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站类型和献血方式对献血员感染HIV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血站经营类型和献血方式等因素对有偿献血员感染HIV的影响。方法 根据WHO/UN-AIDS推荐的HIV检测策略Ⅱ,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对中国中部某贫困县行政村全部有偿献血员进行HIV筛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参加筛查的有偿献血员共462人,其中HIV筛查抗体阳性91人,阳性率为19.70%(95%CI16.17%~23.62%);献血员曾献过血的血站总共75家,献全血和单采血浆次数在个体经营、本县、外县、地区以及部队经营血站间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各种类型血站只献全血的献血员HIV阳性率为0,去个体私营血站献血浆感染HIV的风险显著高于本县血站,本县血站显著高于外县血站;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只有到个体私营血站和本县血站献血浆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72(95%C11.95~3.79)和1.12(95%C11.06-1.18);曾经到个体经营血站和本县血站的有偿献血员HIV筛查阳性率分别为72.73%和20.66%。结论 该村有偿献血员感染HIV的主要原因是去个体经营血站和本县血站献血浆;卫生部门应确定“问题血站”并根据献血员在其献血情况来估计感染人数和确定重点干预地区。  相似文献   

2.
伊艳敏 《中国校医》2011,25(9):678-679
目的分析铜山区艾滋病感染状况、传播途径及流行现状,为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方法和要求,对2005—2008年度自愿咨询检测(VCT)人员及重点人群进行筛查检测,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度共检测5 182人,HIV抗体阳性31人,阳性率0.60%。其中VCT共360人,阳性29人,阳性率为8.06%,住院病人共641人,阳性2人,阳性率为0.31%。在阳性病人中,15例经输血感染,13例经性接触感染。3例为母婴垂直传播。结论铜山区艾滋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其次是二代病例经性接触感染及母婴传播,已逐步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病毒在有偿献血员家庭子代传播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病毒通过父亲或母亲传播给子代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对中国中部地区某行政村有偿献血员家庭进行HIV筛查和回顾性问卷调查 ,根据有偿献血员献血地点、时间和子女的出生时间确定研究对象。 【结果】 共有 3 2个家庭 46名儿童符合入选标准 ,其中父亲HIV阳性而母亲阴性家庭 17个 ,儿童 2 5名 ,子代HIV感染发生率为 0 ;父亲HIV阴性而母亲阳性家庭 7个 ,儿童 12名 ,子代HIV感染率为16.67%;父母亲均为HIV阳性的家庭 8个 ,儿童 9名 ,子代感染率为 44 .44 %;父亲HIV阴性而母亲阳性的家庭与父母均为HIV阳性家庭的子代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合并后子代HIV感染为 2 8.5 7%;HIV阳性儿童母亲HIV感染至怀孕前的时间显著少于HIV阴性儿童的母亲 ;有 3名HIV阳性儿童的感染发生在母乳喂养期。 【结论】 未见到HIV“父婴传播”存在 ,“母婴传播”概率为 2 8.75 %,母乳喂养是HIV母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促进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的综合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雪梅  王清  杨红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16-4718
目的 探讨开远市通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取得的成效.方法 对2003~2009期间,开远市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孕产妇及其家庭、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等人群,通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综合干预措施后,对其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开远市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孕产妇及家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9%;孕产妇艾滋病自愿咨询率为96.99%、HIV抗体检测率为95.16%;孕产妇孕期筛查比例为95.06%;孕产妇HIV阳性检出率为0.64%;孕期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6%、产时阳性检出率为1.45%;孕期检出阳性所占比例为88.89%;HIV阳性孕产妇终止妊娠为40.14%、分娩为59.86%;HIV阳性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100%;阳性孕产妇本人或所生婴幼儿采取至少1项主要干预措施的比例为93.18%; HIV阳性孕产妇服药率为78.41%;婴儿服药率为90%;婴儿人工喂养率为93.33%; 18月龄儿童HIV抗体检测率为91.67%,检测结果100%阴性,排除HIV感染.结论 开远市7年来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追踪调查某村供血浆者及其配偶、子女等高危人群HIV实际感染情况,为控制农村艾滋病疫情蔓延提供防制经验。方法 采供血浆者及其配偶、子女和其它家庭成员共78份血样,用ELISA法检测抗-HIV。结果 该村供血浆者、其配偶、子女HIV感染率分别为27.27%、21.43%、14.29%。其它家庭成员暂未发现HIV感染。HIV感染途径分别为:经血液传播(单采血浆)75.00%,经性接触传播18.75%,经母婴垂直传播6.25%。结论 发生在该村的是一起以血液传播途径为主的HIV/AIDS暴发疫情,通过采取以卫生宣教为重点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该村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2007-2008年盐城市盐都区不同人群抗-HIV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44-2746
目的分析盐城市盐都区不同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现状与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007—2008年盐都区外来婚嫁人员、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劳教收容人员、艾滋病咨询自愿检测者、男男性接触人群、吸毒人群、部分外出务工人群和留守家属、既往有偿献血史人群、孕产妇、抗.HIV阳性者配偶及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HIV,对近2年来不同人群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2008年共检测不同人群血清8617份,初筛检测抗-HIV阳性12例,确认抗-HIV阳性12例,阳性率0.14%。其中,外来婚嫁人员3例,阳性率0.174%;艾滋病咨询自愿检测者3例,阳性率0.172%;女性性服务者1例,阳性率0.210%;男男性接触1例,阳性率0.820%;男性外出务工人员2例,阳性率0.062%;留守妇女1例,阳性率0.104%。男性4例,阳性率0.109%;女性8例,阳性率0.161%,抗.HIV阳性者配偶检出2例,抗-HIV阳性者子女1例。11例抗-HW阳性者为性接触传播,1例为母婴垂直传播。结论盐都区虽属艾滋病低流行区,但2a检测资料显示,盐都区人群中艾滋病感染模式:外源性输入→娱乐场所性行为传播→桥梁人群→家庭→妇女、儿童。为此应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一般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强人们对艾滋病的自我防范意识,以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随州地区HIV阳性孕产妇中的婴幼儿感染HIV的状况,探讨减少及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为预防和控制HIV母婴垂直传播提供一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8年随州地区自愿咨询的HIV阳性孕产妇及所产婴幼儿,对2004年后的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实施综合干预。结果随州市2002-2008年共发现15例孕产妇为HIV阳性,2例幼儿HIV阳性,经母婴传播感染比例为0.34%(2/591),自然传播率为13.33%(2/15)。2004年7月实施母婴阻断前的母婴传播途径感染比例为0.77%(2/260),其母婴自然传播率为28.6%(2/7);2004年7月实施母婴阻断后未发现经母婴传播的婴幼儿。结论随州市HIV的感染人群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换,孕产妇人群中艾滋病的感染问题日趋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孕妇提供AIDS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和对HIV孕产妇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或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龙岩市2006—2008年艾滋病流行现状,为制定艾滋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龙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各类人群4730人,检出HIV抗体阳性36例,其中2006年3例,2007年12例,2008年21例;通过性传播26例,占HIV阳性人数的72.2%。2006—2008年首次在退休人员、本地籍婚检人群、献血人员、孕妇中发现HIV感染者。结论龙岩市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增加,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疫情正在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孕产妇HIV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方法利用2004-2012年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直报系统中报告的孕产妇HIV抗体筛查报表和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疆2004-2012年孕产妇HIV总检出率和新增HIV感染率分别为0.20%和0.13%,自2007年起,HIV总检出率和新增HI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疫情比较严重;HIV感染孕产妇以维吾尔族为主,平均年龄(28.5±5.2)岁,69.59%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3.44%为农民和无业者;58.42%的HIV感染孕产妇通过性接触感染,35.92%的HIV感染孕产妇感染途径不详;29.05%的HIV感染孕产妇产时和产后被确认。结论新疆孕产妇HIV感染率逐年下降,但局部地区疫情较严重。建议重点地区加强目标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社区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孕产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开展调查采样工作,HIV检测采用ELISA筛查和蛋白印迹(WB)法确认。结果共调查2198名孕产妇,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4.55%。检出2例HIV抗体阳性者,HIV抗体阳性率为0.91‰。结论对孕产妇HIV进行监测,可掌握当地孕产妇人群中HIV的感染状况,以及她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加强宣传教育,早期发现、早期管理HIV阳性孕妇,进行药物干预,可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率阻止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居民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况。方法 用HBsAg金标快速检测试纸条选择户口属于某行政村的所有居民进行HBsAg筛查,用EPI info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有64.7%的居民共1513人参加了筛查,总阳性率为9.1%,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0~5岁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较低,阳性率高峰在10~15岁年龄组,20岁以上年龄组有所下降。20岁以上年龄组中有献血史居民HBsAg阳性率是无献血史居民的两倍,2者差异显著。结论 5岁是儿童感染HBV的开始年龄,HBsAg阳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性明显,有偿献血行为是感染HBV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山西有偿献血地区某村HBV、HCV、HIV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山西省农村有偿献血地区HBV、HCV、HIV感染状况及有偿献血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对某村的946名20~65岁居民进行调查,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anti-HCV和HIV抗体.结果HIV抗体全为阴性,HBsAg、HBsAb、HBeAg、HBeAb、anti-HCV的阳性率分别为5.3%、54.5%、2.5%、22.5%、1.7%;其中有偿献血人员108名,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0.9%、63.9%、0.9%、18.5%、4.6%,从未有偿献血人员838名,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5.8%、53.3%、2.7%、23.0%、1.3%.与未有偿献血的研究对象相比,曾经有偿献血的研究对象HBsAg、HBsAb和anti-HCV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村未发现HIV感染者,HBV、HCV感染与其他地区无明显不同,有偿献血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山西省某既往有偿献血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并探索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山西省某县4个村所有18~64岁村民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医疗史、危险行为等信息,采集静脉血用于检测HIV抗体。基于广义估计方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被用于分析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分值被用于测量危险因素在当地HIV感染发生中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结果4个村中82.5%(3062/3711)的18~64岁村民参加本次调查,共发现40例HIV感染者,该地区HIV总的感染率为1.3%(40/3062),献血人群和非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4.1%(37/904)和0.1%(3/2158)。多因素分析发现,献全血(调整OR=13.25,95%CI:3.02~58.25)和献血浆(调整OR=87.85,95%CI:22.22~347.27)与该地村民感染HIV有关,二者累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为89.8%。03号村村民感染HIV的危险性高于04号村村民(调整OR=12.26,95%CI:1.46~103.00)。结论该地区HIV感染流行水平相对较低,引起村民HIV感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既往有偿献血(浆),未出现HIV从献血人群向非献血人群的明显蔓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某县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了解我国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和流行因素。以及对艾滋病的知晓率。方法 1999年3月选择我国中部甘县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对18 ̄60岁的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静血作HIV及HCV检测。结果 在730名农民中共检出22例HIV感染者,其中有偿献血员的感染率为9.1%,非献血员的感染率为0.6%;210名献血员有献血浆史者的HIV感染率(25.9%)高于无献血浆者(2.6%),每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山东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和流行因素分析。方法2003年8月在山东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有偿献血员比较集中的一个或数个村庄年龄20~60岁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静脉血做HIV抗体检测。结果在661名调查对象中共检出19例HIV感染者,其中有偿献血员的感染率为3.98%(18/452),非献血员的感染率为0.48%(1/209);452名有偿献血员中有单采血浆史者HIV感染率(7.24%)高于既献全血又献血浆者(2.90%),献全血者中没有检出感染者;1994-1995年之间有偿献血员感染率(7.07%)高于1995年以后有偿献血员感染率(3.85%)和1993年前有偿献血员感染率(0.99%);非献血员安全套使用率(21.53%)高于有偿献血员(16.59%);HIV自愿检测率,非献血员(86.28%)高于有偿献血员(13.72%)。结论示范区内HIV感染的主要高危人群为既往有偿献血员,时间主要集中在1995年以前,并且有偿献血员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和HIV自愿检测率说明他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和自我防护意识的淡薄,因此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某县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3,自引:10,他引:63  
目的:了解中国有偿献血员HIV感染率及其流行因素。方法:对中国中部某县两个村18 ̄50岁村民进行HIV感染率调查,并进行定群研究。结果 1997年调查了963人,发现HIV抗体阳性者17例,HIV感染率为1.8%,其中有偿献血员88人,15例为HIV抗体阳性,HIV感染率为17.0%,显著高于非献血人群(0.2%)。1998年和2000年进行了随访,其中HIV抗体阴性人群668人,共随访1742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现状,评价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开展情况及防治实施效果,为合理制定今后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4个县中15~49岁农村居民,开展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9 665份,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75.40%,艾滋病知晓知识平均得分6.46±1.87分,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为59.4%,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低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719,P﹤0.001)。结论安徽省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部分知识点有显著性提高,达到了五年行动计划中2010年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5%的目标。无偿献血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较低。今后应加大农村居民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以提高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及基因型别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新泰市和湖北省襄樊市部分农村645例有偿献血员进行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和蛋白免疫和印迹法(WB)对献血员血清进行HIV抗体检测,用特异性引物对HIV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和亚型测定。结果 献血员HIV感染率为3.26(21/645)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襄樊献血员HIV感染率(9.1%)明显高于新泰献血员(0.5%);有单采浆史者HIV感染率为7.80%,显著高于只献全血者(1.1%);对HIV毒株特定区域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山东和湖北献血人群HIV核酸序列与HIV-1泰国B亚型离散率最小,分别为6.2%和5.01%,其内部基因离散率分别为4.53%和2.92%。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间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而其感染HIV毒株的基因型分布一致,为HIV-1泰国B亚型,估计传入献血人群3-6年。  相似文献   

19.
12个既往有偿献血村艾滋病病毒传播潜在危险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12个既往有偿献血村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潜在危险性。方法选择12个村的HIV感染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献血(浆)员比例、艾滋病知识、性乱行为发生情况和既往病例报告数等7个指标,运用秩和比法(RSR)对各村HIV传播潜在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根据专家评价,HIV感染率权重系数最高(0.28),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权重系数最低(0.09);RSR综合评价结果为:01和02号村发生HIV传播的潜在危险性较大,03、05、09、10和12号村属于中等,04、06、07、08和11号村发生HIV传播的潜在危险性较低。结论12个既往有偿献血村HIV传播潜在危险性不同,应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不同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村既往有偿供血地区居民艾滋病相关歧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既往有偿供血地区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相关歧视的现状,为寻求降低歧视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皖北某县12个存在既往有偿供血的村庄,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395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农村既往有偿供血地区居民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程度较低,歧视仍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不购买PLWHA家庭生产的食品或副食品(54.50%),不让PLWHA家小孩和自己家小孩一起玩耍(44.70%)。引起歧视的主要原因中,89.32%的居民认为是基于对疾病缺乏了解、恐惧;92.50%的居民认为是因为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有43.40%的人认为是有关艾滋病传播的传说、偏见。结论农村既往有偿供血地区艾滋病知识知晓仍存在着误区及相关歧视,降低对AIDS患者歧视应作为今后AIDS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重点,其中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是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