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型臀肌挛缩症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重型臀肌挛缩症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功能改善满意;驼背与骨盆后倾消失160例(97.6%),明显改善4例(2.4%);步态基本恢复正常138例(84.15%),轻度摇摆步态24例(14.63%),明显跛行2例(1.22%).与术前相比,中立位平均屈髋改善93°;在屈90°时,髋内收功能平均改善76.1°;双髋外展肌力正常者146例(89.02%),单侧外展肌力较差者14例(8.54%),双侧外展肌力较差者4例(2.44%).结论: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型臀肌挛缩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远期疗效。方法160例重症臀肌挛缩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传统臀肌松解术及臀肌止点上移松解术,平均随访66.3个月,比较其外展挛缩角度改善情况,并通过自制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34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中,接受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者其外展挛缩角度改善及疗效评分均优于接受传统臀肌松解术者。结论臀大肌止点上移松解术治疗重症臀肌挛缩症远期疗效满意,优于传统臀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龄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治疗129例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分步骤的系统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优良率为93.8%。结论:臀肌挛缩带切断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能达到彻底松解挛缩组织的目的,配合早期分步骤的功能锻炼治疗大龄臀肌挛缩症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方法1997年5月至2003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62例。按髋关节屈曲90°的外展挛缩角将臀肌挛缩症分为轻、中、重度。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进行臀部挛缩组织松解。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改善,优良率93.5%,3例术后局部血肿,2例术后髋关节轻度不稳。结论将臀肌挛缩症进行分级,有利于准确区别该病的轻重程度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轻度患者,仅切断挛缩带,中重度患者,须行臀部广泛松解、臀大肌止点上移。  相似文献   

5.
臀肌挛缩症〔1〕又称儿童臀肌挛缩症、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臀肌纤维化、肌肉注射后臀肌纤维化、儿童髋关节外展挛缩、小儿肌肉注射后臀肌挛缩症,是由于臀肌及筋膜纤维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表现出蹲、坐及行走的异常姿势和步态。本病病因尚...  相似文献   

6.
1993年9月~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臀肌挛缩症1826例,其中重型臀肌挛缩症146例,占8%。采用臀肌松解加臀大肌止点延长或植皮术进行矫治,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并指导术后进行持续性的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收治的35例臀肌挛缩症病人。结果:35例臀肌挛缩症病人均采用臀大肌松解术,术后随访1~10年,属于优级32例,良级3例,无差级病例。结论:儿童臀肌挛缩症在早期非手术治疗无效前提下,臀大肌松解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治疗。方法46例全部手术治疗,将纤维的条索物完全切除及对一切挛组织行彻底松解,并于术中检查松解效果,术后并腿屈髋屈膝固定。结果46例均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正常步态。结论本症病变并非局限于臀大肌,还可累及其它臀肌及臀筋膜,建议称此症为“臀肌筋膜挛缩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一种采用大转子后止方小切口行挛缩组织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方法 根据病情采取屈髋后将浅层挛缩组织滑到大转子前外侧后皮下潜行松解和在大转子后止主直视下松解深层挛缩组织的方法,术后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臀肌挛缩症60例。结果 51例术后基本恢复正常,9例畸形得到大部分矫正,均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远期随访探讨青年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20~28岁双侧臀肌挛缩症19例,行挛缩组织松解术,术中保证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位时无弹响,屈髋>130°,内收>15°.结果 经2~7年的随访(平均4.5年),疗效优3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 术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骶尾部褥疮患者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创面范围最大为12cm×9cm,供区原位缝合或植皮。结果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骶尾部褥疮病程长,合并症多,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明确肌肉注射的深度。方法以臀大肌注射为研究对象,通过B超观察524例皮肤到臀大肌之间的距离,以确定针头进入的深度。结果男性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平均厚度为1.34±0.63cm,女性组平均厚度为3.41±0.98cm,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教科书上的进针深度标准,目前只适用于男性。故在执行肌肉注射时,除了根据药物的性质和黏稠度选择不同的针头外,还要根据性别、胖瘦选择合适的针头。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娄寅  曹东升  谢娟  李红红  丁涛 《安徽医学》2013,34(8):1096-1099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治疗难治性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共应用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难治性骶尾部褥疮14例。一期行清创手术后放置负压封闭引流装置7~14 d,联合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二期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7~14 d后,创面均逐渐缩小,缺损组织处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明显减少,感染得到控制。二期行臀大肌肌皮瓣瓣转移修复创面,皮瓣最终均成活,创面修复满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VSD联合应用臀大肌肌皮瓣是修复骶尾部严重褥疮理想的治疗方式,可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新名称和对其术式的一些改进。方法通过对本组治疗的46例观察,根据受累范围命名该病,近大粗隆处小切口不分离挛缩带切断臀肌及关节囊韧带进行松解术。结果受累组织以臀肌及深筋膜最多,随病情加重受累组织逐渐加深,严重者常伴关节囊和坐骨韧带的挛缩,33例经过平均1到2个月的随访,总优良率93.9%。结论臀肌挛缩症的名称不能完全涵盖该病受累的组织,髋后部组织挛缩症能概括该病的病理和临床,近大粗隆的切口切断挛缩带的术式有创伤小、松懈彻底、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与康复训练的经验。方法:采用绕大转子后上方弧形切口,手术治疗具有典型症状的臀肌挛缩症病人35例,术后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36个月,33例恢复正常步态或步态明显改善,2例有一定的改善,无病例复发。结论:采用绕大转子后上方弧形切口远离坐骨神经走行,操作简单安全,病变组织松解彻底,创伤小,术后适时锻炼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改良Ober手术治疗儿麻后遗臀大肌瘫痪78例。64例平均随访2年9个月,代肌肌力为2级者37例,2~+级者16例,3级者11例。完成全部治疗计划的52例中,术前扶双拐的14例,术后10例改用单拐;术前按单拐的25例中,术后23例丢拐跛行;术前按腿的13例,术后全可徒手跛行。此外,本文介绍了改良Ober手术要点,讨论了病例选择和疗效的机理以及分期手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理路径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华芬 《重庆医学》2006,35(21):1975-1976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臀肌孪缩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实验组按制定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将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达标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运用护理手段进行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gluteus contracture,GC)的方法。方法: 根据体征及病理变化,将GC分为A、B、C三型,采用微创剥离刀对60例120侧各型GC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及康复治疗,然后按同一疗效评价标准与大转子后切口治疗GC的效果相比较。结果: GC微创综合治疗疗效1周评分平均为9.2分,3周评分为10分,术后4~6天即可恢复出院;GC大转子后切口治疗疗效1周评分平均为6分,3周评分为9分,术后12~14天拆线出院。结论: GC的微创综合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体征消除彻底、操作安全可靠、易掌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Knowledge of peripheral nerve morphology, location, and variation is important for facilitating appropriat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We present a unique case of absence of the inferior gluteal nerve and high division of the sciatic nerve. In this instance,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was found piercing the piriformis muscle and emerging distally in the form of two trunks: thin medial and thick lateral. The medial trunk presented an interesting course, supplying the gluteus maximus muscle before joining the lateral trunk to form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Additionally, the arteria nervi ischiadisci was also observed accompanying and supplying the tibial nerve passing inferior to the piriformis. These variations are important for clinicians and surgeons for some radiological diagnoses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e lower limb.  相似文献   

20.
臀肌挛缩症二次手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健平  冯宗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3):2013-2014,2017
目的 分析臀肌挛缩症二次手术产生的原因。方法 378例臀肌挛缩症作回顾性分析,出现并发症的31例,再次手术18例。结果25例经1~5a的随访,23例能完全纠正,2例症状好转。二次手术原因主要为松解不彻底,其次为松解过度等其他原因。结论二次手术前要微详细检查,分析原因,作出手术计划,同时正规的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手术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