2 4例 ,常规测量房室腔和大血管内径、室壁厚度、活动幅度 ,计算EF ,FS及室壁增厚率 ;测量二尖瓣E F斜率、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血流速度参数等。结果 妊高征组同对照组相比 ,二尖瓣EF下降速率缓慢 (6 38± 2 93cm/svs 9 33± 4 5 3cm/s,P <0 0 5 ) ;E/A明显下降 (1 2± 0 2vs 1 4± 0 2 ,P <0 0 1) ,快速充盈分数减低 (5 7 0 %± 8 5 %vs 6 0 0 %± 7 3% ,P <0 0 5 ) ;左室FS(39 8%± 6 5 %vs 37 1%± 6 9% )、EF(72 2 %±7 1%vs 6 6 4%± 8 2 % )显著增大 (P <0 0 5 ) ,2例患者收缩功能减低。结论 妊高征患者孕晚期可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除个别病例外 ,收缩功能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2 0只 ,分为两组 :高血压组、丹参酮ⅡA组 ,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12周。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以GAPDH为内参照 ,测定两组心肌CYP11B1、CYP11B2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丹参酮ⅡA组CYP11B1及CYP11B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 (0 92 4± 0 12 1vs 1 343± 0 132 ,P <0 0 5 ;1 0 17± 0 119vs 1 6 75± 0 12 6 ,P <0 0 1) ,GAPDH的mRNA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丹参酮ⅡA治疗可抑制心脏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及CYP11B2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运动患者的心脏功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早期指导性康复运动和无康复运动者分别在发病第3天及3个月时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的变化,探讨AMI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的血清NT-proBNP水平、心脏功能情况。方法选择54例AMI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运动组29人(运动+药物治疗),非运动组25人(仅药物治疗)。在AMI第3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于AMI后3个月时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运动组的患者心梗第3天及3个月时NT-proBNP水平从1076.00(666.50-1723.50)ng/L显著下降至211.00(141.75-374.00)ng/L(P<0.05),非运动组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从573.00(231.00-1059.50)ng/L降至462.10(218.30-1042.00)ng/L,无显著变化。3个月时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运动组患者心梗的第3天及3个月时LVDd(50.63±4.89)mm增加到(50.78±4.10)mm没有显著变化,但非运动组的患者从(50.31±4.27)mm增加到(51.85±4.37)mm,LVDd呈显著增加。3个月时两组间LVD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运动组患者心梗第3天及3个月时的LVEF从(55±9)%升高到(60±8)%,LVEF呈显著升高(P<0.05),非运动组的患者(53±9)%减少到(52±8)%,无显著性变化。3个月时两组间LVEF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早期进行指导性康复运动是安全可行的,可以降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可能降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和肾移植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测定血浆中透明质酸 (HA)与尿毒症和肾移植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尿毒症组 (A组 )、肾移植组 (B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血浆HA水平 ,同时测定血清肌酐 (SCr)。结果 血清HA水平A组 ( 414 2 5± 2 0 8 6 5ng/ml)高于B组 [( 6 9 5 7±46 2 8)ng/ml]和C组 [( 6 0 85± 2 5 5 5 )ng/ml](P <0 0 5 ) ;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与血肌酐呈正相关 (r=0 87)。同时A组患者血肌酐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分别是透前 ( 810 48± 2 14 72 ) μmol/L透后 ( 2 2 5 2 8± 16 6 32 ) μmol/L ,(P <0 0 5 ) ];而血浆HA透析前后无变化[分别是透前 ( 414 2 5± 15 7 83)ng/ml]透后 ( 40 2 34± 12 5 6 7)ng/ml,(P >0 0 5 ) ]。结论 血HA可作为评估尿毒症和肾移植患者病情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血清降钙素原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把 82例急性脑膜炎患儿分为细菌性及病毒性脑膜炎两大类。根据病情程度把患儿分为无败血症组、轻度败血症组、严重败血症组及败血症休克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入院时和入院 72h后的血清PCT水平 ,同时检测C -反应蛋白 (CRP)。及外周血白细胞。结果  ( 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 [( 5 2 1± 10 70 )ng/m1,( 0 2 7± 0 13)ng/m1,P <0 0 0 1]。 ( 2 )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严重败血症及败血症休克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无败血症及轻度败血症者 [( 2 1 14± 16 94 )ng/ml,( 1 2 3± 0 81)ng/ml,P <0 0 0 1)。 ( 3)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有效者PCT明显下降 [( 2 4 5± 2 5 3)ng/ml,( 0 87± 0 2 5 )ng/ml,P <0 0 5 ],而治疗无效者PCT不降 [( 19 78± 18 33)ng/ml,( 19 5 6± 18 97)ng/m1,P >0 0 5 ]。 ( 4 )细菌性脑膜炎存活者的PC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者 [( 1 4 3± 1 2 4 )ng/ml,( 2 5 0 3± 16 ,79)ng/ml,P <0 0 0 1)。结论 血清PCT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细菌性脑膜炎的轻重 ,其动态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荣英  傅向华  胡少东 《临床荟萃》2004,19(19):1090-109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7例首次AMI患者 ,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 (A组 ) 2 4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者 (B组 ) 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 ,术后 2周、12周、2 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99mTc心血池显像观察左心室容积、心功能变化。结果 ①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所有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均显著降低 (P <0 .0 1) ;在 12周、2 4周时 ,A组均低于B组 (P <0 .0 5 )。②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提高 (P <0 .0 5 ) ;在 12周和 2 4周时 ,A组LVEF均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可有效抑制心室重构 ,改善心室功能 ,而梗死前心绞痛组的这种作用明显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相似文献   

19.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①将 71例危重病人分为合并MODS组 (A组、 34例 )、未合并MODS组 (B组 ,37例 ) ;另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 ,30例 )。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和住院后 1 ,2 ,3,5 ,7,1 0d分别于 8∶0 0时抽动静脉血查血气并计算氧利用率。C组仅做动静脉血气 1次并计算氧利用率。结果 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 1天 ,A、B组的氧利用率 [A组 :(0 4 38± 0 0 882 )和 (0 4 2± 0 0 73) ;B组 :(0 4 0 71± 0 0 979)和 (0 3974± 0 0 871 ) ]均显著高于C组 [(0 31 1 4± 0 0 4 0 4 ) ,P <0 0 1 ],而A、B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当氧利用率持续高于 0 5 5达 1 2~ 2 4h ,病人预后极差 ,易于短期内死亡。②从住院第 2天起 ,A、B组氧利用率均很快速下降 ,并低于C组 (P <0 0 5 ) ,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 (P <0 0 5 )。B组于住院第 5天起氧利用率逐渐回升 ,并恢复正常。而A组病人于第 2天起 ,氧利用率始终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当氧利用率持续低于0 2 1时 ,提示合并症较多 ,预后不佳。结论 MODS患者常存在较低的氧利用率 ,且病情严重、预后差。氧利用率可作为判断危重病人组织缺O2 ,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 2 1例 ,B组 2 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 (2 5± 1 9hvs 3 0± 2 7h ,P >0 0 5 ) ,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 1 3h(0 8± 0 5hvs 2 1± 1 5h ,P <0 0 5 ) ,发病—溶栓时间缩短 1 9h(3 2± 1 9hvs 5 1±2 6h ,P <0 0 5 )。虽然A组心梗史 ,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4 8%vs 4 3% ,P>0 0 5 )。结论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可能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