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在改善老年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经口进食情况和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5月至12月收治的128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CTAR训练,连续干预4周,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经口进食情况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CTAR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舌骨上肌群力量,改善吞咽障碍症状,提高经口进食能力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0例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t DCS组患者给予健侧吞咽运动皮质1.5 mA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假性电流刺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ASA量表评分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MMASA量表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t DCS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 DCS联合吞咽训练比单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改良阶段式吞咽训练在喉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首次行喉切除的140例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3-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2022年1-10月收治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改良阶段式吞咽训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 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表(eating assessment tool-10,EAT-10)、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nderson dysphagia inventory, MDADI)、经口摄食吞咽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术后7、30和90 d,观察组患者的WST及EAT-10异常例数均少于对照组,MDADI及FO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留置胃管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结合镜像神经元激活训练对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0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治疗30min,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外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1组另外接受观察静态食物图片人工音治疗,观察2组接受镜像观察动态吞咽视频声音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持续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2组FOIS评分较对照组、观察1组提高(P<0.05)。治疗后3组WST分级、EAT-10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2组较对照组、观察1组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2组较对照组及观察1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同时,予以镜像观察吞咽相关的动作视频及声音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不良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延髓梗死后UES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治疗,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扩张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UES开放程度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12例患者成功拔除胃管,而对照组仅有6例患者拔除胃管,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治疗基础上辅以头旋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sEMG最大波幅值均大于治疗前,吞咽时程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最大波幅值大于对照组,吞咽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SSA评分、WS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SA评分、WS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部肌肉运动和吞咽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口咽感觉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食管上括约肌(UES)狭窄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科收治的125例鼻咽癌放疗后UES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给予sEMG-BFB)和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咽感觉训练)。观察两组UES开放情况、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UES开放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ALB、PAB及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EMG-BFB联合口咽感觉训练可通过改善鼻咽癌放疗后UES狭窄患者UES的开放程度,提高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对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房的80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为期8周的吞咽器官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8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得分、洼田饮水试验(WST)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4、8周后的SSA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8周后的WST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器官功能训练对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留置胃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入院后都进行VFSS,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后进行治疗性进食,每周5d,共3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WST),渗漏-误吸分级(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IOS),并比较2组患者拔管率、患者出院后咳嗽咳痰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ST、PAS、FIO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对照组WST、PAS分级情况改善(P<0.01,0.05),FIOS等级无明显变化;观察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项评估指标、拔管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出院1个月后咳嗽咳痰情况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在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环咽肌功能状态及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FSS、FOIS及MDADI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均升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8.02±0.89)分]、FOIS评分[(5.36±0.79)分]及MDADI评分[总体(4.27±0.64)、生理(34.70±3.38)、功能(22.14±1.78)、情感(27.09±2.70)分]与组内治疗前[(2.13±0.35)、(1.50±0.40)、(2.65±0.42)、(19.37±0.45)、( 13.14±0.49)和( 17.43±1.20)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时间点对照组[(4.65±0.72)、(3.14±0.70)、(3.77±0.54)、(26.82±2.38)、(20.64±1.95)和(25.64±2.62)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协同球囊扩张术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减轻或延缓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桥出血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吞咽基础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球囊导管扩张技术进行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术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由1名吞咽治疗师于双盲状态下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FOIS)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AS)评级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进食能力和渗漏-误吸情况,并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和PAS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OIS和PAS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吞咽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桥出血后气切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Purpose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wallowing training on dysphagia and depression in postoperative tongue cancer patients.MethodFifty-eight tongue cancer patients aged 45–81 years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scheduled to undergo partial tongue resection and flap rehabilitation. Changes in dysphagia and depression before and after swallowing training were measured. The water swallow test (WST) and the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dysphagia and depression, respectively.ResultsThe WST level and SDS scores in the less than 50% tongue res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greater than 50% group. The WST level and SDS scores of the early tumor sta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advanced tumor stage group. WST levels and SDS scores before swallowing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measured after swallowing training. In all cases, lower WST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SDS scores.ConclusionsPostoperative dysphag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ere improved after swallowing training.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ysphagia can improve treatment outcomes and reduce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例)和对照组(9例)。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相同时间的风景视频,每周5次,每次10 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及渗透-误吸评估(PAS)。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动作视频刺激任务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PAS评级、PA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评分、PAS评级、PAS评级分别为(18.44±3.71)分、(5.44±0.88)级、(2.44±1.01)级,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行fMRI检查时观看吞咽动作时,治疗组的大脑的楔前叶、顶叶、中央后回、BA7区、BA5区、额叶、中央旁小叶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且可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的脑区激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留置鼻胃管的情况下行球囊扩张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训练、门德尔松手法训练、吞咽众肌群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序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等级,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图肌肉均方根值(RMS),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得分(SWAL-QO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FOIS等级、VFSS评分、舌骨下肌群RMS值、颏下肌群RMS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5),SWAL-QOL得分组间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营养分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留置鼻胃管下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生物肌电反馈对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