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并与52例TIA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明显高于TIA和健康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在脑梗死发生24小时至7天呈现上升趋势,7天至14天呈下降趋势。结论:sICAM-1、sVCAM-1、sEselectine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在脑梗死急性期阻断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SA法测定了6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并与31例TIA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TIA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血清sICAM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24小时至7天呈现上升趋势,7至14天呈下降趋势。结论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实验证明,急性脑梗死早期大量白细胞聚集阻塞微血管,穿越内皮细胞进入组织,使局灶区组织受损。此时白细胞聚集与sICAM-1表达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收集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24h)为脑梗死组,40例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6、TNF-α、hs-CRP水平,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等体积梗死组和小体积梗死组相比,大体积梗死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且三者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 sICAM-1、IL-8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ICAM-1、IL-8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d后血清sICAM-1、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发病14d后血清sICAM-1、IL-8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 sICAM-1、IL-8参与了脑梗死发病过程,其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IL-6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 IL-8、IL-6在急性脑梗死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4 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IL-6水平 ,并与匹配年龄的 2 7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组 IL-8水平为 ( 1 .39± 0 .1 1 ) ng/m L,IL-6检测阳性者为 4 6 .6 7%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均 P<0 .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 ,脑梗死急性期 IL-8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呈直线正相关 ( r=0 .4 37,P<0 .0 0 5 ;r=0 .394 ,P<0 .0 1 ) ;血清 IL-6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等级正相关 ( rs=0 .4 6 7,P<0 .0 0 2 ;rs=0 .40 1 ,P<0 .0 1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IL-8、IL-6水平增高 ,且与梗死灶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病程、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58例急性期、5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大体积组、小体积组的血清IL-8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较恢复期高(P<0 05),恢复期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中的大体积组血清IL-8水平较小体积组高(P<0.01)。结论 血清IL-8水平与脑梗死发病后的病程呈负相关,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血清IL-8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sICAM-1、IL-18及IFN-γ水平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干扰素-γ(IFN-γ)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监测45例不同类型的MG患者(MG组)和25名健康者(NC组)血清sICAM-1、IL-18及IFN-γ水平,并对MG患者病情按许贤豪评分法进行量化.结果MG患者血清sICAM-1及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两者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MG组和NC组血清均未检测到IFN-γ;病程<6个月组患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病程>1年组(P<0.01);MG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许贤豪绝对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6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及IL-18水平可望成为观察MG患者疾病活动性、病情和免疫疗效有一定意义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其与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另选4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ATCI组患者比较。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血清hs- CRP水平与年龄、性别及有无高血压病等常见危险因素无关(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液相免疫沉淀散射比浊法对患者检测血清CRP水平,按梗死灶大小分组观察,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不同梗死灶组比较,大小梗死组卒中后5 ~ 7 d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两组均较腔梗组为高(P<0.01);不同临床分型组间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均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梗死灶大小和严重程度关系密切,CRP可考虑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患者血清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IL-6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进展性脑梗死105例、稳定性脑梗死(steady cerebral in farction,SCI)患者107例及10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的HGF及IL-6水平,将PCI组患者按照神经功能或梗死病灶大小分组,比较各组间HGF及IL-6水平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HGF及IL-6水平的变化较稳定性脑梗死患者高;稳定性脑梗死患者又较健康对照组高。PCI轻度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度组显著低于重度组,小梗死灶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显著低于中梗死灶组和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显著低于大梗死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HGF及IL-6血清水平增高,且各指标与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可能对甄别是否进展性脑梗死及其危害程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微小RNA-124(microRNA-124,miR-124)的表达与炎症因子白介素-19(IL-19)和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ACI患者62例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按脑梗死体积将ACI患者分为3个亚组:小梗死亚组(5cm~3,n=30),中梗死亚组(5~10cm~3,n=21),大梗死亚组(11cm~3,n=11);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浆miR-124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浆IL-19、CRP水平。结果 ACI组血浆miR-124、IL-19、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不同脑梗死体积亚组间miR-124、CRP水平比较(均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miR-124表达水平越低;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24表达水平与梗死体积、CRP呈负相关(r=-0.537,P=0.000;r=-0.521,P=0.000),而与IL-19呈正相关(r=0.386,P=0.002)。结论 ACI患者血浆miR-124表达水平增高,与脑梗死体积及CRP均呈负相关,可能与ACI引起的炎症反应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早期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及大梗死灶组,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IL-23、IL-17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且中梗死组显著高于大梗死组(P<0.05)。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IL-23/IL-17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2(CCL2)、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3(CCL3)的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将患者分为小梗死组(n=56)、中梗死组(n=41)、大梗死组(n=27),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9)、中度组(n=37)、重度组(n=28),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CL2、CCL3水平,血清CCL2、CCL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小、中、大梗死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大梗死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且大梗死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轻、中、重度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血清CCL2、CCL3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患者血清CCL2、CCL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349/0.481,P0.05);患者血清CCL2、CCL3水平与NIHSS评分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493/0.650,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CCL2、CCL3水平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12,1.624,2.272,2.082,95%CI=1.341~2.728,1.436~1.836,1.372~3.764,1.623~2.671,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CL2、CCL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介素(IL)-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梗死体积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大梗死组(22例)、中梗死组(20例)及小梗死组(20例),检测其外周血IL-33水平,并与15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梗死组与中梗死组的血IL-33水平显著增高(P <0.05 ~0.01).IL-33水平随着梗死体积增大而增高;大、中、小脑梗死组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IL-33水平升高,并且与脑梗死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自2005年9月至2007年10月珠江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2例)、脑出血伴梗死患者(62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52例)以及健康对照者52例,分别应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cro-IFA)检测Cpn特异性抗体IgG、IgM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和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 结果 五组患者的Cpn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pn特异性抗体IgG与脑梗死有关,脑血栓组患者血清IL-6与sICAM-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56,P=0.000),Cpn IgG滴度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204,P=0.022),但与sICAM-1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Cpn感染可能通过影响IL-6、sICAM-1水平作用于血管内膜,促进白细胞内皮黏附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与高血压致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一科和神经内科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ACI并高血压患者102例(其中小体积梗死30例,中体积梗死45例,大体积梗死27例)和单纯ACI患者3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ACI并高血压组患者入院第1、3、5、7、14天,单纯ACI组、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清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血清IL-6、IL-8、TNF-α水平与ACI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 入院第1天ACI并高血压组、单纯ACI组、对照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5、7天对照组、小体积梗死组、中体积梗死组、大体积梗死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4组TNF-α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并高血压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在第1、3、5、7天与ACI体积呈正相关关系,TNF-α水平在在第1、3、5、7、14天与ACI体积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IL-6、IL-8、TNF-α水平与高血压对ACI的发病有协同作用,ACI并高血压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与脑梗死的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急性CI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的血清IL-6水平,并按病灶大小和病情轻重分组比较。结果 CI患者血清IL-6含量在1,3天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第7天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中梗死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结论 急性CI患者病后血清IL-6水平显著增高,血清IL-6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和MMP-9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高于小梗死组(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依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升高;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4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8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sCD40L、IL-18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腔梗组及脑梗死组血清sCD40L及IL-18显著升高(均P<0.01);且脑梗死组显著高于腔梗组(均P<0.01).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度脑梗死患者(P <0.05 ~0.01).与内膜正常患者比较,有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内膜增厚患者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内膜增厚患者比较,有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和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有稳定斑块的患者(均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r=0.729,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水平显著升高,并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