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并分析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和甲基化PCR(MSP)方法检测47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增生组织p16蛋白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增生组织(48.9%vs.70.0%),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乳腺增生组织(38.3%vs.2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表达下降与其高甲基化呈负相关(r=-0.33,P=0.02);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以及孕激素受体(PR)无关(P>0.05),而与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诱导p16蛋白低表达在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中作用有限,但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乳腺癌细胞14-3-3σ异常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癌变过程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况及其与转录表达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PCR方法对散发性乳腺癌病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14-3-3σ异常甲基化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14-3-3σ蛋白表达。结果:68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率为90%(61/68),部分不典型增生病例检出异常甲基化18%(2/13),而正常组织未检出。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居住地、组织分型、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14-3-3σ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下降呈良好的一致性(P<0.05)。单变量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明显相关(风险指数为:5.0,P=0.02)。14-3-3σ基因甲基化与否并不影响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P>0.05)。结论:14-3-3σ基因异常甲基化参与乳腺癌癌变过程,是其蛋白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影响乳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BRCA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况及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甲基化特异PCR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应血浆进行BRCA1异常甲基化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RCA1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检出频率为35/102(34%),血浆的检出率为32/102(32%),而癌旁组织中没有检出BRCA1异常甲基化。根据不同病理特征将35例散发性乳腺癌按组织类型、不同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年龄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M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与对应血浆BRCA1异常甲基化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102例患者的组织与血清中甲基化检出率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65)。BRCA1基因甲基化结合病理特征表明,BRCA1基因在原位癌中甲基化检出率明显低于浸润性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相应标本BRCA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P<0.05),而BRCA1基因甲基化与否与肿瘤分级及年龄(绝经前后)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BRCA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乳腺癌组织与血清有相似的甲基化模式,且在乳腺癌的组织分型与转移方面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散发性三阴乳腺癌(TNBC)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探讨BRCA1与散发性TNBC的关系.方法: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法检测50例散发性TNB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散发性TNBC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2.0%(21/50),癌旁组织未检测出甲基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CA1蛋白在散发性TNB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2.0%(16/5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8.0% (34/50)(P<0.05).散发性TNBC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r=-0.323,P=0.022).结论:BRCA1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引起BRCA1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散发性TNBC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CC)病人癌组织及血浆中多肿瘤抑制因子p16和结肠腺瘤样息肉基因(APC)的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86例HCC病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血浆标本中p16、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以24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24例正常肝组织未检出p16和APC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对应的血浆标本(χ2=67.48、6.72,P<0.05)。癌组织中APC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对应的血浆标本(χ2=18.03、29.16,P<0.05)。肝癌组织及对应血浆标本p16、APC基因甲基化的一致率分别为65.4%、43.3%。HBsAg阳性组肝癌组织及其对应血浆标本p16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5.67,P<0.05)。结论 p16、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可能与HC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肺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病理情况下肺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的情况。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MSP)法,根据5-甲基胞嘧啶与胞嘧啶修饰后的不同,设计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等位基因特异的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手术后53例不同临床病理类型肺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情况。结果:肿瘤组织标本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为占71.7%(38/53),其中鳞状细胞癌占80.0%(20/25),腺癌占66.7%(10/15),小细胞肺癌占61.5%(8/13)。长期吸烟史与鳞状细胞癌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P<0.001),与小细胞肺癌(P=0.293)、腺癌的(P=1.000)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关系不密切。肿瘤T分期与鳞状细胞癌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χ2=8.719,P=0.013)。结论:肺癌瘤组织标本中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肿瘤组织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发生率随TNM分期的提高有升高趋势;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吸烟有关,有长期吸烟史的肺癌病人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增高。肺鳞状细胞癌中随T分期增高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BRCA1基因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RCA1 mRNA和蛋白在60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PS)联合TA克隆测序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BRCA1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分析BRCA1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相关性。结果BRCA1 mRNA和蛋白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率为51.7%(31/6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71.7%(43/60)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率为31.7%(19/60),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均未检测出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CA1蛋白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r=-0.345,P=0.007)。结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导致BRCA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NDRG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NDRG-1基因甲基化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色荧光杂交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对33对乳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NDRG-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肿瘤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中NDRG-1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均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肿瘤组织中NDRG-1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t=14.12,P<0.05).结论 NDRG-1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CXPA)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改变,并评价其在该肿瘤癌变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腮腺CXPA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改变。结果正常腺体p16蛋白表达均为阳性,21例 (21/40,52.5%)CXPA标本表现为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腺体p16基因启动子未见高甲基化,16例(16/40, 40%)CXPA出现启动子高甲基化,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启动子高甲基化对于腮腺CXPA的癌变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可能是p16基因在CXPA中的重要失活机制。  相似文献   

11.
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胃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素-生物素法(streptaridin peroxidase,SP)对68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同期收集的25例正常胃黏膜行P16蛋白检测。结果: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比较,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比较,低分化、未分化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8.57%,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P16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且检测P16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HER-2、P16和P53蛋白表达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HER-2、P16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1)HER-2过表达阳性率为23.5%(20/85),P16和P53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30.6%(26/85)和51.8%(44/85)。(2)HER-2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P16与年龄、ER、PR相关(P〈0.05));P53与PR、P16相关(P〈0.05)。(4)HER-2过表达阴性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随着HER-2表达的增强,无瘤生存曲线下降(P〈0.05),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HER-2和P16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HER-2、P16和P5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特别是TNM分期,HER-2和P16是判断乳腺癌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阳  徐细明  邓君健  戈伟 《医学综述》2014,(23):4358-4360
目的观察p16、cyclin 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手术切除的54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旁正常组织及50例乳腺增生组织p16、cyclin D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6%(30/54),而乳腺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增生组织中p16蛋白均为阳性表达;各组cyclin D1过度表达情况为:乳腺癌37.0%(20/54),乳腺癌旁正常组织20.4%(11/54),乳腺增生组织4.0%(2/50),乳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阳性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表达在组织学分级的差异及cyclin D1表达在雌激素受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着cyclin D1的过度表达及p16蛋白的异常表达,p16、cyclin D1可成为判断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甲基化状态。结果:乳腺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0.5%。乳腺癌患者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肿瘤分期、肿块的大小、病理类型、月经状况、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和家族史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早期事件,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取25例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8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FHIT阳性表达率为45.0%(36/80),25例对照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FHIT蛋白表达率为72.0%(18/25).病例组结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比较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结肠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组织中FHIT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程度的增加,FHIT阳性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P< 0.05或P<0.01).结论 FHIT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随着结肠癌的浸润深度及转移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或缺失状态,FHIT基因有望成为结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乳腺癌组织中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GSTP1、BRCA1、MGMT基因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分析GSTP1、BRCA1、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GSTP1、BRCA1、MGMT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每例患者乳腺癌组织甲基化基因数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乳腺癌组织中甲基化基因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直径≥20 mm、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的GSTP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组织直径<20 mm、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P<0.05);年龄<50岁、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组织BRCA1基因甲基化性阳率高于年龄≥50岁、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组织(P<0.05);组织学Ⅲ级、乳腺癌Ⅱ~Ⅳ期、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GM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组织学Ⅰ~Ⅱ级、乳腺癌Ⅰ期、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STP1、BRCA1、MGMT基因甲基化阳性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GSTP1、BRCA1、MGMT基因甲基化基因数目高于高于癌旁组织,而且其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能影响乳腺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鼠双微基因2(MDM2)和多肿瘤抑制基因(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67例大肠癌、30例癌旁组织、20例腺瘤组织,20例正常黏膜的MDM2和P16基因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DM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48/67),明显高于结肠腺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1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8%(26/67),与结肠腺瘤组织的75%、癌旁组织的83.3%及正常黏膜组织的9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肠癌组织中,MDM2在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16在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DM2和P16在不同Dukes分期中有无淋巴转移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MDM2与P16基因蛋白,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大肠癌中,MDM2蛋白与P16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DM2和P16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MDM2和P16,对大肠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MGMT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SA)]、54例管状腺瘤(TA)、69例结直肠癌(CRC)和4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的目的片段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异常阳性程度在锯齿状病变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中两者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诱导其蛋白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的锯齿状癌变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55例膀胱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频率。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3%(15/55)和21.8%(12/55);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和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尿沉淀细胞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甲基化在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性别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是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性发展相关。尿沉淀细胞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态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并且判断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et在乳腺癌增殖及微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临床乳腺癌的病情预测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检测7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原癌基因c-met的表达情况和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癌组织c-met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变部位、月经情况、雌激素水平、孕激素水平、肿瘤大小无关(P>0.05)。微血管计数与c-met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c-met癌基因在乳腺癌中表达增强与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状态及微血管生成直接相关,可以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