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梦华  姚佳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2021,(11):1062-1066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孔周按摩术与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较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IMH患者49例(50眼),裂孔直径为405~698(536.98±73.93)μm;24例(25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孔周按摩术(A组);25例(25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B组)。术后1周、1 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眼视力、不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黄斑裂孔恢复情况、微视野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A组23眼、B组24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2%、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552)。术后6个月OCT分型黄斑裂孔愈合形态:A组18眼(72%)、B组11眼(44%)为Ⅰ型愈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3,P=0.04)。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者间比较,术后1周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2,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患者视力恢复优于B组。两组患者黄斑8°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和黄斑中心凹2°固视率术后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1眼术后1周出现高眼压,抗炎及降眼压治疗后恢复;其余术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孔径400~700 μm的IMH行内界膜剥除孔周按摩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内界膜填塞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黄斑裂孔面积相关参数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裂孔闭合形态的有效性。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因IMH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共47例4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将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为1型及2型。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HI)、裂孔直径指数(DHI)、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HCI)和裂孔形成因子(HFF)。采用ImageJ软件获得以下参数:裂孔两侧外界膜断端到光感受器脱离起点的曲线距离(m、n)、黄斑裂孔面积(MHA)、裂孔区视网膜面积(MHTA)、囊腔面积(MHCSA)。计算裂孔面积指数(MHAI)、裂孔区视网膜面积指数(MHTAI)、囊腔面积指数(MHCSAI)。术前与术后3个月患者BCVA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将患者各评估参数、术后视力与裂孔闭合形态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前各种黄斑裂孔评估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1型黄斑裂孔闭合患者术前BCVA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型黄斑裂孔闭合患者术前BCVA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IMH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与术后BCVA(r=0.57,P=0.000 3)、MHI(r=-0.64,P<0.000 1)、MHCI(r=-0.67,P<0.000 1)、HFF(r=-0.66,P<0.000 1)、MHAI(r=0.70,P<0.000 1)均呈显著相关;与MHTAI(r=-0.48,P=0.04)、MHSCAI(r=-0.49,P=0.04)均呈弱相关;与DHI(r=0.35,P=0.42)无相关性。MHI、DHI、HFF、MHCI、MHAI、MHTAI、MHCSAI的AUC分别为0.921、0.720、0.929、0.944、0.957、0.803、0.806,其cut-off值分别为>0.35、>0.56、<0.56、>0.84、>0.33、<0.39、<0.23。结论 运用ImageJ软件对IMH患者的SD-OCT结果进行分析发现,MHAI、MHCI是预测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闭合形态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卓文智  郑振优李雷 《眼科》2022,31(5):369-37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改良内界膜(ILM)瓣技术治疗较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60例(60眼)IMH患者,其中男性7例(7眼),年龄46~73岁,黄斑裂孔最大直径均≥600 μm。方法 以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治疗采用PPV联合ILM填塞术,B组采用单层ILM瓣覆盖术。主要指标 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外层结构层次清晰性和规整性,黄斑区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存留和黄斑区瘢痕。结果 术后两组患眼裂孔全部闭合。两组间对应时间点的术后BCVA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术后1个月BCVA分别为(1.17±0.29)、(1.13±0.25),较术前的(1.47±0.38)、(1.45±0.33),较术后1周的(1.40±0.34)、(1.39±0.31)均有提高(P均<0.01);术后3个月(0.88±0.26)、(0.85±0.27)、6个月(0.81±0.24)、(0.78±0.21)均较术后1个月提高(P均<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间无差异(P均>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1、3个月CMT无差异(P均>0.05)。A组、B组术后1周CMT(275.34±18.76)μm、(266.58±18.26)μm较术前的(254.32±17.83)、(252.17±17.12)明显增厚(P均<0.01);术后6个月(238.49±24.43)μm、(236.52±22.71)μm较术前明显变薄(P均<0.01)。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外层结构可辨性及平滑规整性无统计差异(P均>0.05)。60例术前均有高反射信号,术后两组有6病例在黄斑区结构内仍有明显高反射信号,其余54例在术后1~3个月逐渐变小消失。术后6个月时A组2例黄斑区瘢痕愈合。结论 PPV联合改良内界膜(ILM)瓣技术相较于单层ILM瓣覆盖术治疗较大直径IMH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封闭裂孔促使黄斑结构的恢复。(眼科, 2022, 31: 369-374)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 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无染色剂下视网膜内界膜剥离(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IMH患者76例76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空气填充术(A组),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B组)。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mo,A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和BCVA提高率均显著低于B组(84%vs 100%,76%vs 95%,均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BCVA逐渐改善,且术后7、14d,1、3、6mo B组患者BCVA优于A组(均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染色剂下ILMP联合笛针吸引治疗IMH临床疗效确切,在裂孔闭合率及BCVA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ILMP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retinal branch vein occlusion,BRVO)致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鞍山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BRVO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三组,20例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组)、20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B组)、20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C组)。术前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眼底及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第1天进行BCVA、裂隙灯及眼压检查;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行BCVA、裂隙灯、眼底及眼压检查,并利用OCT观察黄斑水肿。通过观察上述指标比较三组术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个月、3个月,A组BCVA为0.26±0.14、0.26±0.14,优于B组的0.39±0.10、0.4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C组BCVA为0.14±0.11,优于A组0.2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组BCVA为0.30±0.13、0.20±0.12、0.14±0.11,优于B组0.43±0.10、0.39±0.10、0.4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MT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组CMT为(318.85±71.48)μm、(287.15±56.71)μm、(255.05±60.90)μm,优于A组(347.00±67.59)μm、(305.10±47.44)μm、(282.40±36.26)μm和B组(417.05±63.94)μm、(394.80±57.18)μm、(375.90±55.1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个月、3个月,A组CMT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致黄斑水肿疗效较好,效果优于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单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内界膜填塞术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裂孔底径大于1000 μm的IMH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22眼纳入内界膜填塞术组,26眼纳入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内界膜填塞术组22眼(100.0%)裂孔闭合,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21眼(80.8%)裂孔闭合,5眼(19.2%)贴附,内界膜填塞术组裂孔闭合率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7.663,P时间<0.010;F组间=0.580,P组间=0.631;F交互=0.290,P交互=0.593)。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MT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0.750,P时间<0.010;F组间=1.131,P组间=0.294;F交互=1.646,P交互=0.194)。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界膜填塞术组术后1周CMT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M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 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复发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IMH均有效且安全性较好;内界膜填塞术患者裂孔闭合率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但存在瘢痕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黄志坚  陈晓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2019,(12):1174-1177
目的 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手术前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41例41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组1为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8例8眼,组2为没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组1、组2 BCVA分别为(0.65±0.24)logMAR、(0.54±0.2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组1、组2 CMT分别为(288.38±64.64)μm、(299.85±37.19)μm,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CM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见黄斑前膜复发。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对术后BCVA、CMT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评估视力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RP并发白内障患者38例(58眼),均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根据SD-OCT下黄斑区椭圆体带的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A组:黄斑区椭圆体带缺失(19眼),B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可见但不连续(18眼),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21眼)。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组内手术前后BCVA和组间手术前后BCVA;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D-OCT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对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CVA和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手术前后BCVA之间、术后BCVA与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之间均呈直线相关(r=0.855、-0.622,均为P<0.01)。A组、B组和C组术前BCVA分别为(2.41±1.05)logMAR、(1.17±0.64)logMAR和(0.83±0.59)logMAR,术后第1天BCVA分别为(1.16±0.90)logMAR、(0.52±0.27)logMAR和(0.21±0.19)logMAR。各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均好于其术前视力(t=5.246、4.632、6.198,均为P<0.01)。3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60,P<0.01)。A组、B组和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分别为(0.00±0.00)mm、(1.16±0.57)mm和(4.04±1.26)m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0.84±45.49)μm、(203.44±33.33)μm和(248.19±37.79)μm。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754,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RP并发白内障可有效改善视功能。术前视力差、黄斑区椭圆体带结构的破坏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是患者手术后视力不良的指征,SD-OCT对评估视力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连续IMH患者32例(32眼),年龄47~78(60.7±12.2)岁,其中男9例,女23例。术中均采用消毒空气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后早期首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示裂孔是否闭合分为闭合组和未闭合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等采用秩和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2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及外界膜和光感受器连续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ogMAR BCVA为0.40(0.30,0.73),较术前[0.80(0.70,1.00)] 明显提高(Z=-3.439,P<0.001)。术后早期OCT扫描显示24例黄斑裂孔闭合,8例黄斑裂孔未闭合,予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术后1个月及术后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术后1个月 OCT扫描外界膜(ELM)连续的患者有16例,无一例椭圆体层(EZ)连续;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ELM 连续,6例EZ连续。未闭合组术前黄斑裂孔直径为(532±104)μm,明显大于闭合组黄斑裂孔直径 [(352±180)μm](t=-2.656,P=0.013)。闭合组术后1个月ELM均存在连续性,末次随访ELM和EZ 连续性均高于未闭合组,2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4.23,P=0.040;χ2 =3.89,P=0.048)。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IMH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大于400 μm的裂孔部分患者需要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联合雷珠单抗与雷珠单抗单药或Ozurdex单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的疗效,评价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38例(38眼)BRVO-ME患者,分为雷珠单抗组(17例17眼,患者仅进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Ozurdex组(11例11眼,患者仅进行玻璃体内Ozurdex注射),联合组(10例10眼,患者先进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2周后再进行玻璃体内Ozurdex注射)。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眼压、注药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雷珠单抗组和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CMT均降低,BCVA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Ozurdex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CMT均降低,BCVA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治疗后4个月时患者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珠单抗组和联合组相比,Ozurdex组治疗后4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增加,BCV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雷珠单抗组与联合组患者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珠单抗组、Ozurdex组和联合组患者注射次数分别为(7.94±1.34)次、(2.82±0.75)次和(3.78±1.20)次,雷珠单抗组与Ozurdex组和联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联合组与Ozurde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Ozurdex组和联合组患者均出现眼压升高(均为P<0.05),其中,治疗后2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眼压升高最为显著。 Ozurdex组和联合组分别有2例2眼、1例1眼发生白内障进展,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雷珠单抗单药、Ozurdex单药和联合用药均能有效改善BRVO-ME患者黄斑水肿并提高患者视力,但雷珠单抗单药和联合用药比Ozurdex单药能更好地降低患者CMT并改善视力。同时,与雷珠单抗单药治疗相比,联合用药能减少患者注药次数,降低经济负担,而Ozurdex植入会导致更多类固醇相关副作用,特别是高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Ozurdex与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我院,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ME患者44例44眼,22例患者选择Ozurdex治疗(Ozurdex组),22例患者选择康柏西普治疗(康柏西普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内注药。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眼压、眼前段及眼底情况等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Ozurdex组和康柏西普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的BCVA及C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zurdex组和康柏西普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及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zurdex组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次数为(2.09±0.68)次,康柏西普组为(5.14±1.2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不良反应。结论 Ozurdex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均可有效改善RVO-ME患者视功能及降低CMT,但Ozurdex疗效持续时间较长,注射次数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ILM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IMH患者63例66眼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患眼裂孔愈合情况分为闭合组和非闭合组。利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SD-OCT)测量所有患眼的SFCT,记录患眼术前黄斑裂孔最小孔径、基底径,同时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FCT与术前临床资料的相关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术后裂孔闭合相关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闭合组56眼,非闭合组10眼,裂孔闭合率为84.8%。闭合组和非闭合组患眼的术前SFCT分别为(195.77±55.53)μm和(139.35±26.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0)。闭合组患眼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者所占比例较非闭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和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黄斑水肿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DME患者44例63眼记为DME组,另选取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治疗的继发于RVO的黄斑水肿患者40例40眼记为RVO组。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小数)检查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OCT仪进行OCT检查,自动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1 mm视网膜厚度并以此作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者玻璃体内均一次性注射0.05 mL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比分析DME组和RVO组患眼基线特征及康柏西普治疗后7 d疗效差异。结果 DME组患眼基线CMT为(484.94±152.89)μm, RVO组为(582.33±241.57)μm, RVO组基线CMT高于DM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E组患眼基线BCVA为0.31±0.20,RVO组为0.29±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7 d, D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2017年就诊于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3个月仍存在黄斑水肿的患者58例(58眼)纳入本研究,并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史分为无糖尿病组(A组)14例(14眼)、有糖尿病但无糖尿病眼底病变组(B组)14例(14眼)及有糖尿病伴非增殖期糖尿病眼底病变组(C组)15例(15眼),三组患者均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同时设立对照组(未行玻璃体内注射药物治疗的黄斑水肿患者)15例15眼。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BCVA及C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B组及C组的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后1个月A组CMT为(303.1±30.9)μm 、B组CMT为(298.5±33.2)μm,治疗后3个月A组CMT为(244.6±24.8)μm、B组CMT为(255.9±29.2)μm,治疗后6个月A组CMT为(249.1±26.3)μm、 B组CMT为(241.3±23.9)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治疗后3个月、6个月C组CMT分别为(220.4±22.3)μm、 (215.5±20.1)μm,与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玻璃体内注药次数:A组为(2.61±0.87)次,B组为(2.57±0.94)次,C组为(2.73±0.96)次。各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眼压异常升高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显著减轻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尤其是对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作为黄斑裂孔组,收集13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视力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黄斑裂孔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填塞术。对照组、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1个月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将术后愈合类型分为U型、V型、不规则型和不愈合型4种类型。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及组间差异;并探索和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retinal vessel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VS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后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retinal perfusion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PSCP)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象限PSCP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PSCP较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PSCP和术后PSCP呈正相关(r=0.721,P<0.05)。裂孔愈合类型和术后PSCP有相关性(r=-0.737,P<0.05),和术后VSCP无相关性(r=-0.533,P>0.05)。结论 PSCP比VSCP更能反映黄斑部视网膜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术后裂孔愈合的情况;术后PSCP越大,裂孔愈合形态越接近U型愈合,可以将PSCP用于评价和预测术后裂孔的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