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1)
目的分析艾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应用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符合艾灸疗法为主或艾灸配合其他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有效文献21篇,分析其穴位的应用规律。结果顽固性面瘫艾灸治疗的常用腧穴为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颧髎、太阳、迎香、攒竹、牵正、四白、下关、百会、鱼腰、中脘、足三里;主要为足阳明胃经穴、任脉穴、足少阳胆经穴、手少阳三焦经穴、手阳明大肠经穴、督脉穴、手少阳小肠经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穴。结论艾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选穴有着以近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与特殊取穴相配合,对灸量要求偏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面瘫的腧穴,归纳总结面瘫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面瘫的腧穴,分析面瘫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主治面瘫的"同功穴"有48个,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穴位所在部位以头颈部、上肢、下肢为主。将出现频次在20~27次的腧穴定为1级谱,共27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4~19次的腧穴定为2级谱,共10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1~3次的腧穴定为3级谱,共11个腧穴。结论《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治疗面瘫的腧穴共有24个,其中24个与面瘫"同功穴"相一致,表明面瘫的"同功穴"与国家标准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涉及针灸治疗痹证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经脉、腧穴应用规律等方面总结明清时期针灸治疗痹证的规律,为痹证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进行电子检索,摘录明清时期记载痹证相关内容的资料,将筛选出的条文按照归经、穴位性质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明清时期记载有关针灸治疗痹证的条文267条,涉及十四经,131个腧穴,其中5个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手阳明大肠经次之;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的腧穴数量最多,足少阳胆经次之;常用的腧穴有28个(出现频次5次以上),其中最常用于治疗痹证的穴位依次为曲池26次、环跳23次、合谷22次、尺泽16次、阳陵泉15次、委中14次。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17次。结论明清医家应用针灸治疗痹证的经脉使用规律为阳经多于阴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使用上,注重特定穴位的使用,尤其是五输穴的使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痹证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请写出十四经的名称并例举一经的简要经脉循行他们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  相似文献   

9.
39.经络的组成?答:经络的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40.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及循行规律?答:流注次序,即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9月27日中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相关内容提取及录入,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59篇,针灸处方185个,腧穴122个。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合谷、太冲、地仓、太阳、颧髎、四白、颊车、阿是穴、翳风、攒竹、风池和下关;腧穴的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腧穴的分布以头颈部及四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均一致表明上述腧穴的组合可能是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腧穴。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体十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智强  王一中 《针刺研究》1989,14(3):389-394
<正> 对人体经穴和经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国内外学者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如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经络学说,探索经络实质,仍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曾以人体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传导规律,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特定穴、交会穴、子母穴的冷光特性,并对人体四肢部位经穴经线冷光特性作了观测。近年来,由于对测量装置作了较大的改进,得以对人体躯干部位的经穴经线冷光进行了观测,并且对人体四肢部位部分经穴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该书对针灸学理论从治则治法到临床应用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章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颈痛的条文,发掘该书对针灸治疗颈痛在经脉循行、辨证论治及刺灸操作方面的贡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通过整理发现以下规律:①颈痛与十四正经皆相关,其中与太阳、少阳、督脉关系最为密切。②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颈痛有手太阳、足太阳之分;根据病因不同,颈痛有从肾论治、从风论治之别。③颈痛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④颈痛的特色刺灸操作为"火针劫刺"颈部阿是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近20年针灸治疗脑瘫取穴配伍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脑瘫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311篇,取穴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三阴交和阳陵泉,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经脉是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且取穴所在位置集中在下肢部、头颈部、上肢部,所选腧穴中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输穴、下合穴数量居多。穴位配伍百会和四神聪,合谷和足三里,曲池和合谷是针灸治疗脑瘫所取用的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瘫具有注重四肢及头部选穴、侧重阳经取穴、注重特定穴的使用、重视上下配穴法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灸疗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多取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经穴为主,可双侧取穴,亦可单侧取穴交替施以疗法。温针灸的应用屡见不鲜,得到公认,行针补泻手法则是大同小异。温针灸疗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操作方便,刺激小。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时进行治疗。TDP灯照射、中药外敷、足浴等综合疗法与针灸配合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规律之不同。方法收集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取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古代医家选穴较为分散,取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现代医者选穴相对集中,处方相对固定,取穴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古代医家还多选用任脉穴,现代医家则更多选用督脉穴。结论古今医家组方选穴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类型上较为相似,选穴多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均看重俞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检索2010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获取国内关于针灸为主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取穴规律的总结和分析。共纳入116篇,用穴44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阿是穴(108),其次是手三里(50)、曲池(45)、合谷(30)、外关(24)、肘(17)、尺泽(10);使用穴位数最多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其次是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特定穴使用最多的是五输穴中的合穴,其次是原穴、络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穴符合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及循经取穴,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前臂和肘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经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循经远取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用电针治疗面瘫68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7.1%.结论:本法治疗面瘫有较好疗效,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晖 《光明中医》2008,23(3):303-304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急性期(1—7天)健侧给予平衡针灸治疗,穴取腰痛穴、鼻炎穴、胃痛穴,7天后配合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对照组急性期健侧常规取穴并开四关,恢复期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3.9%,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25)。结论: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经筋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经筋证型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选取70例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共102个患膝,采用手触诊法,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频次和经筋证型出现比率。结果: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三阴经筋3种单一经筋证型和多种复合证型,其中足阳明经筋证型出现最多;随着疾病发展,出现了较多足太阳经筋复合证型。结论:KOA经筋证型的出现与膝关节解剖学结构和其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既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也为开展KOA经筋辨证的生物力学现代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