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痄腮是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外因是感受风温时毒之邪,自口鼻而入,或感受风寒郁久化热;内因为积热蕴结。表现为两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辨证施护一、风热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  相似文献   

2.
对《王旭高医书全集.环溪草堂医案》中以咳嗽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辨证与论治经验归纳为:风温袭肺,清热化痰;风寒束肺,宣肺祛痰;风热伤阴,养阴退热;虚实夹杂,补虚去实。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02-506
宋业强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多因正气虚弱或先天不足,加之外感风邪兼夹寒、热、湿邪致病,其证型不仅包含虚证,也有实证,更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因而病程长、易反复。宋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表虚风寒证、表虚风热证、血热风盛证、湿热夹风证,分别应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固表清热祛风汤、复方白鲜皮汤、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并重视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进行处方的加减配伍。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胡萍 《河南中医》2010,30(12):1160-1161
王辉萍教授认为本病属肝郁气滞,血气不足,肝肾阴虚,血瘀血热,脾肾不足,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如因病或劳累,经期前后抵抗力减弱,在气温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感受表邪而感冒。出现标实本虚的现象。本病主要表现为表证,风热风寒症状常夹杂并存,以风热为多见。病为标实本虚,治宜标本兼顾。月经期处在失血情况下,虽有外感,不宜使用强烈解表剂,应以和解为主,辨证施治。王教授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三型辨治。  相似文献   

5.
总结黄瑾明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经验。黄瑾明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是毒虚,病机是气血瘀滞,道路不通,治疗以逐瘀排毒为主兼以补虚调气,主张采用中医和壮医结合、内治和外治并举、补泻相兼、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感冒,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了感冒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归纳了其常见症状、治法和方药。结果: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证;常见的夹杂证为夹食、夹燥、夹火。结论:中医治疗感冒应当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辩清病邪性质、疾病虚实、有误夹杂情况,方能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7.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8.
宋南昌教授认为"面部三病"的病因早期均与风寒之邪密切相关,后期则应从虚、瘀论治,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综合运用针刺、艾灸、中药、耳穴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扶正祛邪。同时注重护理,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卫东教授运用刮痧、刺络放血、针刺与内服中药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对其辨证思路、治疗处方、针刺选穴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张卫东教授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痤疮,诊治结合,调神、理气、清热、活血并举,效果显著,为中医治疗痤疮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病临床中医辨证可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气血不足型[1].笔者自2003年7月以来运用电针、艾灸治疗风寒型面瘫5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胡消疹饮合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分组为风寒束表证30例和风热犯表证30例,患者均通过口服中药治疗。结果:风寒束表证痊愈率46.67%,总有效率90.00%;风热犯表证痊愈率43.33%,总有效率86.67%。结论:柴胡消疹饮结合经方辨证论治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对蕈样肉芽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进行系统阐释,回顾目前西医治疗的现状及难点,结合具体病案论述中西结合治疗的辨证思路。结果:对疾病早期患者采用以皮肤为靶向的局部治疗,中医辨证多为风热,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采用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病机属虚实夹杂,以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结论:蕈样肉芽肿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结合癌毒病机理论,分期分阶段紧扣核心病机,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岳睿  陆嘉惠 《新中医》2014,46(2):15-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中医学血证、髓毒劳范畴,为"毒"、"劳"相兼的邪实正虚、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亏虚、瘀毒内蕴,且发病过程中脾肾亏虚贯穿始终。临床辨治以虚实辨证为首辨;脏腑辨证为基础;瘀毒辨证为指导。总以健脾补肾、化生气血为根本治法,再根据辨证,以治脾为主或治肾为主入手。  相似文献   

14.
耳带状疱疹是一少见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2002年1月—2005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耳带状疱疹患者1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22~81岁,其中40岁以上6例;发病2 d以内就诊6例,3~7 d 5例,7 d以后1例;耳部带状疱疹(1型)7例,耳部带状疱疹伴发面瘫(2型)4例,耳部带状疱疹伴发面瘫及听神经症状(3型)1例。发病季节:春季6例,夏季1例,秋季5例。1·2治疗方法耳带状疱疹中医辨证为少阳经风热,侵袭脉络,致使脉络瘀滞,邪毒壅盛。治疗应疏解少阳风热,凉血解毒,通瘀活络。用笔者家传少阳清解汤…  相似文献   

15.
刘赟  熊飞 《江西中医药》2013,44(1):78-80
本文阐述了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以辨证分型、分期论治为主,结合临床专方专法、中成药制剂及其他疗法,临床疗效较好,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90年代至今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选择、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经络腧穴运用、治疗时程的特点,总结其总体趋势和不足。方法:回顾1991年6月-2012年12月之间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计算各种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经方运用、经络腧穴、治疗时程选择的文献频数,统计分析其总体趋势。结果:中药内服、针灸(包括电针)及与西药同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占的比重较大;急性期面瘫仍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并分为风寒和风热,其中风寒略多于风热;针灸治疗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禾髎、合谷;足少阳胆经阳白;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翳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足阳明胃经下关、颊车、地仓;足厥阴肝经太冲;经外奇穴鱼腰、太阳、牵正。99.46%文献报道中针灸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78.49%的文献报道该病在30~45天痊愈。结论: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药治疗呈现以中西药物内服、针灸火罐并举的特点,该病的辨证在急性期以风寒和风热外袭为主,慢性期以气血不足为主;方药的选用以经方为主,其中牵正散是最主要的方剂;针灸所用经络以面部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的穴位为主。针灸治疗频率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为宜,该病大多数在30-45天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7.
陈辉清主任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荨麻疹时,强调应辨病与辨证、理论与临床相互结合,认为小儿荨麻疹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或后天饮食失节密切相关,通过辨证将小儿荨麻疹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袭型、血虚生风型、肺脾气虚型,治疗主要从疏散风寒,疏风祛热,凉血祛风,健脾补肺入手,其谴方用药灵活准确,配伍平和,疗效显著,附录案例3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辨治银屑病几点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银屑病发病总国内外合邪,血燥为本,风毒为标。注重舌、脉,应用四诊合参,在动态辨病的基础上,将银屑病分为风热证、风寒证、湿热证、血热证、血燥证、热毒证、脓毒证、阴虚征、冲任失调证、肝肾阴虚证等十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治疗方药。针对该病复发性的问题,建议要医患合作,在巩固治疗的同时,要调畅情志、注重饮食等。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病之一。它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初期常见有风寒、风热两种类型;盛期以肺热型较多见;恢复期可表现为痰浊型和干咳型。在治疗上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选用合适的中成药,才能治好病。详见下表:急性支气管炎大致可分上述类型,有时会出现诸症夹杂,故必须辨证下药。该病以实证为主,治则以祛邪为先。虽然咳嗽是本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临床治疗小儿咳嗽注重调肝理肺,疗效较为显著。现不揣浅陋,将常用5法简介如下。1疏风平肝法适用于感邪之初,以咳嗽、咽痒为主症,寒热之象不明显或寒热俱见者。盖外感咳嗽,不论风寒或风热,均以风为先导,小儿体属“纯阳”,应肝木生长之性,同类相聚,感邪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