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微生态研究受到全球瞩目,但事实上中医早在17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人体粪便治疗疾病,而如今人体粪便类中药却备受冷落。文章通过对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行比较,强调了人体粪便类中药的理论优势,并通过阐述人体粪便类中药的临床优势表明其不应被取代。当前应抓住微生态学热潮为研究传统粪便类中药带来良好契机,以中医思想为指导,解决人体粪便类中药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微生态学与人体粪便类药物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祛邪扶正”理论与现代人体微生态的调节有相通之处,中医学将一切致病因子统称为“邪气”,把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肠道微生态主要由正常菌群组成,其存在于原生境中是不致病的,一旦离开原生境,很可能会作为病原菌引起人体疾病,且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保持生态平衡,进行生长发育和保持“正气”必需的条件,平衡失调即导致“邪气”产生。因此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与微生态调节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铎  焦扬  张喆 《陕西中医》2006,27(8):970-971
目的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生物生态规律诠释中医正邪理论。结论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最具相通之处的是中医学的正邪理论。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微生态失衡时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微生态系统由“正气”向“邪气”转化。此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浊毒-微生态”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及治疗,指出浊毒是触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始动因子。急则治其标,化浊解毒为法,诱导缓解。缓则治其本,扶助正气,维持缓解。以期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养生理论是用生态学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研究人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关系的保健养生科学。其核心价值是养心,确定好自己适宜的生态位,促进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养生理论是用生态学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研究人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关系的保健养生科学.其核心价值是养心,确定好自已适宜的生态位,促进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浊毒"致病理论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的一个特殊概念。本文通过"浊毒"的理论研究、"浊毒"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个理论模型、"浊毒"是中医学分析疾病的一种推理形式、中医学对"浊毒"研究的重点应是阐明病机等四个方面,对"浊毒"用现代语言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疾患的发生或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针灸治疗疾病在于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的状态发展。针灸可有效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状况、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针灸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与针灸维系肠道微生态平衡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以阴阳平衡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针灸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为针灸从阴阳平衡论治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病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道微生态研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仍存在检测方法相对落后、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运用层次较单一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3.
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熏,胃津上潮,凝聚于舌面而生。舌苔是散布于舌背的一层苔垢,由舌背脱落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以及渗出的白细胞等填充于丝状乳头角化树的间隙内组成。舌背微生态变化是影响舌苔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舌背微生态的组成与变化规律对于阐明舌苔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舌背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及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舌背微生态变化、舌苔形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提供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病理表现的关系,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调节相关疾病的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方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泽泻汤降脂作用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泽泻汤抗大鼠高脂血症的作用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大鼠肠道微生物变化。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模型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阳性药组,2.1 mg·kg-1·d-1),泽泻汤预处理组(2.2 g·kg-1·d-1),每组10只,造模4周后分别灌胃(ig)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4周,正常组及高脂模型组ig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伊红-苏木素(HE)检测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检测肠道微生物变化。结果:高脂模型组大鼠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组织形态学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颜色呈粉白色,组织肿大,表面粗糙,相对正常组弹性较差;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泽泻汤组与辛伐他汀组大鼠肝脏颜色、弹性均明显好转;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治疗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明显增加,肠道正常菌群的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改善。结论:泽泻汤可通过肠道菌群这一靶标,进行脂质代谢的调节,从而发挥抗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肠主津”是指大肠传导糟粕、吸收糟粕中的多余水分的过程,大肠排泄糟粕有赖于“大肠主津”的生理功能。功能性便秘是脾胃系常见病,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与“大肠主津”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具体体现在“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肠道微生态维持动态平衡,与中医学大肠吸收和分泌津液的功能关系密切;由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功能性便秘,其机制与“大肠主津”理论亦紧密联系、互为相关。本文基于“大肠主津”中医理论,在深入阐述“大肠主津”与糟粕排泄、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运用“大肠主津”理论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思路,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梳理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发展脉络及方向,分析研究热点,为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应用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产团队常依托核心作者产生,且人数规模多为5人以上;核心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尚显不足;肥胖、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代谢疾病,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基础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建立对应信息指标,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目前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肠道微生态影响UC的机制以及单方、复方、针灸、灌肠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