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资料。随机抽取经院前急救转运体系转运的患者和自行来院的患者各117例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时间与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明显缩短急性STEM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及进门-球囊时间(D-to-B),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应用,可缩短急性STEM患者FMC-to-B、D-to-B,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值得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急性胸痛患者呼叫及使用院前急救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佛山市狮山镇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本区域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立医院急诊科2009年度院前急救14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和21~60岁为主,创伤占55%,其中车祸占59%.非创伤急救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院前急救后64%患者急诊入院治疗,其中39%紧急入院手术治疗,7%)转入危重症监护室治疗.院前死亡67例,其中创伤导致死亡18例,非创伤49例,院前CPR成功11例.结论:以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为依据,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持续进行院前急救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9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可提高其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抢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本区域急危重症急救的策略。方法:收集2018年07月1日-2019年06月30日1年内所有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抢救的1692位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诊抢救患者中以男性占比较多(占54.7%)。随患者年龄增加,病例数增加,以60-80岁组患者数量最多。在时间规律上,每天上午和一年中的冬春季病例数较多。排在前5位的疾病类别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外伤。急性脑卒中、高危胸痛、严重外伤、消化道出血和中毒等急危重症发病率较高。结论:急诊科应根据急危重症发病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建立胸痛、卒中和创伤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以规范急救流程,加强急诊和医院内各专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以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减少急危重症的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东莞市虎门镇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急诊科2009年度院前急救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和21-60岁的青壮年为主,一天内在10-22时以及冬、春季院前急救较密集.外伤以车祸和头部外伤为主,非外伤中以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为多见.结论:一天内在10-22时以及冬春季节应加强院前急救力量;本区域的院前急救重点是外伤和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我院急诊科在2010-01月-2011-12院前急救共出诊5800余次,其中,院前救治创伤患者1458例。根据院前急救登记资料,对这组创伤病例的一般情况、致伤原因、构成比例、伤情程度、救治措施、抢救结果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并予以分析,以探讨当前县级以下农村地区创伤的特点。找出目前创伤的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对车祸外伤患者救治效果、救治效率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车祸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创伤急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创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探讨其特点及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广州市中心城区“120”呼叫资料及院前创伤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逐年增加的同时(9年间增加了3.56倍),创伤病例增加更明显(增加了7.88倍),构成比由最初的17.16%增至37.98%,创伤以颅脑创伤所占比例最大(6.86%)。创伤患者年龄及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分别占57.20%和62.04%,70岁以上年龄段创伤出现第2个小高峰,占8.09%。男性是女性患者的2倍以上。结论 广州创伤伤亡人数逐年上升,创伤增加更明显,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其中以颅脑创伤占第一位,青壮年为主。需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创伤事故的发生,同时,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抢救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某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1-01-01-2011-12-31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5117例,男女比1.46:1,年龄49.28±22.26岁;院前死亡患者349例,男女比2.14:1,年龄61.34±18.49岁;院前急救量与院前死亡例数,在时间段分布上,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9,P=0.013);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创伤(34.38%)、神经系统疾病(16.81%)、循环系统疾病(11.47%)、消化系统疾病(7.78%)、其他(7.60%)、中毒(6.59%);院前死亡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0.37%)、神经系统疾病(21.78%)、创伤(18.34%)、消化系统疾病(12.32%)、呼吸系统疾病(7.45%)、其他(2.87%);院前急救30~5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男性更易患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P值分别为0.000、0.008)。结论:①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对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意义,为疾病监控、预防保健等提供依据;②加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及中毒的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实施各种危重病的院前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成功率;③加强青中年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重点减少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使青中年男性的预防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严重创伤患者人口学资料及预后与病情、现场救治措施的相关性,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6月福建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78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车祸患者构成比66.7%、死亡构成比64.9%;车祸伤患者发病集中于18:00-0:00,高处坠落伤集中于10:00-12:00和16:00-18:00;爆炸伤发病集中于10:00-18:00;其他类型集中于6:00-0:00。年龄、休克指数分值、GCS分值、ISS分值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现场包扎固定、气管插管、补液、吸氧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不同类型严重创伤的发病时间有差异,预后与现场救治措施密切相关,并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北川县地震后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北川县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接诊的患者性别、年龄、出诊时间、诊断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三年中,院前急救系统救治患者人数稳定增长,总计1281例,男女比例分别为62.71%和37.29%,年龄(41.79±18.41)岁。院前急救前4大类疾病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26.13%)、创伤(16.72%)、急性中毒(10.69%)、急腹症(5.92%)。急救呼叫服务时间主要分布在9~21时。院前救治成功率平均为95.65%,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结论新北川县医院具备了良好的院前急救能力,可为建立县级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008年10月在实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根据院前急救流程救治的62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的53例非流程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ISS、AIS及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62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23%;对照组53例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1.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在现场急救时间、急诊室处置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从急诊至确定性治疗科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流程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理念下院前急救在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74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选取2019年9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5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流程管理理念下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时间(包括出诊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心电图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3月1日收治的93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症科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愈例数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对颅脑损伤合并多发生患者预后具有帮助,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新的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流程并探讨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8月期间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低血糖昏迷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9月-5月期间采用新院前急救流程的低血糖昏迷患者33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呼救时间、救治时间、治疗前后血糖、院前清醒率与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呼救时间、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现场纠正率与现场转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的院前急救流程缩短了对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TC模式(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PTC模式实施的95例创伤患者为实验组,选取2012年1~6月传统急救模式实施的89例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评价指标为初始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临床死亡人数以及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获得治疗时间及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临床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PTC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胸外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研究人群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接受机械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收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人工-机械按压转换数据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灾害医学救援体系,进行迅速、科学、正确的灾害院前急救及伤员转运和后续治疗,减少伤员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及危重病救治的整体水平,定于2012年4月18日至2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第八届全国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暨创伤脓毒症、中毒救治新进展推广学习班。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委托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96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结果:本组现场死亡6例,转运途中死亡3例,抢救成功87例,抢救成功率为90.6%。结论: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为院内进一步救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120急救转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04-08~2007-06间急诊120出诊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院前急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以2004-08-01~2007-06-30间新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接受乌鲁木齐市"120"指挥中心派诊出诊的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出诊情况,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病种分类及初步院外救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出诊救治患者2769例,平均日均接诊病例按年统计从2004~2007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毒.经院前急救后89.5%的患者病情趋于稳定,2.8%的患者放弃治疗,情况危重的患者占0.7%;死亡195例,占7%.结论 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出诊原因,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