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肖鲁伟 《中国骨伤》2008,21(3):184-186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THA术后股骨偏心距恢复的重要性及重建方法,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对73例单侧THA术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及髋外展肌的力臂,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偏心距是否能够重建与髋最大外展肌肌力存在显著性差别(t=3.859;P=0.002);髋关节外展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593,P<0.001)。结论THA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以增加髋外展肌的力臂,改善髋外展肌的力量,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术中应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素法评估不同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方法一例正常双髋关节CT图像进行影像学测定,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和颈长。建立三维有限元素模型(3D—FEM)对THA中人体股骨杆不同颈长、颈干角和偏心距的变化进行VonMises应力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假体上应力随着颈干角的增加而单调下降,颈长在35~44mm范围内,假体上应力水平较低,超过这一范围应力水平单调上升。特别指出降低假体上的应力与提高股骨上的应力及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密切相关。分析结果与实验应力分析和临床统计结果相一致。结论研究不同股骨偏心距对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hi ZC  Li Z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7-1000
目的 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THA)中影响股骨偏心距的因素及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外展肌力的关系。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施行的 81例 ( 99髋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了随访。其中男 2 8例 ,女 5 3例 ;年龄平均 5 7 0岁 ( 2 9~ 80岁 )。右侧 2 8例 ,左侧 35例 ,双侧 18例。随访时间 19~ 6 6个月 (平均 36 8个月 )。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 ,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统计学软件(SPSS10 0 )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骨偏心距与股骨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 (r =0 6 13,P <0 0 0 1)。术后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正相关性 (r =0 4 5 1,P =0 0 0 1) ,术后股骨颈干角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相关性 (r =0 5 6 7,P <0 0 0 1) ,髋关节的外展肌力与股骨偏心距和外展肌力臂存在正相关性 (r =0 5 0 0 ,P =0 0 0 9;r =0 4 77,P =0 0 14 )。结论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欲重建股骨偏心距 ,术前细致的模板测量至关重要 ,选用接近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 ,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偏心距重建的相关因素,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的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111例111髋术后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健侧的颈干角、偏心距,患侧术后的偏心距及旋转中心的重建情况,结合假体的颈干角及颈长,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偏心距的重建与旋转中心的重建、假体颈干角、假体颈长的相关性。结果偏心距的重建与旋转中心的重建有明显相关性(X~2=10.12,P〈0.005,r=0.48)。与健侧颈干角相比,假体颈干角较小的病例比颈干角较大的病例能更好的重建偏心距;健患侧颈干角相差范围控制在3°以内可使患侧偏心距获得较好的重建;不同假体之间偏心距的重建没有差别(X~2=0.411 1,P〉0.05)。各长短颈的假体偏心距重建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别(X~2=1.242 0,P〉0.05)。结论 THA术中要重建偏心距,首先要尽量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其次要选择适宜的颈干角假体,即使不能选择解剖型的颈干角假体,也要选择接近解剖颈干角的假体,二者的相差范围应在3°以内;最后要考虑假体的颈长,综合多因素作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关系和外展偏心距在术中的恢复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骨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按照是否重建股骨偏心距分为重建组和未重建组,重建组45例,未重建组15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行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下肢长度及股骨外展偏心距,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与术中重建股骨外展偏心距的关系。[结果]重建组术后双下肢的等长率明显高于未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股骨偏心距的差值与双下肢长度差明显相关(r=0.751,P<0.05);股骨偏心距差值较小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明显小于股骨偏心距差值较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差值大小决定是否于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以及术后对重建股骨偏心距差值不理想的患者及时作出调整可降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重建的意义.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2例,女33例;年龄44~83岁,平均(64.7±12)岁.左髋40例,右髋35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2~65分,平均(54±6)分.均采用M/L Taper with Kinectiv假体系统.术前应用模板技术预计假体大小及偏心距,术中实体测量,结合术前计划和术中情况选取大小合适的股骨颈假体,恢复偏心距,重建髋关节外展力臂.术后于X线片上测量偏心距及下肢长度.术后l、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股骨偏心距均得到重建,误差从-3.0~3.0 mm,平均(1.3±0.3)mm.双下肢长度差平均(3.0±0.8) mm.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12周站立位髋关节外展角平均40°±10°;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5~94分,平均(86±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60,P=0.000).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8分,平均(95±15)分.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髋臼股骨撞击征病例.结论 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可在不影响下肢长度的情况下恢复患肢的股骨偏心距,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肌力、活动度及稳定性,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方法]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髋关节置换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以股骨头中心参照于髋臼杯开口面轴线的位移,计算线性磨损的大小与方向。对2008年11月~2015年10月本院骨科78例使用非骨水泥型金属对聚乙烯假体患者的X线片进行股骨偏心距和聚乙烯磨损的测量,平均随访时间4.08年。[结果]平均线性磨损率(0.18±0.04)mm/年,平均线性磨损方向与髋臼杯轴线的夹角(33.0±18.2)°。术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的线性磨损率小于未得到重建组(P<0.001)。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与未得到重建组的磨损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对股骨双侧偏心距差值与年磨损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成正相关性(r=0.669,P<0.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减慢聚乙烯内衬磨损速度,延长髋关节假体的寿命,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生物力学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文献报道,THA后患髋功能、假体寿命及术后并发症与FO是否重建密切相关,重建FO方法包括增加股骨假体颈长度和保留股骨矩、减小颈干角、股骨转子间截骨、高偏心距假体、髋臼组件侧方内移及组合式假体。此外,术前X线片和CT影像、术中测量及术中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试验结合运用可在THA中实现FO个体化重建。该文就FO对髋关节生物力学重建、THA后常见并发症及重建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滑膜切除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行髋关节切开滑膜清理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例晚期髋关节PVNS感染性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例为局限型,5例为弥漫型,平均年龄33.7岁(21~65岁)。患者术前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术前检查提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严重的伴有股骨头变形。术中采用关节切开滑膜广泛清理人工髋关节置换。随访分析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平均术后随访5.6年(0.5~10.3年),未出现复发,假体稳定,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6分提高到90.8分,能进行日常活动。3例出现复发,其中1例再次行切开清理术,术后良好;1例目前暂时行放射治疗;1例因复发面积广泛压迫下肢血液循环,减容手术无效最终行髋关节离断术。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增生滑膜切除是治疗局限型PVNS伴有骨质破坏的合适手术方式,能极大改善临床症状,复发率较低。对于弥漫型的治疗,复发率较高,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和髋臼假体安放位置的选择.方法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例(13髋)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6例(6髋),均采用改良Gibson入路,髋臼假体安放在髋关节假臼位置,关闭切口时尽可能修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结果 16例均经1~3年随访,疗效评定参照Charnley标准,关节功能优10例(11髋),良好3例(5髋),可3例(3髋).结论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假体位置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移位的远近、骨质条件和重建软组织平衡的难易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腰痛症状的变化.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39例合并腰痛的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3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73岁).Crowe Ⅰ型4例,Crowe 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7例.全部患者于真臼位置重建髋臼或小于2 cm的运动中心上移进行髋关节置换.分别于术前,术后3、24个月对同一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腰痛Oswestry评分.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44±7)分,Oswestry评分平均(36±4)分.结果 3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髋部和腰部疼痛和功能均获得了显著改善,3个月后Harris评分(80±6)分(P<0.01),24个月为(84±6)分(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评分为(25±4)分(P<0.01),24个月为(23±4)分(P>0.05).结论 对合并下腰痛的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腰部疼痛和功能在3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2年后仍保持并提高.  相似文献   

16.
Zhu ZA  Dai KR  Wang Y  Sun YH  Shi DW  Tang J  Hao YQ  Yan M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3-1406
目的探讨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预防神经损伤的对策。方法35例(39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女性,年龄36~56岁,平均46岁。获得随访31例35髋,随访时间1年~8年,平均4年。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髋臼侧除1例2髋外,均在真臼水平安放臼杯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5例5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例2髋以往曾行转子下截骨者先行转子下截骨矫正术,再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3分。结果获得随访的31例(35髋)中,5例5髋发生术中骨折,其中小转子轻微襞裂骨折3例3髋,大转子不全骨折2例2髋,但股骨假体稳定,予钢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3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2例术后分别出现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内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中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术后肢体延长4~6cm,平均5cm,肢体短缩得到满意纠正。结论后外侧人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全髋置换术治疗感染后髋关节退变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感染后髋关节退变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7例有既往髋关节感染病史的髋关节退变,男5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45.8岁;感染静息期均达10年以上,平均19.5年。术前采用Kim方法评估髋关节畸形的严重程度,其中I型3例,Ⅱ型4例。术前主要依据体格检查以及检测血沉和C反应蛋白来排除活动性感染。手术采用髋外侧切口,彻底切除关节周围的瘢痕组织,松解软组织,全部选择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1~44个月,平均33.5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复发、下肢神经功能损伤或深静脉栓塞形成等并发症。到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4.5分提高到84分,没有出现假体的松动,或明显的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感染后的髋关节退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术前排除活动性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例(20髋)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资料,男14例(15髋),女5例(5髋);年龄21~74岁,平均44.1岁。根据Babhulkar 和 Pande的髋关节结核临床影像学分期,3例(3髋)为 Ⅲ期,16例(17髋)为Ⅳ期。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5~26周,平均15.1周。2例在外院接受过抗结核药化疗,其中1例行病灶清除术。3例胸片发现肺部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例患者有表浅皮肤窦道形成。结果 术后随访12~142个月,平均57个月。1例患者术后6天发生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卧床3周未再脱位;1例术后5个月出现结核复发,经清创保留假体及口服抗结核药化疗12个月后治愈;1例术后9年随访时X线片示臼杯出现无菌性松动;其余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复发及假体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5分(范围,27~4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90分(范围,65~96分)。结论 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可达到控制感染,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并发症及早期疗效观察。方法从2004年至2010年收集本组20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THA术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5岁。髋关节化脓性感染发生时的平均年龄为10.2岁,从始发感染至行THA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4.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8年。手术入路包括直接外侧入路(Hardinge入路)10例,后外侧入路10例;采用Kim分类法将髋臼与股骨侧的畸形进行分类,观测假体稳定性及假体周围骨溶解,采用Harris髋评分行术前与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Brooker方法判断异位骨化。结果根据KinⅠ分类法,属于Ⅰ型9例(45%),Ⅱ型4例(20%),Ⅲ型7例(35%)。术中发生股骨骨折3例,1例患者下肢延长4cm后坐骨神经麻痹,无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病例。X线随访结果:髋臼未发现〉2mm的移位及外展角的变化;2例在髋臼上方出现〉2mm囊性变,提示有骨溶解,2例股骨柄下沉2.5mm,1例股骨柄Green2区出现〉2mm囊性变,上述患者均无临床不适,予以严密的随访。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6.8分,术后平均为88.5分,有统计学差别(t=12.32,P〈0.01)。异位骨化:BrookerI型有2例,Ⅱ型1例。结论THA是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前严格的病例筛选与评估、良好的手术技术、正确的假体选择是获得术后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