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应用电镜研究人胎盘滋养细胞的超微结构早有报道,但对细胞滋养细胞的电子致密度描述不一。本文对5周至41周人胎盘标本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人胎盘细胞滋养细胞有明细胞与暗细胞之分,并对暗细胞型细胞滋养细胞的意义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滋养细胞肿瘤的细胞滋养细胞进行形态定量测量。结果表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细胞滋养细胞为异常增生所形成。葡萄胎Ⅰ至Ⅲ级到绒毛膜癌之间不存在“连续谱系”的逐渐变化,提示葡萄胎与绒毛膜癌间很可能不存在内在因果关系,即细胞滋养细胞的增生程度与细胞良恶性关系较小。以葡萄胎细胞滋养细胞的增生程度作为评估其将来恶变机会的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3.
Merkel细胞(MC)又名触觉细胞,1875年由Merkel最早描述。广泛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表皮基底层,与神经纤维终支相连,形成MC-神经轴突复合体。由Merkel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发生的肿瘤称之Merkel细胞瘤。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Merkel细胞  相似文献   

4.
在提取酵母细胞中细胞色素过程中,用7%~15%NaCl溶液,裂解酵母细胞。在随后分离阶段,连续用100、30和10kD超滤膜,增加效能。裂解酵母细胞得到的提取物经分离、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并干燥,得细胞色素。  相似文献   

5.
英《泰晤士报》1982年8月18日报道:人体似乎有利用其体内自由基的能力,使其本身具有有利条件来对抗肿瘤细胞. 加拿大一个研究组的生物学家们发现,一种称为天然杀伤细胞的白细胞在接触到癌细胞的数秒钟内,就可释放出一种过氧化物自由基.生物学家认为,过氧化物的释放可触发一系列反应,最后导致癌细胞死亡。在自由基与其他分子起反应前,通常生存的时间很短.生物可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 (Apoptosis)来源于希腊语 ,原指季节性的叶子脱落 ,它被生物学家借来描述明显有别于细胞坏死 ,但仍以细胞死亡为最终结果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1972年病理学家Kerr和Wyllie首先从形态学上提出了这一概念。由于它是在基因调控下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因此 ,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ProgrammedCellDeath ,PCD)。1 细胞凋亡与传统的细胞坏死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即坏死和凋亡。细胞凋亡与传统的细胞坏死有着本质的不同。坏死是致病因素 (炎症、缺血、理化因素等 )作用于细胞 ,引…  相似文献   

7.
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是指通过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细胞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其中比较成熟、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是:①荧光原位杂交;②比较基因组杂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树突状细胞 (DC)诱导 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 AML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 ,在含有 GM- CSF、IL- 4、TNF- α等刺激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 14 d,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 DC。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获取白血病抗原肽 ,分别以白血病抗原肽及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 DC,再将 DC与自体 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以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经不同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MNC中培养出 DC为 (6~11)× 10 4 / 10 6 MNC,经两种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2 .0 7±8.2 9) %和 (35 .33± 9.0 4 ) % ;体外培养的 AML 患者外周血 MNC可诱导分化出大量 DC。结论 单纯白血病抗原肽与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的 DC均能够激活自体白血病特异性 T淋巴细胞 ,但后者具有更强的激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应用细胞收集器进行脑脊液细胞分类建湖县人民医院章龙生常规脑脊液细胞分类一般采用直接分类法,分单叶核细胞(包括淋巴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以百分率表示。也可采用离心沉淀法,取沉淀物二滴,加正常血清一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室温或37℃温箱待干,进行瑞氏染...  相似文献   

10.
11.
<正> 对7例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毛细胞进行了表面标记的研究。使用了包括特异抗血清和荧光活化细胞分类装置(FACS—Ⅰ)的敏感分析技术,对异常细胞做进一步的辨认,研究这些病例的细胞表面特征,使用了四种不同的抗血清:(1)抗—P2330血清能与 B 细胞和单核细胞亚群发生反应;(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的白血病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初诊8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9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和6例正常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用rhGM-CSF、rhIL-4和TNF-α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6、14天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表型,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抗原递呈功能。结果:经诱导培养,AML,CML和正常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出现DC典型形态的细胞,而且免疫标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AML-DC、CML-DC和正常DC诱导生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能够杀灭白血病细胞,AML-DC、CML-DC之间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相似(P〉0.05),但2者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低于正常DC(P〈0.05)。结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细胞均能诱导分化成DC,但其抗原递呈功能较弱。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胞凋亡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田竟生细胞凋亡(apoptosis)来自拉丁字apart和ptosis国缩写而成。是指细胞衰老、死亡的一种形式。由于调亡按一定程序进行,故称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在正常生理条件下...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凋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70年代初.病理学家Kerr等在结扎了门静脉的大鼠肝组织切片中.经光镜、电镜观察.发现一忡和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Kerr就将细胞的这种死亡方式命名为调七(APOPTOSIS),以和坏死相区别.[1]此后.有关凋亡的研究曾长期被忽视.直至90年代初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由此而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1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形态特点细胞死亡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内细胞数目是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动态平衡的结果.细胞死亡可分为细胞坏死和细胞调亡两类.细胞坏死是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局部贫血、缺氧、高温、化学损伤等有…  相似文献   

15.
潘氏细胞     
潘氏细胞又称肠嗜酸颗粒细胞(entercytus cum granulis acidphilis)。常见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隐窝底部,在健康成年人的结肠近端和阑尾也有少量分布,而新生婴儿的大肠则普遍存在。其他哺乳类、鸟类、两棲类和爬虫类的整个肠道也有此细胞存在。潘氏细胞的外形如削去尖头的锥形,在顶端有短的微绒毛伸入隐窝腔中,基底部有不规则形的细胞核,核仁明显,在顶部的胞浆中有约1~3微米的分泌颗粒,为同质性或  相似文献   

16.
细胞间连接     
动物组织的细胞之间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借助于一些特殊结构联结在一起。关于特殊结构的图象已被电镜观察所证实。高等动物组织是由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完全失去它们的某些独立性,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由于细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及MIAS—300型图象分析仪观察了LAK细胞杀伤HR8348细胞不同时间的效靶细胞内SDH和AcPase的变化。结果显示:①效靶细胞共育不同时间的HR8348细胞内AcPas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时间延长,AcPase含量增加。靶细胞内SDH含量在共育30、60min时明显增加,90min后逐渐下降。②LAK细胞内AcPaSe在60、90、120min时酶含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SDH在效靶共育60,90,120,180、240min时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效靶细胞内AcPase、SDH含量变化说明两种细胞功能非常活跃。效靶细胞接触早期靶细胞内SDH变化可能与靶细胞抵御损伤而表现出细胞功能活跃有关。靶细胞内AcPase含量增加,是靶细胞内溶酶体活化的表现,是靶细胞自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细胞粘附与肿瘤多细胞耐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细胞的耐药现象是影响化疗疗效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克服肿瘤耐药 ,多年来人们对肿瘤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在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有了诸多进展 ,其中包括某些耐药基因 (MDR)和细胞表面蛋白 (P 糖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介导的多药耐药[1] 。然而针对这些耐药机制所设计的治疗方法 ,尽管在体外研究中效果显著 ,但在临床上却难以奏效 ,特别是对实体瘤的治疗更是令人失望。  究其原因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研究工作 ,象大多数的临床前研究工作一样 ,其结果均有赖于体外二维单层培养的肿瘤细胞。这种广为使用的单层培…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酶细胞化学技术对LAK细胞杀伤HR8348细胞不同时间的效靶细胞内SDH和ACP酶进行动态定量观察。使用MIAS-300型图像分析仪分别检测SDH阳性粒子数及ACP酶灰度值变化。结果显示:1、效靶共育不同时间的HR8348细胞内ACP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CP酶随效靶共育时间延长,ACP酶含量增加。靶细胞内SDH含量在共育30分钟时明显增加,60分钟后逐渐下降。2、LAK细胞内ACP酶在60、90、120分钟时酶含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SDH在效靶共育60、90、120、240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效靶细胞内ACP、SDH含量变化说明两种细胞功能非常活跃。效靶接触早期细胞内SDH变化可能与靶细胞抵御损伤而表现出细胞功能活跃有关。靶细胞内ACP酶含量增加,是靶细胞内溶酶体活化的表现,是靶细胞自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