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粪便类中药弊大于利于智敏,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使用粪便类中药治病是中医所特有的。人粪便、动物粪便及其加工制成品都可入药使用。粪便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这是事实,但是,粪便类中药的缺点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两相比较,笔者认为,粪便类中药弊大于利,今论述如下。1粪便类中药的历史沿革我国临床使用粪便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大....  相似文献   

3.
时小红  钱国平  李颖  杨云生 《新中医》2018,50(4):192-195
正近年微生态的研究成为国际热点,微生态疗法被西方国家临床验证、重视和认可。总结中国的粪、便类微生态疗法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研究肠道微生态、粪微生态移植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潜在的巨大价值。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医古籍中小便与粪便药物经常配合应用于临床。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大小便均出于小肠的分泌、辨别功能,属于一本两源,二者有相通之处。据史料记载和初步统计,从有据可查的历代文献中,收集人小  相似文献   

4.
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就是按照中医药学的理论来研究、认识和运用西药.从理论上看,西药与中药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并能对人体产生生物效应的物质,二者的共性是西药中用、中药西用的依据.从临床实践看,发现一些西药疗效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其作用于人体所呈现的效应,用中医药理论可给予较为满意的解释.西药中药样特性研究思路是可取的,探索是可行的.西药中药样特性研究其意义在于:1引入西药中药样特性研究,可借助西药的微观优势,阐述中药学的许多问题.2为探讨中医"证"的本质提出新思路.3有利于提高西药疗效,减少或避免毒副作用及药源性疾病,可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阐述浊毒理论及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概况,提出中医学浊毒理论与微生态学共同的核心理念,由此对浊毒理论提出了新的解析,即"浊毒-微生态"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探索口腔、胃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式。从人体微生态学方面诠释浊毒理论,既是对现有浊毒理论及微生态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也是将现代微生物生态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中药品质生态学:一个新兴交叉学科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药品质生态学是研究中药品质及与生态环境关系及机制的学科,是中药品质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本文首次提出中药品质生态学概念,分析了历史背景与发展,重点阐述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品质、中药品质形成的生物学成因、药用生物分布、产地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优质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与区划、生态系统调控与保护对中药品质的影响、优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生态学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总结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6个基本理论:环境生态论;品种品质延续与产地变迁论;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型理论;逆境效应理论;基因特化理论。介绍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化学评价方法、物理学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与生态学评价方法。展望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科发展方向:宏观-介观-微观双向多纬发展;多学科交叉与理论方法体系完善;生产实践与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8.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 ,其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 ,还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机能的状态。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直接与人体的“正气”相关 ,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 ,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的相关性 ,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中。通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 ,可以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说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 ,进而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其是否发病不仅取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还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机能的状态,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直接与人体的“正气”相关,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的相关性,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中,通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可以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说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进而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及阴阳学说构建的中医辨证论治、平衡阴阳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利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平衡阴阳、疗病祛疾、康复人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粪菌移植因其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的重要治疗价值,近3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粪菌移植在肥胖、胰腺炎、糖尿病、肿瘤等领域的应用,但都是基于现代医学临床的偶然发现,并无非常清晰的理论指引。粪便治病起始作为一种中医的治疗手段,有明确的中医理论指导,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下,疗效显著。文章就古代及现代金汁的性味考、医学史、各自适应症等内容进行讨论,并探讨未来中西医两个领域的治疗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基础,多种代谢异常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证候群。中医认为应从整体观的辨证思想论治本病。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近5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已证实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复方调整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具有健脾益气、通便理气、化湿止泻、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作用的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有调节作用,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康复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费用低廉等诸多优势,受到广大医患双方的普遍青睐。与现代康复方法相比,它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和治疗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康复方法不断与现代康复方法相结合,催生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医康复特色的康复治疗器械,特别是物理治疗类仪器。研究将传统康复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康复理疗仪器,对传统康复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新的发展。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明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单体,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部位、成分等。并进一步分析说明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及目前中药单体在抗心律失常研究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认为,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法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医舌诊的发展进行概括总结,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舌象、舌苔微生态及其两者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归纳,旨在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中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文章提出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应该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充分运用中医理论优势,多种辨证思路相结合;二是要整合多种治疗手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整合运用中医药、介入微创、化疗、靶向、免疫等多种手段,同时整合运用内服外用、局部整体等多种方法,通过对本疗法的介绍给中晚期恶性肿瘤提供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临床多发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发病年龄日趋下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中医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高血压病有其独到的优势。中医治疗高血压并非一味降压,而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下,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对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常见疾病,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可控、可治甚至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有西医药、中医药(包括中西医结合)等医学手段。相对而言,西医药在根除或减少肿瘤病灶方面优势突出;而中医药在辅助西医药发挥增效与减毒作用,在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方面优势更加明显。为更好地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方法、特色、优势、用药特点以及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邀请中医肿瘤界知名专家就"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特色与优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