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胸腰段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和学术交流中常用的疾病名称.两者在语法词汇上似乎没有实质的不同,而在实际应用中,前者多指脊柱胸段与腰段的所有椎体,后者仅指胸段与腰段交界处相邻的几个椎体.对于"胸腰段"范围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是T10~L2(5个椎体)[1],其二是T11~L2(4个椎体)[2].此区域是脊柱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约50%的脊柱骨折发生于此[3].  相似文献   

2.
正胸腰段骨折是指发生在T11~L2的脊柱骨折,多由于暴力外伤所致,此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结合部,是脊柱中最易发生损伤的区域。胸腰段骨折占脊柱骨折的50%左右,占全身骨折的5%~10%,合并神经损伤者约19%[1-3]。近年来,随着胸腰段骨折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胸腰段骨折分型已不能很好地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笔者就胸腰段骨折的分类系统及其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胸腰段骨折的分型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工业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脊柱骨折逐年增加。统计表明,近40%的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T11~L2),其中爆裂骨折占胸腰段骨折的10%~20%[1]。目前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治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约60%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其中爆裂性骨折占10% ~ 20%, AO-B型骨折占20%[1-2].在此类骨折中,由于受牵张暴力的作用,除前方椎体常见压缩、爆裂外,后方的韧带结构也受到牵拉损伤.Holdsworth[3]首次提出后方韧带复合体(PLC)的概念,并指出创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与P...  相似文献   

5.
对"胸腰段"含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T11~L2的骨折约占脊柱骨折脱位的2/3~3/4。据Aebi等统计,在1445例胸椎与腰椎骨折中,胸腰段(T11~L2)占62.9%(901例),其中T12、L1占44.8%(648例).可见“胸腰段骨折”在脊柱骨折中的重要地位。但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对“胸腰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可能会对学术交流和临床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复习有关文献。与同道探讨一下“胸腰段”所包含的椎节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侧前路减压、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侧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侧前路减压及髂骨、肋骨、钛网植骨加Z—plate、Kaneda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经平均13个月随访,术后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椎管无占位,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丝钉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侧前路手术可一期实现椎管前方减压.且直接、彻底,使神经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Z—plate、Kaneda内固定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可以对椎体间支撑和对植骨加压,促进植骨融合,适合于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脊柱稳定性重建和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好发于下胸及上腰段,多为脊柱不稳定性骨折,时常伴有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收治28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下肢不全瘫,采用AF系统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8~57岁,平均35.5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伤4例,挤压伤4例,跌伤2例;受伤椎体:T11为2例,T12为8例,L1为12例,L2为4例,L3为2例。其中1例为多发性椎体损伤,同时伴有T9及T4损伤;3例伴有骨盆骨折或颅脑损伤;28例均伴有不完全性截瘫,排便(大小便)功能不全性障碍。按神经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的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2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63~75岁,平均(67±5.6)岁.损伤节段:骨折节段:T11骨折1例,T12骨折8例,L1骨折11例,L2骨折5例,L3骨折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3±1.6)d,均为爆裂骨折.术前的后凸畸形为(25±6.2)度,矢状位系数(SI(saggital index)=伤椎椎体前高,相邻两个椎体前高的平均值):伤前平均为31%,治疗按置钉、复位、经椎弓根植骨步骤进行.结果 手术后平均(14±1.6)个月取钉,内固定取出后随访平均(5±2.8)个月,所有骨折椎体得到骨性愈合,后凸畸形术后矫正至(5.5±1.1)度,矢状位系数术后恢复至93.56%.结论 经椎弓根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在早期稳定的基础上为前柱提供长期稳定,避免因远期后凸并发症形成,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横突及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37例,女13例。骨折部位:T114例、T1221例、L117例、L28例。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5例,B级18例,C级14例,D级9例,E级4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术中植骨50例,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30例,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加植骨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脊柱胸腰段位于胸段脊柱与腰段脊柱的交界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当脊柱受到外伤时,胸腰段椎体最容易受损。部分垂直损伤能量较小的患者,脊柱常表现为轻微的压缩骨折,且神经症状常不明显,临床中常忽视足够的医疗干预而逐渐演变为创伤后的后凸畸形。本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收治未曾行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9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GSS、RSS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10例,L2骨折4例。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Cobb角,CT片测量椎体占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及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为85%,术后脊椎序列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3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无继发后凸畸形发生。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恢复椎管容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效,能预防后期出现腰痛,椎体高度丢失及继发后凸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T11~L2)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占脊柱脊髓损伤总数的50%~70%[1],该节段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胸腰段为脊柱应力集中部位,而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改变成为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R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采用R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1~52岁,平均29.9岁。术前平均椎体前、后高度分别为50.2%和73.8%,术后平均椎体前、后高度分别为87.1%和95%,脊柱生理前凸恢复正常,并且13例椎管内骨折块达到解剖复位。作者认为R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疗效优于其它脊柱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入路减压、复位.合理的短节段内固定及植骨9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本组98例,男91例,女7例。骨折部位:T10 1例,T11 3例,T12 48例,L1 46例。骨折类型:爆裂型骨折43例。屈曲牵拉型骨折41例,骨折脱位型14例。全部合并脊髓损伤截瘫。Frankel分级A级79例,B级19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损伤至手术时间4~20h,平均9h。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满意:神经功能恢复78%,不全瘫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5.
前路减压Z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在脊柱外科比较常见,其治疗方法多,争论也多。当前对于椎管前方压迫较严重的病例多趋向于行前路脊髓神经减压和脊柱重建。我科自1998年5月~2000年12月,开展前路减压、自体肋骨或髂骨植入融合、Z形钛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截瘫共1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7例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8~59岁,平均41.3岁。术前均行脊柱X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确认为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并且导致脊髓神经损伤的致压物为来源于硬膜囊前方的椎体碎骨块及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图1)。损伤节断:T111例,T12 8例,L16  相似文献   

16.
前路减压固定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1年 3月~ 1998年 4月 ,我院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行胸腰段椎管前路减压 Kaneda器械内固定 ,同时行带血管蒂的肋骨瓣椎间植骨术 41例。术后随访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本组男 32例 ,女 9例。年龄 17~ 6 4岁。损伤平面 :T1 2 2 8例 ,L1 10例 ,L2 3例。脊柱屈曲压缩 13例 ,骨折脱位 11例 ,爆裂骨折 17例。新鲜骨折 31例 ,后凸 Cobb角 5~ 2 5°,陈旧性骨折 10例 ,后凸 Cobb角 10~ 2 5°。CT检查结果显示压迫均来自椎管前方 ,致压物为骨折块及椎间盘。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 Kel分级 A级 3例 ,B级 9例 ,C级 11例 ,D级 17例 ,E级 1例伴 °后…  相似文献   

17.
余文超  袁文 《中国骨伤》2018,31(8):689-691
正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严重可影响脊髓神经功能,约有50%的椎体骨折和40%的脊髓损伤发生于T_(11)-L_2节段[1]。胸腰段骨折的治疗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对于其最佳治疗策略的争论一直没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后凸畸形影响腰椎诸节段矢状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胸腰段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Scheuermann s病、老年性脊柱后凸、脊柱结核椎体破坏、椎体肿瘤、软骨发育不全等〔1、2〕,除了脊柱本身的因素外,胸腰段后凸畸形可由腹部肿瘤引起〔3〕。脊柱曲度正常时,身体重力线应通过各节段生理弯曲的交界处。胸腰段以上重心位于胸椎的前部,胸腰段后凸畸形所造成的成角的或短弧形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躯体的重心更趋前移,必将进一步加重后凸畸形〔4〕。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不断增多,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脊柱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19.
腰椎爆裂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由于脊柱三柱结构的严重损伤,常引起明显的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骨折块突人椎管内压迫神经。2005年7月~2006年5月,我院采用经后侧人路置人钛网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脊柱三柱治疗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其他椎体(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PKP手术的25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5例,女223例;年龄49~92岁(70.3±9.3岁)。骨折节段:T6~T8 9例,T9~T11 33例,T12~L2 180例,L3~L5 36例。随访24~48个月(36.4±6.7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出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非再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椎节段、有无糖尿病、术前骨密度(BMD)、术前血钙和血磷、白蛋白值、是否合并脊柱侧凸、骨水泥注入量、是否有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等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58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有21例(8.14%)出现了其他椎体新发骨折(再骨折组),237例未发生再骨折(非再骨折组)。再骨折患者中,18例(85.71%)仍为单节段骨折,再骨折节段位于胸段(T10及以上)8例(38.10%),胸腰段(T11~L2)7例(33.33%),腰段(L3及以下)3例(14.29%);3例(14.29%)为两个节段骨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椎节段、有无糖尿病、术前BMD、术前血钙和血磷、白蛋白值、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是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合并脊柱侧凸、是否有骨水泥渗漏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脊柱侧凸[比值比(odds ratio,OR)=1.13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05~1.296,P=0.015]与骨水泥渗漏(OR=1.258,95%CI为1.085~1.727,P=0.023)是PKP术后其他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合并脊柱侧凸或存在骨水泥渗漏易在PKP术后发生其他椎体新发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