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次全闭塞3例。4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反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3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单纯用颈动脉压迫法治疗。结果:28例中,23例应用上述方法治愈,治愈率为82.1%。4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好转。结论:应用颈动脉压迫法及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填塞病变侧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11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14例,残留少量眼上静脉引流1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残留瘘口消失)。术后眼部症状加重1例,经对症治疗术后6d症状逐渐改善;展神经麻痹1例,自行恢复。随访3~2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Onyx经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2例.11例患者术后眼球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4年,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缓解10例. 结论 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对部分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1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经动脉途径,采用真丝线段或真丝线段加NBCA胶栓塞治疗。其中3例同时经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GDC、MDS和游离弹簧圈)或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海绵窦结果本组。11例中有1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其中8例解剖治愈(瘘口消失);1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 方法 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9例.均经静脉途径予以栓塞治疗. 结果 本组9例中治愈8例,症状好转1例,无加重和死亡.随访2个月~3年,无复发及加重者. 结论 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分别经股静脉-岩下窦、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直接开放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可控微弹簧圈和ONXY胶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7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消失。1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翼丛引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行压颈治疗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头痛伴呕吐及外展神经麻痹,1周后缓解。5例患者术后随访3~26个月症状未见复发,其中4例均于术后3月复查DSA未见异常,1例残留瘘口的患者术后6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残留瘘口消失。结论经静脉入路栓塞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症状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分析收治的16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眼部充血表现(或合并突眼)13例,单纯突眼1例,颞部杂音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6例单纯南动脉途径应用NBCA进行栓塞,术后瘘口即刻闭塞3例;1例有瘘口残留,随访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另外2例瘘口残留,但症状明显好转.8例进行了单纯静脉入路栓塞,其中2例应用ONYX和弹簧圈进行栓塞,完全闭塞瘘口;2例分别合并有术后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前者术后1个月好转;5例单纯进行了ONYX栓塞:1例由动静脉联合入路进行栓塞,瘘口完全闭塞,1例因瘘口细小进行了颈动脉压迫并观察随访,术后2个月瘘口更加细小,术后3例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1例为动眼神经麻痹,1个月后好转,1例为复视并外展神经麻痹,1例为结膜充血,眼球疼痛不适,后好转.结论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动脉入路栓塞,瘘口闭塞率低于静脉入路,但术后眼部并发症发生率亦低,静脉入路瘘口闭塞率高,但应注意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总结5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资料并复习文献。5例患者年龄43~76岁,急性起病2例(7d以内),亚急性起病1例(7d~30d),慢性起病2例(30d以上)2例。均以眼部表现或头痛为首发症状,症状包括头痛。眼球突出。复视及视力下降等。结果5例患者患者全部行DSA证实均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采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6~15个月随访无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早期容易误诊,对伴有眼部症状的头痛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进展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应及早治疗,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海绵窦区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自发性动静脉瘘 (SCCF)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通过 2 2例SCCF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救治方法。结果 海绵窦区自发性动静脉瘘病因较多 ,以中年妇女为多 ,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 ,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以血管内栓塞治疗为主要手段 ,但是存在 2 5 %~ 30 %的自愈率。结论 自发性海绵窦区动静脉瘘实际上是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 ,除其部分可自行消失外 ,应用MagicBD等微导管直接脱离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 ,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介入治疗的42例CS-DAVF的临床资料。先采用弹簧圈栓塞以降低血流速度,再用Onyx-18胶栓塞;经静脉入路32例,经动脉入路5例,动静脉联合入路5例。结果 术后即刻DSA显示瘘口均消失,完全栓塞31例(73.8%),次全栓塞11例(26.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12个月,42例DSA随访,1例复发;临床症状消失34例(81.0%),3例视力无明显改善,5例术后伴有外展神经麻痹。结论 采用弹簧圈联合Onyx-18胶介入栓塞治疗CS-DAVF的效果良好。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途经、动脉途径或动静脉联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应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7例CS-DAVF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静脉入路应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DSA显示,17例CS-DAVF均完全栓塞。术后早期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5 例(29.41%),其中头痛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外展神经麻痹1 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6 例,1分1例(遗留动眼神经麻痹)。结论 经静脉入路使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效果良好,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的岩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SDA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未显影的岩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5例插管成功并达到完全致密栓塞;2例导管虽插入海绵窦,但海绵窦分隔致导管位置与瘘口不相通,而改行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行栓塞治疗。7例病人均治愈,随访5~2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是CSDAF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即使岩下窦未显影,也有相当部分病人可插管和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不同入路应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DSA证实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15例经岩下窦入路栓塞,2例经面静脉或颞浅静脉一眼静脉人路栓塞,4例经动脉入路栓塞;单纯使用Onyx栓塞11例,单纯用弹簧圈栓塞3例,用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7例,其中2例注入Onyx过程中使用封堵球囊保护颈内动脉。结果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7例,大部分闭塞4例。栓塞术后所有颅内杂音均消失。术后出现同侧眼睑下垂加重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3月后均改善。16例患者随访3~62个月,平均随访28个月;6例经DSA随访未见复发,10例电话或门诊随访症状改善。结论使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进行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入路为首选,必要时可使用封堵球囊保护供血动脉,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颈动脉一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者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 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者12例(42.86%),其中海绵窦狭窄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者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者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者2例,颈动脉狭窄3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的 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DSA 检查确诊为自发性CSDAVF并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连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静脉入路或动脉入 路进行动静脉瘘栓塞术,根据情况采用单纯Onyx胶或联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即刻及1年复查 DSA,比较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患者的栓塞程度,根据术后1年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1年临床预 后情况。 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年龄21~72岁。6例(24.0%)患者采用单纯Onyx胶栓塞,19例(76.0%)患者 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治疗。经静脉入路组17例,经动脉入路组8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经静脉入路 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7例(87.5%) 完全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1年随访DSA显示,经静脉入路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 (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5例(62.5%)完全栓塞,2例(25.0%)次全 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两组术后即刻和1年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经静脉入路组 11例(64.7%)临床治愈,5例(29.4%)好转,1例(5.9%)无效;经动脉入路组6例(75.0%)治愈,2例 (25.0%)好转,两组1年临床预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CSDAVF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术后即刻和1年的栓塞率、 1年临床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