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黏附、分离和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黏附结合K-SFM培养可以实现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并对培养的表皮干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运用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黏附分离角质形成细胞,应用表皮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CK10的表达. 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中实验组细胞呈现克隆生长,且克隆维持时间较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而CK10阴性表达.结论 应用Ⅳ型胶原黏附和运用表皮干细胞培养基可以实现人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 运用Dispase Ⅱ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获得表皮干细胞.分离的表皮片经表皮干细胞培养基(ESCM)悬浮,接种于IV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中,37 ℃、5%CO2 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内静置培养10 min,留用贴壁细胞;Ⅳ型胶原黏附、分离并富集后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及克隆维持时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 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且克隆维持时间较长;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l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运用Ⅳ型胶原黏附结合ESCM培养可以实现人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运用DispaseⅡ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获得表皮干细胞。分离的表皮片经表皮干细胞培养基(ESCM)悬浮,接种于IV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中,37℃、5%CO2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内静置培养10min,留用贴壁细胞;Ⅳ型胶原黏附、分离并富集后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及克隆维持时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且克隆维持时间较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l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黏附结合ESCM培养可以实现人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运用DispaseⅡ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获得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及克隆维持时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成体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得到成功分离与培养。  相似文献   

6.
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的定位及分离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在成人体皮中的分布及其分离和培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人体皮中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对成人体皮中的表皮干细胞进行定位和定量;用Ⅳ型胶原分离培养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通过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水平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部及毛囊周围,阳性细胞在表皮中所占的数量较少,且在真皮中也有少量表达.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且其克隆形成率为1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结论:应用Ⅳ型胶原快速贴附法及成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成人体皮中表皮干细胞成功进行了分离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位大鼠的表皮干细胞,探讨表皮干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定位表皮干细胞。用胶原酶冷、温消化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新生鼠皮肤,获得单细胞悬液。选取在鼠尾胶原上快速贴壁的细胞为目的细胞,未快速贴壁的细胞为对照组,二者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适时传代,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学方法鉴定表皮干细胞。结果:毛囊隆突区细胞胞浆表达角蛋白15(K15)随年龄的增长,K15阳性细胞出现在毛母质细胞区和表皮基底层。体外培养的细胞能形成大克隆,克隆形成率为14.06%,传至第4代,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浆内表达K15。结论:表皮干细胞位于毛囊隆突区,此研究所用的方法可以分离、纯化和培养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新生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骼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分离大鼠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纯化后,培养液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蛋白细胞免疫荧光方法鉴定肌源性干细胞.结果 经过两步消化和差速贴壁后, 成功培养出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结果为desmin( ).结论 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高纯度肌源性干细胞,结蛋白细胞免疫荧光可以对其早期鉴定,为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杨亚东  伍津津  朱堂友  毕建军 《重庆医学》2008,37(3):275-277,281
目的 探讨并评价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表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Ⅳ型胶原及不同黏附时间对表皮细胞进行分选培养.选择0.2mg/ml、15min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 黏附浓度对贴壁率影响不明显,而黏附时间的影响显著;0.2mg/ml Ⅳ型胶原黏附15min的细胞,β1整合素、K19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标记阳性细胞的比例约为28.50%.结论 Ⅳ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仅仅是一种初步的筛选,是目前组织工程产业化种子细胞的分选最可行的方法 ,但要获取高纯度的ESC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表皮干细胞对Ⅳ型胶原的黏附特性及分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内表皮干细胞对Ⅳ型胶原的黏附特性.方法 分别取贴壁后10、20、30、60 min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用细胞计数器进行细胞计数,计算其直径.并用β1整合素、K19对贴壁的细胞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β1整合素的阳性表达量,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皮干细胞贴壁数逐渐增多,20 min内黏附细胞数与10 min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30、60 min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贴壁细胞小而圆,反光能力强,整合素β1间接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为阳性,K19免疫组化阳性率为31.03%,流式细胞仪测整合素β1阳性率表达量为100%.结论 20 min内Ⅳ胶原能快速黏附绝大部分表皮干细胞,细胞活力不受影响,可以用于表皮干细胞的分选.  相似文献   

11.
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布与体外分离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布与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布;用DispaseⅡ、胰酶二步法消化新生大鼠皮肤,获得单细胞悬液,Ⅳ型胶原筛选,体外培养大鼠表皮干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在表皮基底层、毛囊外根鞘区α 6-integrin、K15等表皮干细胞标记物染色阳性,而分化指标CD71染色阴性;CD34在表皮基底层阴性表达,而在毛囊隆突区阳性表达;体外分离的基底层表皮干细胞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克隆形成率;干细胞标记物α 6-integrin、 K15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α 6-integrin达到84%,说明较为成功地体外分离培养出大鼠表皮基底层干细胞.结论 在表皮基底层、毛囊外根鞘区存在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体外新生小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培养,观察鼠肌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表型。方法采用胶原酶Ⅺ和胰蛋白酶分步消化肌肉,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纯化获得MDS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分析MDSCs的增殖能力,采用Sca-1、CD34和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初步确定细胞表型。结果经过两步消化和差速贴壁后,成功培养出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该细胞呈Sca-1、CD34和Desmin阳性。结论可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是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一种新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周期测定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β1整合素、细胞角蛋白K19、外皮蛋白(Involucrin)等标记物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1相比,实验组细胞较小,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较长而密.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β1整合素、K19、Involucrin在不同组别和不同代次的细胞间表达有显著差别.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86.9%处于G0/G1,8.8%在S期.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细胞处于G0/G1期分别为74%和79.5%,处于S期分别为19.2%和12.3%.结论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可用于分选表皮干细胞.但要达到较高纯度,还需辅以其它手段.  相似文献   

14.
差速粘附方法分选表皮干细胞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 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周期测定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β1整合素、细胞角蛋白K19、外皮蛋白(Involucrin)等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1相比,实验组细胞较小,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较长而密。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β1整合素、K19、Involucrin在不同组别和不同代次的细胞间表达有显著差别。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86.9%处于G0/G1,8.8%在S期。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细胞处于G0/G1期分别为74%和79.5%,处于S期分别为19.2%和12.3%。结论 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可用于分选表皮干细胞。但要达到较高纯度,还需辅以其它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的糖基化对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方法鉴定其标志物(角蛋白19和β1整合素),将表皮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包被有正常Ⅳ型胶原和糖基化Ⅳ型胶原的培养板上,比较两者黏附率、生长曲线和克隆生成率。结果糖基化Ⅳ型胶原上生长的表皮干细胞的黏附率和克隆生成率均较正常胶原组低(P<0.05)。结论Ⅳ型胶原的糖基化抑制了表皮干细胞的黏附与增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的糖基化对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方法鉴定其标志物(角蛋白19和β1整合素),将表皮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包被有正常Ⅳ型胶原和糖基化Ⅳ型胶原的培养板上,比较两者黏附率、生长曲线和克隆生成率.结果 糖基化Ⅳ型胶原上生长的表皮干细胞的黏附率和克隆生成率均较正常胶原组低(P<O.05).结论 Ⅳ型胶原的糖基化抑制了表皮干细胞的黏附与增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成年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分离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纯化后,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观察不同血清浓度下,卫星细胞生长融合的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肌卫星细胞。结果:细胞经过两步消化和差速贴壁后,纯度在90%以上,在生长培基中,细胞分裂增生;在融合培基中,细胞发生融合,形成肌管。结论:成年大鼠肌卫星细胞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可增生或分化,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以早期鉴定骨骼肌卫星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并鉴定其相关的分子标记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方法分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整合素α6,p63蛋白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了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高表达α6整合素和p63蛋白,与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的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是富集了人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群。  相似文献   

19.
杨珂  余瑾  杨恬 《重庆医学》2005,34(7):1032-1034
目的比较不同酶浓度作用后进行分选的表皮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状况.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酶消化表皮,再用差速黏附法分离KSC,置于低钙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比较KSC在两种酶浓度作用后生长增殖、克隆形成率、生长曲线和KSC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等指标.结果在0.05%胰酶和0.02?TA(1:1)混合的酶作用下,能分选出较高比例的呈高克隆形成率的KSC,在较长的体外培养时间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增殖潜能.两种酶作用下KSC的克隆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0.01).角蛋白K19和整粘蛋白β1有强阳性表达.结论体外培养KSC时,使用低浓度胰酶加EDTA消化表皮,更有利于KSC在Ⅳ型胶原上的筛选,也有利于KSC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毛囊隆突处外根鞘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利用中性蛋白酶分离得到单个毛囊,采用胰酶消化法进行细胞培养,倒置6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相对特异性标识分子角蛋白19(K19)和β1整合素表达情况,分别用分离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s)做对照。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90%左右的毛囊外根鞘细胞胞浆中均有K19和β1整合素的阳性表达。结论应用中性蛋白酶和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毛囊隆突处外根鞘细胞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