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5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IVH)的效果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方法 以近两年收住的 32例日龄≤ 2 4小时早产儿为观察对象 ,预防组于入院后立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 ,2 4小时后给予维持量 ,疗程5天。结果 生后接受苯巴比妥用药组的IVH发生率为 2 0 % ,对照组 70 .6 % ,两者比较 ,P <0 .0 1。接受苯巴比妥越早IVH发生率越低 ,预防组为 14 .3% ,对照组 83.3% ,两者比较 ,P <0 .0 1。结论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IVH的效果与时间有关 ,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 ,并以生后 6小时内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胎龄≤ 35周、日龄<6 h的86例早产儿以单、双月收住院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37例,2组常规处理相同;观察组入院后即予苯巴比妥负荷量应用(20 mg/kg分2次缓慢静脉注射),24 h后给维持量应用(5 mg.kg-1·d-1分2次间隔12 h缓慢静脉注射),疗程5天。比较2组IVH和重度IVH以及呼吸暂停和反应低下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VH的发生率为20.4%,较对照组37.8%降低(P<0.05)。观察组重度IVH的发生率为4.1%,对照组为8.1%;观察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34.7%,对照组为40.5%;观察组反应低下的发生率为24.5%,对照组为2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能有效预防早产儿IVH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其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搬运早期早产儿对其脑室内出血(IVH)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策。方法以1998年1月到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6例早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设为三组:A组,无搬运组;B组,有搬运组,且搬运前未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C组,有搬运组,但搬运前半小时预防性地使用了苯巴比妥。再比较三组早产儿IVH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早产儿IVH发生率明显不同,A组、B组、C组分别为36.4%(24/66)、82.8%(72/87),56.6%(30/53),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搬运早期早产儿易使其IVH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对于早期早产儿应尽量避免搬运,以减少其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若必须搬运则可在搬运前半小时预防性地运用苯巴比妥,便可部分地减少其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李卫  陈娟 《四川医学》2004,25(10):1131-1132
目的 观察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 41例消化道出血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 18例给予维生素K1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 2 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每kg体重2 0U ,连用 2d。观察两组止血效果。结果 治疗组止血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χ2 =6.74,P <0 .0 1;χ2 =5 .3 3 ,P <0 .0 5 )。结论 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早产儿消化道出血 ,可加快止血速度 ,提高治愈率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疗效。方法:以2005年3月-2007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经头颅CT检查的胎龄28~34周早产儿病例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出生后6h内应用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1.d-1,分两次间隔12h静脉给予,在负荷量12h后给予维持量日5 mg/kg,共用5d。不使用苯巴比妥的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儿发生IVH7例,发生率18.4%,其中重度3例,发生率7.9%。对照组患儿IVH22例,发生率46.8%,其中重度13例,发生率27.7%。治疗组IVH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未见呼吸抑制及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结论:对胎龄少于34周早产儿生后早期用苯巴比妥预防IVH具有一定效果,可降低儿IVH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因其发育不成熟,生恬能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高达65%以上, 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和幸存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现多主张早期给药,生后6h内即给苯巴比妥静脉注射,并认为足量给药(20mg/kg) 效果好,24h后再给维持量5mg/(kg·d)。国外有的学者认  相似文献   

7.
胡玉莲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04-104
目的探讨生后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钠与维生素K1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预防价值。方法将1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应用苯巴比妥钠与维生素K1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8%和80%。结论产后应用苯巴比妥钠与维生素K1可降低颅内出血及重度出血的发生率,因而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敏  汤树洪  刘洁红 《微创医学》2009,4(4):362-364
目的 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140 例脑室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A 组接受神经内镜脑室血肿清除术,B组接受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结果 A组80例中26例脑室内血肿近完全清除(90%以上), 46 例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8例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以下).术后6个月随访,ADLⅠ级40例,Ⅱ级19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恢复良好(ADLⅠ~Ⅲ级)有效率88.7%.B组60例中17例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43例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以下);术后6个月随访,ADL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8例,Ⅳ级15例,Ⅴ级7例;恢复良好(ADLⅠ~Ⅲ级)有效率63.3%.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较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少,病人恢复较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生后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钠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预防价值,将11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苯巴比妥钠预防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脑室周尉-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及重度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苯巴比妥钠预防组和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2.0%和56.4%(Χ^2=0.221,P=0.638),重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和17.7%(Χ^2=5.09,P=0.024)。产后注射苯巴比妥钠虽不能使早产儿脑审周围-脑室内出血总的发生率降低,但可减少重度出血的发生及减少轻度出血转化为重度出血,因而有较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常频通气早产儿30例及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早产儿26例,并与同期入院的33例未接受通气治疗的早产儿,比较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常频通气组总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60.0%(18/30例),重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13.3%(4/30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分别为34.6%(9/26例)和3.8%(1/26例),对照组分别为30.3%(10/33例)和0;常频通气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重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频通气组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比较总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常频机械通气是导致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临床使用机械通气时,病情允许,尽量使用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避免和减轻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