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i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未行肝移植术),肝移植组(B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及供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C组升高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次数增加而递减,B组供肝组织中ATP和SOD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降低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 次数增加而接近A组含量,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结论:适当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对供肝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张翌  潘明新  高毅 《广东医学》2006,27(6):796-798
目的 研究在肝脏缺血预处理保护效应中蛋白激酶C(protain kinase C,PKC)活性改变及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模型,应用PKC抑制剂、激动剂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MEK)抑制剂,通过检测PKC和P44/42MAPKs磷酸化水平、HSP70表达量等的变化,同时观察光镜下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和PKC激动剂组的PKC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P<0.01),P44/42MAPKs磷酸化水平、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肝细胞结构改变较小.与缺血预处理组相比,PKC抑制剂组相应的观察指标呈相反变化,PKC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MEK抑制剂组的P44/42MAPKs磷酸化激活显著减少,HSP70表达量降低,肝组织细胞结构出现较明显的改变.结论 体内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中,PKC激活对P44/42MAPKs通路激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KC对P44/42MAPKs起正性调控作用,HSP70表达受P44/42MAPKs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高渗盐水预处理组(C组)、牛磺酸预处理组(D组)和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组(E组).参照Pringle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 h后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和肝脏的原位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6 h后血清ALT、AST、LDH 和MDA水平比较,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SOD水平比较,A、C、D和E组明显高于B组(P<0.01),E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B组损害最重,C、D组次之,E组最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大鼠肝细胞凋亡率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高渗盐水和牛磺酸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内源性一氧化碳在肝脏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 (CO)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2 4只Wistar雄性大鼠 ,随机分 3组 :A组缺血再灌注 (I/R) ,B组缺血预处理 (IPC)后行I/R及C组甲基蓝 IPC后行I/R ,比较 3组血浆内源性CO及环 - 1-磷酸鸟苷 (cGMP)的水平。结果 :B组血浆CO水平显著升高 ,cGMP水平亦显著升高 ,血浆AST、ALT水平降低 ;肝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C组血浆CO水平较其它两组都高 ,cGMP水平较其它两组都低 ,而ALT、AST水平升高 ;肝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肝损伤加重。结论 :内源性CO以CO/cGMP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肝脏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IR)注损伤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对照组(OLT)和假手术组(SO)三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肝功能;通过免疫组化S-P法来测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较低,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不良;实验组经缺血预处理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氨酶(AST)稍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很高,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活跃。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启动内源性保护移植肝的相应机制,可促进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合成,激发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死亡状态对大鼠供肝肝移植后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活体大鼠供肝肝移植组(L组)和脑死亡大鼠供肝肝移植组(B组).L组仅建立活体大鼠供肝的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B组供体大鼠建立脑死亡模型后切取供肝行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监测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大鼠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肝移植术后受体6 h、24 h存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电镜观察肝脏形态变化,TUNEL法测定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B组供体大鼠脑死亡模型建立后血压和心率与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组和B组6 h和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B组ALT、AST、TNF-α和HA水平均升高(P<0.05),肝细胞形态学损伤重、凋亡率高(P<0.05)、Kupffer细胞显著活化.结论:供体脑死亡可以加重脑死亡供肝移植后早期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和脑死亡供体血压、心率的改变以及Kupffer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EGb预处理组(EGb组,供受体各1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供受体各18只),假手术组(S0组,18只).SO组不进行肝移植.EGb组和NS组采用Kamada's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切取供肝前1 h,EGb组经阴茎背静脉注射EGb 40 mg/kg 生理盐水共2 ml;NS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 h、6 h、24 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ALT、AST;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bcl-2及fas mRNA的表达.结果:供肝再灌注后各时点,NS组血清ALT、AST水平、细胞凋亡指数、bcl-2及fas mRNA的表达均较SO组升高(P均<0.05).与NS组比较,EGb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细胞凋亡指数及fas mRNA的表达均降低,bcl-2 mRNA表达量升高(P均<0.05),肝组织病理改变较轻.但EGb组各指标均高于SO组(P均<0.05).结论:EGb预处理可以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供肝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减少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赖氨匹林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核因子κB(NF κB)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72只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肝缺血再灌注组和赖氨匹林预处理组。行血清转氨酶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细胞内NF κB。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预处理组肝细胞内NF κB的表达均升高 ,赖氨匹林预处理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组织损害程度轻 ,ALT及AST浓度低。结论 :赖氨匹林可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时NF κB的表达 ,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前经门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生理盐水处理组(IR组)和GSH预处理组(GPC组),缺血前分别经门静脉主干注射生理盐水或GSH 3 ml/kg,15 min后阻断左、中叶肝蒂45 min,再开放肝蒂40 min,建立约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及再灌注末经下腔静脉穿刺抽血,测血清ALT、AST含量;取左叶肝组织,测丙二醛(MDA)含量和P-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2组血清ALT、AST水平、左叶肝组织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末,GPC组血清ALT、AST水平、缺血肝组织MDA含量和P-选择素蛋白表达低于IR组(P均<0.05).结论:缺血前经门静脉途径注射GSH可以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该作用可能与减少血循环中自由基含量、抑制肝组织P-选择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卫辉  蔡川  周扬  刘芳娥  田少华 《医学争鸣》2006,27(18):1665-1667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实验性慢性乙醇肝损伤小鼠脂质过氧化、肝功能和肝脏病理组织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造模 高浓度MT给药组(C组),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D组).用60 mL/L乙醇制成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并评分.结果:MT使慢性乙醇慢性肝损伤小鼠的MDA含量明显下降,有效降低AST和ALT活性,并与剂量呈正相关.MDA:造模 高浓度MT给药组和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值均明显较模型组减低(P均<0.05).ALT: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活性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 高浓度MT给药组活性值明显较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减低(P<0.01).AST: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活性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 高浓度MT给药组活性值明显较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减低(P<0.01).病理学形态观察显示,MT能减轻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与剂量成正相关.病理损害程度评分: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 高浓度MT给药组值明显较造模 低浓度MT给药组低(P<0.01).结论:MT对慢性乙醇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PNS)预处理对大鼠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供肝细胞凋亡和TNF-α、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别用作供、受体,采用Kamada's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切取前1 h是否静脉注射pNS(50mg/kg)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PNS预处理组(P组)和NS对照组(N组);另设假手术作对照组(S组).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6、24 h处死各组动物,检测血清ALT、AST,HE切片作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TNF-α、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供肝再灌注后2、6、24h各时点,P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细胞凋亡指数(AI)均明显低于N组(P<0.05);供肝再灌注后2h、6 h,P组大鼠肝组织TNF-α、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PNS)预处理大鼠供肝,可以有效地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凋亡,影响TNF-α、Caspase-3的表达,可能为PNS抗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飞波  郑志强 《浙江医学》2010,32(10):1451-1453,1456
目的 探讨p38MAPK特异性活性抑制剂FR167653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封闭群SD大鼠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分别在各个时间点按照相应程序采集标本行血清肝功能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ELISA检测.结果 (1)再灌注后各时点大鼠外周血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肝细胞肿胀明显,可见散在坏死细胞;治疗组肝脏结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TNF-α及IL-1β在假手术组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治疗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R167653能对缺血再灌注肝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34-35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对兔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冉灌注组(B组)和复方丹参预处理组(c组).测定各组缺血30 min(T1)、再灌注120 min(T2)肝功能(ALT、AST)、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D)含量、肝指数(湿重/干重%),比较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1)T1、T2相,B、C组与A组比较肝组织损害重:ALT、AST均升高(P<0.05);肝组织匀浆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肝脏水肿程度上升(P<0.05);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改变.2)在T1、T2相,C组与B组比较肝组织损害轻:ALT、AST均较低(P<0.05);肝组织匀浆SOD含量高,MDA含量减少(P<0.05);肝脏水肿程度较轻(P<0.05);肝组织出现较轻的病理学改变.结论 复方丹参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状况,改善缺血肝脏组织的能量代谢,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脏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而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BcAMP对大鼠移植肝脏在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动物模型,根据保存液的不同,80只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HC-A液对照组(A组,n=30);DBcAMP+HC-A液实验组(B组,n=30);UW液对照组(C组,n=20)。所有组在单纯低温保存8h再行原位肝移植术,测定肝组织ATP含量和肝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情况、血清转氨酶,进行组化染色。结果:B组与A组相比,低温保存8h末ATP含量(μmol/g湿重)较高,分别为0.53±0.10,0.48±0.08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相比,门静脉开放6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浓度(nmol/L)低,分别为419.30±51.12,472.20±57.9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AST(U/L)均较低,分别为3153±741.79,2208±450.34;3790±1029.82,2527±662.20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AS染色示门静脉开放后,B组较A组肝组织糖原含量少。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B组较A损伤明显减轻,但是仍比C组重。结论:DBcAMP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和氧自由基清除剂(N-2-mercapto-propionyl glycine,MPG)在鼠肝缺血再藻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I/R组,C为MPG组,D为UTI组,B、C、D碱组分别缺血60min后,均再灌注30min、60min、24h、72h,A、B、C、C四组在30min、60min、24h、72h检测AST、ALT、LDH以及鼠肝的光镜和电镜切片,计算各组生存率。结果:D组AST、ALT、LDH明显低于B组(P<0.05),C组则高于B组(P<0.05);光镜和电镜形态学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D、B、C;术后3d存活率分别为:A组100%,B组42.86%,C组0,D组85.71%。结论:乌司他丁(UTI)能有效减轻、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MPG则加重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腹腔镜气腹模型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气腹组(P)、缺血预处理组(IP)、缺血后处理组(IPo)、对照组(C)。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其余各组建立CO2气腹模型,气腹压力15 mm Hg。P组充气60 min后放气30 min;IP组先进行10 min充气和10 min放气,然后充气60 min,再放气30min;IPo组在充气60 min后行3个循环的放气1 min/充气1 min,再放气30 min。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酸(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肝脏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P组、IP组、IPo组较C组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IPo组与P组相比,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MDA、NO含量下降,GSH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与IPo组相比,除GSH外其他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Po组iNOS表达,明显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使机体GSH含量升高并且抑制iNOS表达减少NO的生成,从而减低CO2气腹所致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缺血后处理较预处理GSH升高更显著,提示后处理可能对氧化应激更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