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48岁。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1~5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9分增至91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移位,近段股骨和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髋关节间隙除1例轻度狭窄外余均无磨损征象,无1例翻修。全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分增至93分,有1例因技术原因术后半年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评为失败。结论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和下沉的关系。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均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35髋、Ⅳ期13髋;其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观察其下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2年(3~8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5年生存率为83%。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05)。8髋(FicatⅢ期、Ⅳ期各4髋)疗效差,归为失败组。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6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髋的髋臼有破坏(1髋柄干角为128°,1髋为136°)。疗效好的40髋(成功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39°,而失败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27°(P<0.05)。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mm和4.85mm,其柄干角均小于130°;而成功组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仅为1.48mm和1.04mm(P<0.05)。柄干角小于130°者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7.1倍。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超过2mm下沉的时间为19.5个月,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6个月(P<0.01)。结论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较大的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可以减少股骨头颈区域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下沉,提高存活率。运用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生物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0采用常规生物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59例80岁以上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本组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0(39.6±8.2)个月。2例分别在术后8个月、11个月死于严重内科疾病,1例术后16个月跌倒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7例,良18例,可14例。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40例,良12例,可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43例,良11例,可3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采用普通生物型股骨假体行之有效,患者能早期下床负重活动,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其中Ficat Ⅲ期8髋,Ficat Ⅳ期13髋.均行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取Gibson后外侧切口,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处理股骨头时,以颈干角通过股骨头中心打入1根导针,用空心钻头钻孔后插入导引杆,再用圆柱形的股骨头切割器锉去股骨头的多余部分,在股骨头上钻孔,将骨水泥涂抹在股骨头和假体上,将假体柄插入股骨颈中心轴骨孔内,冲紧到位,等待骨水泥固化.术后Harris评分分析,并进性统计学分析(t检验),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5.30±5.23)分提高到术后(90.47±3.14)分,优良率90.5%,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摄片发现2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线,而无松动迹象.结论:全髋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它能恢复正常的关节生物力学及负载传递,提高了关节的稳定性,延缓了全髋关节置换,不影响日后的翻修效果,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感染率低.适用于FicatⅢ期及部分FicatⅣ期的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破坏少,特别是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致股骨头坏死和股骨上端骨肿瘤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10例16侧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股骨头坏死者(双侧6例,单侧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另对8例股骨近端肿瘤者(3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骨转移瘤)作瘤段切除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股骨头坏死16侧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6.6分恢复到术后的89分;8例股骨近端肿瘤经假体置换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3.5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致股骨头坏死及股骨近端肿瘤疗效确切,用以治疗股骨近端肿瘤具有肿瘤切除彻底、负重早、功能恢复快及生活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股骨大粗隆有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第10天开始负重,平均住院时间14d。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大粗隆骨折复位并固定满意。假体位置良好。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再移位及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4分,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5.0%。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有效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安全可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骨科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8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Gruen股骨分区法将股骨近端分为7个区,根据X线片进行记录及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果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38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切口延迟愈合、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大腿疼痛。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为3~12分,平均(8±3)分;差:8例。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5~99分,平均(91±5)分;优7例,良1例。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78,P0.01)。随访期间Gruen 1~7区均未出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能达到创伤小、早期行功能锻炼、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的目的,并避免对膝关节假体、骨水泥及骨水泥帽造成干扰,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 24例获随访,时间8~20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优良率87.5%(21/24)。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负重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防治假体周围股骨劈裂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3年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骨科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8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357例,骨关节炎患者53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421例(金属臼杯全部采用生物型固定,股骨柄假体生物型固定395例,骨水泥型固定26例),股骨头置换术160例(生物型固定83例,骨水泥型固定77例)。术中发生股骨劈裂11例,发生率1.9%。结果 581例患者493例获得1~5年随访,88例患者失访。Harris髋关节疗效系统评价优良率90.1%。发生股骨劈裂的11例(12髋)患者全部获得了1~5年随访,股骨劈裂骨折3~6个月全部愈合,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Harris髋关节疗效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90.9%。结论术中发生股骨劈裂情况几乎都发生在身材相对矮小、股骨髓腔相对狭小的患者,而假体柄远端劈裂者(MayoⅡ型)多几乎都发生在漏斗型髓腔(髓腔开口指数4.7)的患者和采用生物型固定锥形柄的患者。发生股骨劈裂与手术操作有关:扩髓时大转子部位去除骨质不够,髓腔狭小者直扩髓器扩髓不够,股骨柄假体型号大小及类型选择不合适,安装股骨柄假体时过紧未重新扩髓而暴力击入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一代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33髋)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程度按照Ficat分期:Ⅲ期24例(27髋),Ⅳ期4例(6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21-77岁),其中男患者17例(60.7%),女患者11例(39.3%)。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35个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感染、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临床结果显示,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2.6分,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8.5分。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假体在位,未观察到放射性透亮带。所有患者疼痛解除,髋关节活动度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活动无任何受限。结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早中期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54例60髋,男28例32髋,女26例28髋,年龄22~62岁,平均(42.3±12.5)岁。术后患者均进行定期临床与影像学随访16~45个月,平均随访32个月。采用Harris,UCLA,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Harris评分由术前38.3分增加到术后95.4分;UCLA评分由术前3.6分增加到术后7.9分;VAS评分由术前8.8分降低到术后1.8分。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及明显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早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23髋)行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手术前后Harris评分、UCLA活动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6~3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4±7)分上升到术后(89±6)分,UCLA活动评分由术前(2.4±1.15)分上升到术后(6.5±0.5)分,无感染、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X线检查假体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A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2001年在尼日尔的马腊迪省医院,治疗患者12例14髋,其中男5例,女7例;单侧10例10髋,双侧2例4髋;年龄11~22岁。均为FicatⅢ、Ⅳ期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5分。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12例12髋,有2例双髋患者,仅作一侧手术。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无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平均90分,X线片示病变无进展,无重复手术,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青少年FicatⅢ、Ⅳ期的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术治疗,能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s a disease of the young patient which eventually destroys the hip joi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reatment options are aimed at preserving the femoral head. Unfortunately, many patients present with late-stage disease (Ficat III and IV).In late-stage diseas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high failure rate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young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however, made it an unfavourable treatment option. The results of hemiresurfacing (femoral resurfacing)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have been very disappointing due to high revision rates and insufficient pain relief. More recently, promising short- and mid-term results were reported with the use of total resurfacing with a survivorship of 90-93% after 3.4-10 years. Our own results in 60 patients show an overall survivorship of 92%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4.8 years (1.6-6.5 years). Total hip resurfacing is a valua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late-stage osteonecrosis based on recent study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3~41(28±4.5)个月。6例基本达到骨折前的状况,5例生活基本自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93±2.6分)6例,良(86±2.2分)5例。结论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可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月,采用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80~98岁,平均83.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4 h^14 d。骨折采用Evans-Jensen分型,Ⅱa型6例,Ⅱb型20例,Ⅲ型6例。对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均未见脱位。6例在术后1年3个月~4年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恢复独立行走24例,扶拐或助行器行走8例。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91.56±2.96)分,优28例,良4例。9例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积极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MOM)混合固定型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近期疗效,分析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2例(5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MOM-HRA。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6~65岁,平均42.6岁。手术方法按照K.De.Smet标准方法进行,术后对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和X线片进行随访。结果失访7例(8髋),45例(5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12~54个月)。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7.0±1.2)分,术后22个月平均(93.0±1.0)分;术前屈髋度平均(25.3±1.6)°,术后22个月平均(105.0±1.8)°;术前外展度平均(18.8±0.8)°,术后22个月平均(40.6±1.0)°。评价:46髋优,3髋良,1髋差。无股骨颈骨折,无松动,无脱位,无感染,无翻修,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结论 HRA具有保留股骨头骨量、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快、近期结果好等优点,对于获得优良的术后结果,严格的患者选择和精确的手术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金对金解剖直径头和常规小直径头(28mm)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股骨颈骨折在我中心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完整资料的高龄(70岁)患者61例61髋,其中采用常规直径头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对照组)30例30髋,采用金对金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假体(观察组)31例31髋。分析两组术后2周、6周髋关节活动范围,术后2年假体脱位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对照组脱位2例6次,观察组0例。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优秀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除后伸动作外)和6周的髋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金对金解剖直径头THA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早期髋关节稳定性提高、主动活动范围增加、术后脱位率降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