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评估洪灾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抚顺特大洪灾后1个月,选取受灾较为严重地区六所学校的1000名学生.使用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I)进行测查.结果 (1)洪灾1个月后,青少年PTSD阳性发生率为4.4%,亚PTSD发生率为9.0%;(2)PTSD各因子的发生率依次为闯入症状23.6%,回避症状7.7%,高警觉症状21.7%.(3)年级能够显著预测闯入、回避、高警觉和PTSD总分(P<0.01);父母的感情关系对闯入、回避、高警觉和PTSD总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留守状况以及创伤暴露情况能够显著预测闯入、回避、高警觉以及PTSD总分(P<0.05).结论 洪灾后青少年亚PTSD发生率相对较高,需特别关注青春期早期、父母有外出务工以及灾害发生时创伤暴露较为严重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寻找缓解PTSD的可行应对方法。方法调查广州市三甲医院急诊护士193人,经过PTSD自评量表评分分值在50分以上40人,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综合干预措施组(干预组)和常规方法干预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3个月后比较两组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仅有警觉性增高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主观评定、重现体验、社会功能以及回避症状评分差异明显(P<0.05),警觉性增高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增高(P<0.05),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积极和消极应对评分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急诊护士面临的PTSD问题,使他们以积极心态进行面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老年患者因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方法 脑卒中住院患者(GCS评分13~15)的47例,年龄60~79岁,应用前瞻性随访方法,对致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因素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脑卒中4~5周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为80.9%,心理、人格水平等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部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的正常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格N因子和SCL-90中的精神病性因子为其早期预测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普遍存在早期出现心理和人格变化等精神因素,应对及早给予心理辅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语言程式学(NLP)方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和PTSD症状自评量表由精神科医生筛选30名PTSD患者,随机分为NLP干预组和单纯手术组各15例。NLP干预组术前进行2-4h心理干预,然后手术,单纯手术组术前不进行心理干预,直接手术。2个月后随访,比较PTSD症状自评量表前后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NLP干预组与单纯手术组的PTSD症状评分在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月后,NLP干预组的总分较单纯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干预后反复再现体验、回避症状评分干预组低于单纯手术组(P<0.01或0.05);其余3项因子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P干预组干预后比干预前的PTSD-SS总分明显降低(P<0.01),创伤主观评定、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评分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反复再现体验、回避症状评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P<0.01或0.05)。结论 NLP方法能明显改善PTSD患者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5.
宋发友  李溥  陆耀宇  胡琨 《吉林医学》2013,34(7):1285-1288
目的:调查贵州省汉族与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急性创伤女性患者473例。按民族将其分汉族组244例和苗族组229例,采用埃森创伤问卷(ETI)、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进行评估,依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总体发病率比较:汉族组244例,确诊PTSD25例,发病率为10.24%;苗族229例,确诊PTSD48例,发病率为20.96%。两组患者PTS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ETI评分情况比较:苗族组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分离症状及PTSD总分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病程与发病率关系比较:苗族组各病程时间段PTSD发病率随病程延长无递减趋势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PTSD发病因素比较:汉族组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苗族组30~39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病程长的患者比病程短者易发病(P<0.01)。两组均为既往经历创伤事件较多者容易发病(P<0.01);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创伤程度、病程是患者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于汉族,在临床诊治中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创伤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调查创伤康复期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所三甲医院康复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158名的创伤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PTSD总分38分划界,将患者分为PTSD阳性组和阴性组.结果 ①创伤康复期患者PTSD总分≥38分比例为34.18%,PTSD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心理弹性(t=-4.744,P=0.000)、人格的神经质(t=3.549,P=0.001)及应对方式的合理化(t=2.502,P=0.013)方面差异有显著性.②创伤康复期患者SCL-90量表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和精神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计划上得分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在EPQ的神经质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上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③PTSD总分与RSA总分显著负相关,与SCL-90总分、神经质和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3、0.390、0.362和0.170),SCL-90总分和RSA总分共能解释PTSD总分的28.8%.结论 创伤康复期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是PTS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丘春柳 《黑龙江医学》2013,37(7):586-588
目的比较米氮平结合心理干预与单用米氮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效应。方法对68例PTSD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以米氮平加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米氮平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统计治疗前、治疗4周末精神症状检出率、4周末疗效,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末研究组的精神症状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AMD和HAMA总分在2周末和4周末两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研究组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末的显效率85.3%显著高于对照组61.8%,P<0.05。结论米氮平结合心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家庭支持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于入院时、终止妊娠1 d时及出院前1 d时,分别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家庭关怀度指数(APGAR)问卷评估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与家庭支持度.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TSD与家庭支持度的关系.结果 患者入院时PCL-C量表中回避麻木、警觉增高、创伤经历反复重现评分及总分最低,终止妊娠1 d时PCL-C量表评分升高,出院前1 d时PCL-C量表评分降低(P<0.05).患者入院时APGAR评分最高,终止妊娠1 d时APGAR评分降低,出院前1 d时APGAR评分升高(P<0.05).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CL-C量表中回避麻木、警觉增高、创伤经历反复重现评分及总分与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以APGAR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PCL-C量表总分为因变量,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99.138-5.252X1,回归模型F值为88.792,R2为0.315,调整后R2为0.312,重度子痫前期患者APGAR评分是患者PTS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TSD程度与家庭支持度密切相关,患者家庭支持度越高,PTSD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应激障碍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行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比较两组PCL-C量表得分、PTSD症状阳性发生率及PTSD三大症状(再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发生率。结果:T0、T1、T2时刻,观察组PCL-C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SD阳性率(3.77%)、再体验阳性率(10.69%)、回避/麻木阳性率(10.69%)及警觉性增高阳性率(21.6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PTSD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深度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深度烧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PTSD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SD发生率低至29.69%,明显低于对照组(51.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SD评分(再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和PTSD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残接受度评分和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诊深度烧伤患者PTSD率,改善PTSD程度及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辅助患者早期接受伤残,提高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某部队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在不同时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焦虑和躯体化3个因子在地震后3、12、18个月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部队的救援军人进行调查.结果 在3、12、18个月时:①救援军人PTSD总分≥38分的比率分别为23 80%、14.86%、3.27%,PTSD发病率显著降低(χ2=28.386,P=0.000);②救援军人的再体验(F=23.377,P=0.000)、回避(F=37.649,P=0.000)、高唤醒(F=28.522,P=0.000)以及PTSD总分(F=37.545,P=0.000)均显著降低,PTSD的17个条目症状显著降低,且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③救援军人的抑郁(F=8.021,P=0.000)、焦虑(F=8.537,P=0.000)和躯体化(F=4.306,P=0.000)得分显著降低.结论 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好转,这为今后制定救援后不同时期军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什邡地区235人(现场组, 称A组)、转入湘雅二医院住院的伤病员44人(伤病员组, 称B组)及家属36人(家属组, 称C组)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等进行心理评估。结果:(1)灾后1月内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35.5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χ2=16.27,P<0.001);A组、B组和C组PTSD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9.15%, 31.82%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h=5.243,P<0.05);在PTSD筛查阳性者的3组人群中,A组在“麻木/回避”和“过度唤起”症状得分上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1)。(2)A组和B组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C组(均P<0.05);(3)性别、居住地和是否脱离震区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震后1月内对亲历者的心理影响较大,PTSD症状群、焦虑与抑郁症状是其主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女性群体,应予更多关注。早期脱离震区环境、扩大和强化支持系统是其保护性因素。早期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亲历者的心理承受力,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有积极意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安飞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9,(24):3169-3172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状况与其人格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人口学状况调查,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PTSD自评量表(PCL-C),对武警某部174名士兵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PTSD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症状和高警觉症状均有较高的发生率,PTSD的总检出率为5.42%; PTDS的发生与16PF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紧张性等因素呈正相关; PTSD的发生与人口学调查中的与是否为士官呈正相关.结论:抗震救灾部队某些人格特征与其发生PTSD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加强部队官兵的人格教育和塑造,对于增强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5·12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观察中药白龙解郁颗粒对PTSD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震后参与救援的9 672名军人进行调查,诊断为PTSD的救援军人307名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与中国军人常模进行各因子分比较;分为中药组(203名)及安慰剂组(82名),分别给予白龙解郁颗粒及安慰剂治疗,2周后再次用SCL-90量表评估,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救援军人的PTSD发生率为3.2%(307/9 672);PTSD阳性的救援军人其躯体化因子分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偏执因子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白龙解郁颗粒治疗后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及偏执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心理应激应予以重视;白龙解郁颗粒能改善PTSD引起的躯体障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梁静  范勇  孟祥军 《齐鲁医学杂志》2015,(2):213-214,219
目的分析医疗事故鉴定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与防御机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151例医疗事故鉴定病人采用PTSD清单(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防御方式问卷(DSQ)进行测查。结果医疗事故鉴定病人的PTSD发生率为21.19%。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TSD组SSRS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及利用度分显著低于非PTSD组(t=2.02~2.84,P<0.05、0.01);主观支持分高于非PTSD组(t=3.16,P<0.05)。PTSD组DSQ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掩饰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t=2.09、2.17,P<0.05)。结论医疗事故鉴定病人PTSD的发生率高,但无性别差异;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PTS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TSD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的群众,进行DSM-Ⅳ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完成调查的289人中,PTSD筛查阳性率为11.4%。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3.4%,8.7%报告有自杀观念。灾后6个月PTSD发生率为11.4%,PTSD组反复更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及其他因子分、SDS总分和标准分、SAS总分和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是11.4%(6个月)。PTSD患者无法摆脱精神创伤的痛苦记忆,PTS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