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孕期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水平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不同孕期脐血共 10 6例 ,分为四组 :正常足月儿组 (足月儿组 )、母患高血压组 (高血压组 )、母患糖尿病组 (糖尿病组 )、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组 (窒息组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EPO水平 ,并分析EPO与胎龄、分娩方式、不同妊娠合并症的关系。以EPO为因变量 ,以新生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母患高血压、母患糖尿病、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结果 母患高血压、母患糖尿病、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是影响脐血EPO水平的重要因素 (P均 <0 .0 1) ,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均为非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四组EPO水平 ,结果显示 :足月儿组脐血EPO值为 (1.0 73± 0 .495 ) μg/L ,高血压组、糖尿病组、窒息组脐血EPO值分别为 (1.994± 1.467)、(2 .0 87± 1.14 6)、(1.93 8± 1.5 0 4) μg/L ,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结论 缺氧是影响EPO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脐血EPO水平可作为胎儿急、慢性缺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关系及脐血ADMA对预测NRDS的意义。方法以胎龄35周、体质量2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18例NRDS为实验组,其中分2级以上RDS组14例,1级RDS组4例;17例同期住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脐带血,生后7、14d桡动脉血各2mL,用ELISA法进行ADMA检测。结果 (1)ADMA变化: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母亲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脐血ADMA无明显相关关系;(2)ADMA与NRDS的关系:2级以上RDS组脐血中ADMA明显高于1级RD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d和14d的ADMA水平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级以上RDS组脐血ADMA与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532,0.663,P0.05)。结论脐血ADMA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及母亲是否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指标;脐血ADMA可能是2级以上NRDS的预测因子,脐血ADMA越高,机械通气和吸氧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科早期新生儿贫血的相关因素,以采取措施,减少贫血的发生。方法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出生的足月儿1 119例,出生6天内如发现皮肤苍白,则取静脉血查血常规。Hb145 g/L或HCT0.45者诊断为贫血。结果贫血儿68例,发生率为6.08(68/1 119)%。除6例ABO溶血外,余62例贫血儿中阴道顺娩16例,剖宫产34例,产钳助产12例,分别占同分娩方式足月儿的3.54%(16/452)、5.37%(34/633)、35.29%(12/34),三组新生儿贫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贫血还与窒息、头颅血肿、母亲血小板减少症、前置胎盘、胎儿脐带绕颈合并宫内窘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贫血与分娩方式(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窒息、头颅血肿、母亲血小板减少症、前置胎盘、胎儿脐带绕颈合并宫内窘迫有关,故应注意对容易发生贫血的新生儿出生时的断脐时间和方式,以提高其Hb水平,减少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和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于分娩后6~8周复查的孕产妇7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12例、阴道顺产组534例、产钳助产组42例,将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合计后统计尿失禁发生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各组孕产妇分娩方式及其与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电图检测各组孕产妇盆底肌强度,了解产后SUI发生与盆底肌肉强度的关系.结果 (1)尿失禁发生率:孕期尿失禁总的发生率为15.4%(121/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5.9%(85/534),产钳助产组为11.9%(5/42),剖宫产组为14.6%(31/2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总的发生率为17.1%(135/788),其中阴道顺产组为19.1%(102/534),产钳助产组为26.2%(11/42),剖宫产组为10.4%(22/212).阴道顺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产后SUI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SUI的影响: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共发生尿失禁113例,未发生尿失禁463例,将尿失禁发生与否两类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其对产后SUI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术可使产后SUI发病率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孕期发生尿失禁可使产后SUI的发生风险加大.对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与产后SUI发病率升高有关(P均<0.01);而与分娩镇痛、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哺乳、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引产与否、孕前体质量等无明显相关(P均>0.05).(3)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盆底肌活力值为(19.7±9.9)μv,做功值为(84.5±37.2)μv,峰值为(25.5±12.5)μv,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两组均值为:活力值(14.8±8.4)μv、做功值(78.8±28.2)μv、峰值(19.7±11.8)μ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中尿失禁孕产妇盆底肌放松值[均值为(1.7±1.8)μv]较非尿失禁孕产妇[均值为(3.0±3.9)μv]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孕产妇放松值与活力值(r/a)比值为0.2±0.2,非尿失禁孕产妇r/a比值为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孕产妇r/a比值为0.2±3.5,虽高于剖宫产组(0.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钳助产及阴道顺产产妇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是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早期早产儿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36例出生胎龄35周、体质量2500g的早产儿根据发育商程度分为3组,正常组21例,轻度异常组10例,迟缓组5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g)19例,出生低体重儿(1500~2500g)17例。分别抽取脐血、出生7、14d桡动脉血2mL,用ELISA法进行检测EPO。结果 (1)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与脐血EPO水平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2)体质量1500g与1500~2500g早产儿EPO脐血、出生7、14d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迟缓组、轻度异常组、正常组脐血EPO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7d迟缓组E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轻度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4d迟缓组EP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早产儿脐血EPO水平可能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的细胞因子。早产儿出生7、14d持续的血浆EPO水平升高,可能与早产儿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相似文献   

6.
分娩方式对早产儿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值、酸碱状态的变化及分娩方式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经阴道自然分娩早产儿22例,剖宫产早产儿23例,自然分娩足月儿35例和选择性剖宫产足月儿20例进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和组间比较。结果自然分娩早产儿组的pH值比自然分娩足月儿组的低,PCO_2则高(P<0.05),22例早产儿中4例符合呼吸性酸中毒,足月组无酸中毒病例。比较剖宫产足月儿与早产儿脐血气值,足月儿组的PCO_2高于早产儿组(P<0.05),余差异无显著性,前者中1例符合呼吸性酸中毒,后者无酸中毒病例。比较自然分娩早产儿与剖宫产早产儿脐血气值,前者的pH值明显低于后者,而PCO_2则高于后者(P<0.05),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产是影响脐动脉血气测定值与酸碱平衡的因素。因早产儿交感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难以承受经阴道分娩的压力,故经阴道分娩对早产儿酸碱状态的影响较剖宫产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 < 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 < 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 < 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 < 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胃促生长素在胎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00例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分析其与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和胎盘重量的关系.结果 脐血胃促生长素浓度为606.2(488.4~914.4)pg/ml[中位数(P25~P75)],不同性别、分娩方式间胃促生长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小于胎龄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1211.7(668.8~1690.5)pg/ml]明显高于足月适于胎龄)L[750.4(534.2~1030.0)pg/ml]及大于胎龄)LEs20.6(439.9~773.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和出生体莺是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脐血胃促生长素浓度可能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其水平受出生体重的负反馈调节,可能是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营养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联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阴道助产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486例,分为分娩镇痛组362例和非无痛分娩组(对照组)124例,观察镇痛效果、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产钳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显著(P〈0.01);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宫素的使用、产钳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 vs 2.4%,P〈0.05);但呕吐及运动阻滞的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略延长产程,但并不增加助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单活胎头位阴道分娩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脐带绕颈发生情况及其对分娩过程和围产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除病理妊娠和妊娠合并症后,选择2011年1月-12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头位阴道分娩1737例,有脐带绕颈者为研究组,无脐带绕颈者为对照组,分析脐带绕颈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围产儿状况等。结果 1737例头位阴道分娩中,发生脐带绕颈501例(28.84%),有脐带绕颈者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与无脐带绕颈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脐带绕颈者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无脐带绕颈者(P<0.05),有脐带绕颈者中产钳助产比例明显高于无脐带绕颈产妇(P<0.01),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重度窒息发生率和转NICU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绕颈病例在阴道试产过程中,严密监测胎心和产程进展,及时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并做出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37周后分娩孕周对未行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度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分组,分析妊娠期并发症、胎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Ⅰ组(37~38+6周)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39~39+6周)及Ⅲ组(40~40+6周)内初次剖宫产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内胎儿窘迫率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间Ⅱ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初次剖宫产率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随孕周增加呈上升趋势,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行血糖控制的GDM孕妇在孕39~41周间分娩,母儿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探讨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新人院新生儿184例.根据出生胎龄分为<32周早产儿组、32~37周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根据是否吸氧分为未吸氧和吸氧两个亚 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均定期眼科筛查,确诊为ROP的患儿作为ROP组.各组分别在生 后第1、3、5、7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组间结果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 分析.结果 新生儿血清雌二醇水平随着日龄增加迅速下降.在未吸氧新生儿中,32~37周早产 儿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第1周和第3周分别为(3506±1376)pmol/L和(1431±92)pmol/L,显著高 于足月儿组[分别为(1717±179)pmol/L和(996±102)pmol/L](P均<0.05);<32周早产儿组仅第l周[(3173±1369) pmol/L]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32周早产儿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生 后第5周为(560±355)pmol/L,明显低于32~37周早产儿[(1124±128)pmol/L](P<0.05).在同一胎龄组中,吸氧与未吸氧患儿雌二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P组与<32周早产儿组血清雌 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P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纠正胎龄29周和32~36周时低于非ROP 早产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低血清雌二醇水平可能与ROP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助产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56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成功阴道分娩者纳入顺产组475例,将阴道分娩过程中接受助产手术者纳入助产组92例(产钳助产59例、胎头吸引助产33例),比较两组母婴结局和并发症情况,以及不同助产方式母婴结局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1)助产组高龄产妇29例(31.52%),顺产组89例(18.7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P<0.001);助产组住院时间(2.80±0.73)d,顺产组(2.04±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3,P<0.001)。(2)助产组产后出血量(316.16±483.67)ml,产后出血率5.43%,顺产组产后出血量(201.38±144.43)ml,产后出血率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 χ2=7.05,P=0.008);两组其他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种助产方式之间相比,产钳组出胎时间(10.36±1.75)min,胎吸引产组出胎时间(12.12±2.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01)。产钳组住院时间为(2.95±0.71)d,胎吸引产组为(2.55±0.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0);两种助产方式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阴道助产可能会增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但未增加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产程中应根据母胎情况选择恰当的助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640例脑性瘫痪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诊断以利防治。 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早期干预门诊确诊的640例脑患儿[早产儿258例(早产儿组),足月儿382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进行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 结果(1)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外余P均>0.05。(2)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8、90例的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3)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3.24±9.82、73.58±11.64(cm),9.12±2.31、9.23±2.80(kg),44.15±3.47、42.99±4.23(cm),44.42±6.09、41.99±7.28(分),43.81±4.95、40.80±4.51(分)。(4)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5.4%及89.8%,P<0.05。(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 结论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第二产程延长或胎儿窘迫发生时,对照组实施产钳助产,观察组实施胎头吸引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无痛分娩、助产成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胎位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吸引阴道助产分娩,安全且可提高分娩成功率,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适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7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46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16例和足月儿组(胎龄≥37周)8例。对全部患儿采用NCIS法10项评定、总分100分的评分方式来进行评分,初次评分在入NICU后24h内进行,隔天评分1次,取其最危重分值,如病情加重者立即评分,取最危重分值,病情继续恶化者,每天评分直至死亡为止,总分值90分者为非危重,70~90分者为危重,70分者为极危重,另对于符合单项指标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亦可判定为新生儿危重病例。结果非危重病例在3组间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病例在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中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与足月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病例在足月儿组中的发生率最高,且与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病例中无死亡病例,3组极危重病例的死亡率均较高,且与非危重、危重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IS法对评估NRDS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有较好的帮助,还能用于预测死亡风险,并且为继续治疗及与家属沟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产钳助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产钳助产84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旋转产钳助产组50例,非旋转产钳助产组34例。采用尿失禁三个问题问卷(3IQ)、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和结直肠肛门困扰量表(CRADI-8)在产后42天和产后6个月进行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混合性尿失禁(MUI)及粪失禁(FI)的调查,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产后42天旋转产钳组SUI、UUI、MUI和FI的发病率分别为34.0%、10.0%、2.0%、2.0%,非旋转产钳组分别为38.4%、11.76%、 5.88%、2.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42天旋转产钳组SUI评分【(7.82±4.60)分】高于非旋转产钳组【(4.0±2.77)分】(P=0.009)。结论产后42天不同产钳助产PFD发病率无差异,但旋转产钳SUI发病严重程度高于非旋转产钳组;产后6个月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PP)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进行医疗鉴定并已诊断为OBPP的46例患者为OBPP组,按照1:3的匹配方式随机选取同医院、同时期、同性别的正常分娩138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两组新生儿情况、产妇情况、分娩过程及助产士工作年限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两组产妇骨盆外测量均在正常值范围,两组新生儿均为单胎头位并经阴道分娩.OBPP组均为单侧臂丛神经损伤,其中左侧22例,右侧24例;全臂型17例,上臂型26例,前臂型3例.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及分娩孕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OBPP组产前体质指数(BMI)、宫高、腹围分别为(29.5±2.4) kg/m2、(34.9±2.4)及(105±6) cm,对照组分别为(26.1±2.5)kg/m2、(33.7±2.2)及(99±5)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PP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4390±489)g]明显高于对照组[(3404±360)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BPP组助产士工作年限[(5.2±2.3)年]明显低于对照组[(8.9±5.4)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OBPP组与对照组应用器械助产率分别为28.3%及3.6%,宫缩乏力发生率分别为28.3%及6.5%,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分别为8.7%及0.7%,胎方位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0.9%及2.9%.OBPP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产妇年龄、产前BMI、宫高、腹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次、第二产程时间、分娩助产、胎位异常、宫缩乏力及助产士工作年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助产士工作年限为保护性因素.(5)将上述各相关指标作为变量,选择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人界值均为0.10,结果显示,孕妇产前BMI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OBPP发生有关联(P<0.10),OR值分别为1.733和1.004.孕妇产前BMI OR值大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OR值,孕妇产前BMI意义大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论 孕妇产前BMI是OBPP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其次,另一个高危因素是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助产士工作年限较长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不同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产科转新生儿科救治的103例资料完整的足月新生儿ICH的临床资料,分析ICH的发生情况。结果:足月新生儿ICH发生率为2.80‰,以脑室周围-脑室内(PVH-IVH)出血为主,占80.58%;硬膜下出血仅占3.88%。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24.27%为临床症状兴奋型,41.75%为临床症状抑制性,16.50%无明显神经系统临床症状;85.43%的患儿好转出院。剖宫产、自然分娩及产钳助产足月新生儿ICH发生率分别为0.25%、0.29%及4.00%,产钳助产明显高于剖宫产及自然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新生儿IC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ICH类型以PVH-IVH为主,且预后良好。阴道助产可增加足月新生儿ICH的发生率,但无干预的自然阴道分娩也可发生新生儿ICH,提示胎儿自身因素也可导致足月新生儿发生I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