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88-491
目的:研究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老年脓毒性休克的抢救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抗休克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EG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第6 h尿量、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器官衰竭(ScvO_2)、血氧饱和度(SOFA)及APACHE II评分。并根据复苏6 h后复苏效果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别为31例和13例,分析影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后第6 h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的CVP、MAP及S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OFA和APACHE I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达标组的年龄、复苏前APACHE II评分及28 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P<0.05),复苏前MAP明显高于未达标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EGDT方案(包含静脉抗生素治疗、足够的体液复苏及血液动力学支持)并不能改善老年脓毒血症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对组织血流灌注和缺氧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为A组,无心源性休克为B组,对两组患者行桡动脉和中心静脉抽取血样标本后行血气分析。结果: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血较动脉血更早表现出酸中毒,A组的中心静脉血p H值和中心静脉血氧分压相对B组有显著性下降;而A组的动静脉血间p H差值、中心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比较,相对B组有显著性升高。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单纯检测动脉血血气并不能反映组织内确切的酸碱状态;同时检测动静脉血气分析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变化及细胞内酸碱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静脉- 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差与动脉- 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比值(CvaCO 2/Ca-vO2)、乳酸与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指数(IVCrv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6 月—2018 年2 月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6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 组(23 例)、B 组(21 例)及C 组(22 例)。采 用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在抗感染、早期复苏等基础上,A 组加用 Cv-aCO2/Ca-vO2<1.1 作为24 h 复苏终点指导治疗;B 组加用乳酸清除率>50% 作为24 h 复苏终点指导治 疗;C 组加用IVCrvi<30% 作为24 h 复苏终点指导治疗。观察3 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 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 气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每搏量变异度(SVV)、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 力指数(SVRI)、降钙素原(PCT)及28 d 病死率等变化。结果 3 组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 MAP、血乳酸水平及PC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治疗6 h 后CVP 水平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MAP 值、达到目标MAP 所需液体量、PaO2/FiO2、心率(HR)及乳酸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治疗24 h 后,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 CO2)、SVRI 及脑肽 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ScvO2、WB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治疗7 d 后, CI、SVRI、氧输送(DO2)及P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SVV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 组28 d 总CBP 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及28 d 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Cv-aCO2/Ca-vO2、乳酸清除率与IVCrvi 有关。  相似文献   

4.
静舒氧在抢救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凌敏  袁惠  周勤 《河北医学》2004,10(11):987-990
目的 :观察静舒氧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容量指标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5~ 68岁失血性休克患者共 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4 0例 ,每组在抢救过程中除采取止血、输液等相同措施外 ,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 1 0~ 2 0ml/kg ,治疗组输入等量静舒氧液。两组同步观察中心静脉压 (CVP)、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变化和全麻苏醒拔管后SpO2 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容量指标 (CVP、MAP、尿量 )及血气指标 (PaO2 、PaCO2 )恢复均好于且快于对照组 (p <0 .0 5 ) ,拨管后SpO2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静脉舒氧液对失血性休克有稳定血压和改善血气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期间232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轻度休克56例,中度休克164例,重度休克12例,对所有休克患者同时通过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根据CVP、SBP/MAP及尿量变化进行合理液体复苏,并以纳洛酮静脉注射辅助抗休克治疗。结果好转190例(81.9%),无变化22例(9.48%),恶化11例(4.74%),死亡9例(3.88%)。结论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同时通过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根据CVP、BP/MAP及尿量等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复苏,结合纳洛酮辅助治疗,可能提高早期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方法监测54名马拉松赛业余选手(活动组)赛前的动脉血、肘静脉血血气和30名无心肺疾患的术后病人(静息组)全麻拔管前动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血血气。比较肘静脉血、中心静脉血血气值与混合静脉血正常血气值的相关性。结果 84名被测者动脉PO2和PaCO2均正常;肘静脉血PO2均值30.1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 vO2)23%,低于中心静脉PO218%左右。结论混合静脉血、中心静脉血和肘静脉的血气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无条件监测PvO2时可用中心静脉或肘静脉血气值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茶碱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氧合指数、尿量、心脏指数和APACHEII评分的影响,探讨静脉输注氨茶碱治疗脓毒症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APACHE评分〉16分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氨茶碱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机械通气、按药敏或感染部位给予抗生素治疗、早期靶目标容量治疗和静脉输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另外静脉输注氨茶碱,首先30 min内静脉输注负荷剂量3 mg/kg的氨茶碱,再以0.4 mg/(kg.h)持续静脉输注,持续4 d。两组均常规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MX950T传感器和Vigileo监测仪,以每搏量变异度为指导调整输液速度,持续监测心脏指数、每搏量变异度和有创动脉血压。于静脉输注氨茶碱前(T0)、输注氨茶碱后第一个24 h(T1)、第二个24 h(T2)和第三个24 h(T3)4个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记录每日尿量和总输液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身高、体重、APACHEⅡ评分和每日总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相比,A组静脉输注氨茶碱前心脏指数、氧合指数、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氧合指数升高,尿量增加(P〈0.05);与C组相比,A组T1、T2和T3氧合指数升高,尿量增加(P〈0.05);与C组相比,A组心脏指数T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3升高(P〈0.05);与C组相比,A组T3APACHEⅡ评分分值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氨茶碱可通过增加脓毒症患者尿量、改善氧合和心脏功能,从而降低APACHEⅡ评分,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对39例危重患者其中合并心衰,循环衰竭患者24例的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酸碱状态进行比较。提示正常心功能和轻度心衰患者,动、静脉血气酸碱状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重症心衰及循环衰竭患者,动静脉血气酸碱状态出现明显分离现象。结果表明,对严重心衰和循环衰竭患者,单纯监测动脉血气,往往不能反映真正组织内酸碱状态。必须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同时进行。在严重低心排出量和低灌注病人,反映组织酸碱状态以中心静脉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早期液体复苏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研究。本研究对60例儿童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乌司他丁(对照组)治疗与早期液体复苏联合乌司他丁(观察组)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每小时尿量(UV)变化情况显著增加,心率(HP)、APACHEII评分、血清PCT、TNF-α和IL-6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液体复苏联合乌司他丁对儿童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明显改善,且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较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的体温、血气分析、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常规、肾功能、尿量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PaO2、PaCO2、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量、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8.14±0.59)℃、(105.3±20.1)次/min、(79.54±18.58)mmHg、(78.34±18.22)mmHg、(37.83±10.03)mmHg、(501.42±182.34)μmol/L、(37.97±19.12)mmol/L、(16.81±3.17)×109/L、(98.15±52.17)×1012/L、(481.5±9.98)mL、(23.6±6.78);治疗后患者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PaO 2、PaCO 2、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量、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6.84±0.47)℃、(91.4±16.7)次/min、(78.78±19.78)mmHg、(94.24±29.41)mmHg、(37.31±10.15)mmHg、(341.57±133.47)μmol/L、(25.94±9.17)mmol/L、(12.94±2.61)×109/L、(81.64±35.67)×1012/L、(846.2±10.48)mL、(19.64±7.39)。所有患者的体温、心率、氧分压、尿量、肾功能及血常规、APACHEⅡ评分等指标均有所改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血症的效果明显,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血氧分压(TcPO2)作为指导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早期敏感性指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进行血流动力学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按其达标情况分为复苏达标组(34例)和复苏未达标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血氧饱和度(SVO2)、右房压(RAP)和经皮血氧分压(TcPO2),明确TcPO2变化率与复苏达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达标组复苏后的APACHEⅢ评分、RAP、SVO2分别为(17.25±5.84)、(13.13±4.23)mmHg、(76.58±8.84)%,明显优于未达标组的(23.42±4.67)、(9.28±3.33)mmHg、(62.3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达标组的TcPO2变化率为(35.85±8.76)%,明显高于未达标组的(11.70±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son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复苏达标组的复苏前后的TcPO2变化率与复苏后APACHEⅢ评分、RAP、SVO2呈显著相关(r=-0.378,0.411,0.642,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TcPO2变化率是评价早期复苏疗效的敏感性指标,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患者EGDT液体复苏中的达标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He HW  Liu DW  Long Y  Chai WZ  Wang XT  Zhou X  Cui N  Zh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449-2452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经皮氧负荷试验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予经皮氧分压监测及实施氧负荷试验,增加吸入氧浓度( FiO2) 10 min,同时检测基础中心静脉血气和动脉血气以及增氧后动脉血气,并计算经皮氧分压( PtcO2)指数(基础PtcO2/基础PaO2)、组织氧合指数(基础PtcO2/基础FiO2)、10 min氧负荷值(吸入纯氧10 min后PtcO2值-基础PtcO2值)、氧负荷指数[10 min氧负荷值/(吸入纯氧10 min后PaO2-基础PaO2)];根据ScvO2分为止常ScvO2组(≥70%)和低ScvO2组(<70%),在氧负荷试验中比较两组经皮氧分压不同参数的差异。结果 基础PtcO2、组织氧合指数、10 min氧负荷值、氧负荷指数与ScvO2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乳酸水平无相关性;正常ScvO2组和低ScvO2组两组间PtcO2、PtcO2指数、组织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而10 min氧负荷值、氧负荷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tcO2、PtcO2指数、组织氧合指数、10 min氧负荷值、氧负荷指数评估ScvO2<70% ROC下面积分别为0.621、0.560、0.589、0.721、0.763。结论 经皮氧分压监测在成人的临床应用中,使用氧负荷试验后能提高其反映ScvO2的能力,可以预测ScvO2 <70%。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 bundl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survival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atients worldwide.Compliance with these protocols and resultant m...  相似文献   

14.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防治中的疗效,并探讨CBP治疗的时机。方法:将18例心脏术后ARF患者分为A组(n=8,符合SIRS诊断)及B组(n=10,符合MODS诊断),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h后进行ATN-ISI评分、APACHE评分,同时记录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pH值,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B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70.0%vs12.5%);2CBP治疗24h后,A组及B组的APACHE评分、氧合指数、BUN和Scr显著改善,仅A组的MAP,pH值显著改善;而两组病人ATN-ISI评分、CVP、HR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CBP能改善心脏术后重症ARF的病情,但必须强调尽早认识SIRS并行CBP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乳酸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入选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及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指导补液;实验组采用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乳酸测定指导补液治疗。于6 h内评价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乳酸达标情况,对是否发生MODS进行判断。结果入选的56例患者中有26例发生MODS(46.43%),死亡23例(41.07%)。实验组MODS发生比例和死亡率分别为39.29%和32.14%,低于对照组的53.57%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乳酸测定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MODS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脓毒症组(4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25例),分析NT-proBNP、CRP、PCT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自入院第1天起,各个时间点APACHEⅡ评分均比前一时间点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组入院第1、7、14天NT-proBNP、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RP、PCT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NT-proBNP、CRP及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可以有效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病情,其指标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索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来诊后均在5 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包括开通静脉补充血容量以逆转休克,维持循环功能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HCT、Hb以指导休克复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6例采用限...  相似文献   

18.
魏桂芳  常银江  杨宵曼  杜玉明 《重庆医学》2018,(11):1475-1479,1484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压动态变化(△CVP)结合脉冲多普勒法记录的二尖瓣扩张早期的血流速度与心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比值(E/A)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于入ICU时计算同期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观察两组患者△CVP与E/A变化,记录入科时,6、24 h后相关的E/A、CVP值,计算6、24 h后的动态变化的绝对值,对相关节点的记录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入选233例脓毒症患者,28d存活122例,生存率为52.4%;死亡111例,病死率为47.6%.死亡组除入ICU时血乳酸、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存活组(P<0.05)外,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入ICU 0、6 h E/A值,分别为0.54±0.17、0.69±0.24;0.57±0.28、0.85±0.25 (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18.6h后的CVP变化值△h1与24 h后的CVP变化值△h2分别为5.67±4.16、7.82±4.81;6.58±3.89、8.82±2.40(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05.其中6h时,E/A的截断值取0.7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为单指标最高,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16%、95.45%;其入ICU 6 h E/A与△CVP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4,其截断点取0.471时,预后评价的灵敏度为88.32%,特异度为90.71%.结论 早期的E/A可作为脓毒症的预后评价指标,结合早期△CVP能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并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预后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压、血液pH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率73.63%。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容量负荷试验前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变异度和心输出量(CO)变异度的关系,来判断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ScvO2对容量反应性预测价值.方法 对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建立中心静脉导管(CVC)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进行容量负荷试验,用250 mL 0.9%盐水快速静脉输注,试验前后分别抽取中心静脉导管血做血气分析,记录ScvO2数值,并记录CO数值;对二者变异度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ROC曲线用来测试指标的反应能力.结果 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O、ScvO2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CO与ScvO2呈线性相关(P<0.01).容量负荷试验前后ScvO2的变化同CO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r=0.781,P<0.01).结论 ScVO2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定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对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