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1月诊治的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因"体检镜下血尿1月余"入院,泌尿系B超、盆腔CT及MRI示膀胱前顶壁占位灶.于全麻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除部分肿物时,血压急剧升高至225/114 mmHg,考虑为嗜铬细胞瘤,改行膀胱部分切除;肿物切除时,患者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90/60 mmHg.术中、术后按嗜铬细胞瘤处理,痊愈出院.手术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30个月,患者血压正常.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典型症状为血尿、排尿时头晕、心慌、血压升高,甚至晕厥,可借助B超、CT、MRI定位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对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无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8例,均无高血压病史,内分泌功能检查仅3例尿儿茶酚胺(CA)和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水平轻度增高。21例肿瘤〉3C/T/者增强CT均可见肿瘤周边强化明显,内部有不均匀强化,个别可见偏心液化;7例肿瘤≤3cm者周边与内部强化较均匀一致。根据影像学检查拟诊为不典型嗜铬细胞瘤,2001年以前收治的12例术前未给予降压药和扩容准备;其后收治的16例术前3d每晚给予多沙唑嗪缓释片4mg,术晨加服4mg进行药物准备,不扩容。结果28例均行开放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血压波动14例,其中术前未服用多沙唑嗪缓释片组3例出现高血压危象,服用多沙唑嗪缓释片组无高血压危象。术后诊断隐匿型嗜铬细胞瘤14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4例。结论 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特别是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应引起泌尿外科医生足够重视。术前应用缓释型“受体阻滞剂对于保证术中血压的平稳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中高血压5例,其中4例在排尿时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3例。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膀胱镜检查见黏膜下肿瘤;2例尿VMA升高。术前确诊2例,口服α受体阻滞剂2周。7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手术,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血压波动2例。结果 6例经术后常规病理、1例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1-10年,1例术后2年转移,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其他6例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尿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术中切除肿瘤前后血压发生波动,均经药物纠正。1例行肿瘤切除加前列腺摘除术的患者,术后5h膀胱出血加重,二次手术探查止血。肿瘤未能切除的1例,术后2个月死亡。病理诊断:3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为良性嗜铬细胞瘤。结论与排尿有关的高血压症状如头痛、头晕、胸闷、心慌及出汗提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可能。一旦确诊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0岁.因查体发现膀胱占位病变1月入院.自述无明显不适.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血液生化、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CT示膀胱右侧壁见一截面1.9 cm×1.6 cm大小结节状软组织病变,突向膀胱内,表面较光整,中心处见斑点状低密度灶.膀胱镜检查于膀胱右侧壁距右输尿管口约3 cm处见一2 cm×2 cm×1 cm大小实性占位,表面覆盖正常膀胱黏膜,双输尿管开口位置正常.考虑为膀胱良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中电切数刀后,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达200/120 mmHg,考虑患有嗜铬细胞瘤可能,立即停止操作.给予立其丁10 mg静滴后,血压降至正常,逐改开放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患者血压平稳.术后病理检查: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后给予抗炎、输液治疗,10天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 8岁。因血压增高伴排尿时头晕、头疼、心悸4年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体检:血压1 85 /1 30mmHg( 1mmHg =0 .1 33kPa) ,脉搏90次/min ,无满月脸、向心性肥胖。触压膀胱区后血压明显升高。余无阳性体征。B超示:膀胱左侧壁可见一6.9cm×4.9cm回声团块,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2 4h尿3 甲氧4 羟基杏仁酸(VMA) 1 9.36mg/2 4h。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口服酚苄明1 0mg ,3次/d ,2周;心得安1 0mg ,3次/d ,1周。血压稳定在1 2 0 /80mmHg左右后,术前2d常规扩容。于全麻下行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  相似文献   

7.
儿童嗜铬细胞瘤(附1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儿童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18例儿童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6~14岁,平均1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心悸,多汗和视物模糊等;血压持续增高者10例,持续增高伴发作性加剧者7例,发作性增高者1例。平均血压185/130mmHg(1mmHg=0.133kPa),最高达260/190mmHg。24h尿VMA增高者占89%,(16/18)。血、尿儿茶酚胺增高者占92%(12/13),腹膜后充气造影3例均阳性,B超阳性者占94%(15/16),CT 14例均阳性,MRI 2例均阳性。结果 本组18例占同期收治嗜铬细胞瘤的患者11.6%(18/155)。在妥善围手术期处理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切除肿瘤40~150g。术后随访1~20年,血压恢复正常者占94%(17/18);1例2年后肿瘤复发,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再次手术后1年死亡。结论 儿童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儿童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相应内分泌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法,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很重要。术后血压恢复正常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一经确诊应积极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但由于其发病机制的特殊性 ,手术治疗的危险性较大。我们从 198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嗜铬细胞瘤 71例 ,均采用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71例 ,男 4 2例 ,女 2 9例 ,年龄 15~ 72岁 ,平均 37岁。左侧 4 0例 ,右侧 2 2例 ,双侧 3例 ,异位6例 (膀胱 3例 ,左肾门旁 1例 ,纵隔 1例 ,腹膜后 1例 )。有高血压症状 64例 ,其中持续性高血压 4 5例 ,阵发性高血压 10例 ,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9例 ;无高血压症状 7例。发作时伴有心悸、头痛、…  相似文献   

9.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0月16例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左侧10例,右侧6例,瘤体直径2.5~4.6cm,平均3.1cm。结果术前准备时间6~28d,平均11d。除1例因肿瘤周围粘连严重和出血中转开放外,其余15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10min(90~17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35ml(80~650ml)。3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血压正常,术后即刻未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4和6h收缩压由135mmHg降至80mmHg,1例56h后收缩压突然由140mmHg降至85mmHg,立即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维持血压正常。术后病理诊断15例为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开放者为低度恶性嗜铬细胞瘤,局部包膜浸润。术后平均住院12d(9~20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需口服降压药外,其余血压均自然恢复正常,24h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含量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0岁。进行性排尿不畅3年,加重1个月,2005年12月8日以前列腺增生症收入院。B超检查提示膀胱右后壁占位性病变约1.5cm×1.5cm,膀胱镜检查,前列腺部尿道呈裂隙状,两侧叶增大,并向内挤压尿道,中叶增大明显,膀胱右后壁可见一肿物,约1.5cm×1.5cm,青紫色,突出黏膜表面,基底较宽,表面黏膜光滑未见破损溃疡。初步诊断为膀胱血管瘤。先行绿激光前列腺切除术,2周后行耻骨上经膀胱肿瘤切除术,术中肿瘤切除后血压曾一度降至70/40mmHg,经紧急补液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回升至正常,术后给予706代血浆等。追问病史,既往患高血压病8年,最高时血压185/110mmHg,口服硝苯地平等药物,血压维持在140-160/80~95mmHg。曾有晨起憋尿时出现头晕数次,测血压有时高达180mmHg,排尿后好转。术后病理回报为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3个月,血压基本平稳,无头晕、头痛等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心脏嗜铬细胞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男,17岁。多汗3年,发现高血压伴头痛半年。查体:血压150~160/100~110mmHg(1mmHg=0.133kPa),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去甲肾上腺素737.77μg,肾上腺素1.84μg,多巴胺823.0μg)。考虑嗜铬细胞瘤。间碘苄胍肾上腺髓质显像(MIBG)未发现嗜铬细胞瘤征象。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显像提示前纵隔异位嗜铬细胞瘤。心脏超声、MRI证实肿瘤位于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2.
更正     
例1 男,17岁。多汗3年,发现高血压伴头痛半年。查体:血压150~160/100~110mmHg(1mmHg=0.133kPa),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去甲肾上腺素737.77μg,肾上腺素1.84μg,多巴胺823.0μg)。考虑嗜铬细胞瘤。间碘苄胍肾上腺髓质显像(MIBG)未发现嗜铬细胞瘤征象。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显像提示前纵隔异位嗜铬细胞瘤。心脏超声、MRI证实肿瘤位于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嗜铬细胞瘤22例进行分析:临床表现以一般药物无法控制的高血压并伴有心悸、头痛、多汗等为主。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尿VMA测定和酚妥拉明试验;定位主要依据B超和CT。手术治疗为唯一有效的方法,术前2周用酚苄明和心得安,术中用酚妥拉明和去甲肾上腺素稳定血压,并适当扩充血容量。囊内剜除术可明显减少出血。腹主动脉弯嗜铬细胞瘤手术难度较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是高血压和排尿密切相关;儿童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恶性嗜铬细胞瘤多有远处转移,决定性质主要依赖生物学行为;髓质增生症同嗜铬细胞瘤,但不能明确定位,应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4.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56例体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56例。肿瘤位于左侧24例、右侧30例、双侧2例。肿瘤直径1.5~10.0cm,平均(4.5±2.0)cm。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45例;无高血压者5例,主诉心悸、恶心、呕吐、腹痛、消瘦等;无症状经体检发现者6例。56例均行内分泌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术前常规行扩容、降压及对症处理,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55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2±22)min,术中估计出血量(74±34)ml.术后住院时间(5±1)d。术中术后未发生重大并发症。术中血压波动≥20rnmHg(1mmHg=0.133kPa)21例。病理报告均为嗜铬细胞瘤。随访5~36个月,36例患者术后2个月内血压恢复正常,9例仍需口服降压药物。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中操作是手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13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例,其中5例在排尿时典型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4例。术前确诊5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1例行TURBT术,1例行TURBT后中转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3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9例患者获得3~11年随访,1例患者术后6年死于肝转移。结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头痛头晕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可应用B超、CT、MRI、123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6.
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结果 3例中2例排尿时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及血压升高,1例仅有肉眼血尿,1例测尿VMA显著升高,3例均手术切除,恢复良好,结论 膀胱镜和CT是膀胱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分析(附1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的方法,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外科手术治疗19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准备不充分,术后均死亡;17例嗜铬细胞瘤经允分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后临床治愈.随访1-7年.血压均正常。结论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外科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包括:术的控制血压、扩容、抗心律失常、改善一般状况、术前用药、麻醉选择以及术中、术后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7例,血压170~230/110~155 mm Hg(1 mm Hg=0.133 kPa),病程3个月~15年;腹部疼痛10例,病程5个月~6年;间歇性肉眼血尿2例,病程1周和3个月.34例实验室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升高20例,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升高24例.B超检查34例,肿瘤准确定位31例,阳性率91.2%.CT扫描25例,24例准确定位,阳性率96.0%.MRI检查6例,均准确定位.15例经腹、3例经耻骨上、16例经腰手术,其中32例完整切除肿瘤,1例行包膜下摘除术,1例行术中活检.结果 肿瘤位于肾门旁12例、左肾下极2例、下腔静脉后方1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3例、腹主动脉前方肠系膜根部2例、右髂总动脉前方1例、肝门部1例、胰腺后方1例、膀胱内2例、降结肠旁1例、多发肿瘤8例(2~3枚).良性嗜铬细胞瘤22例,恶性1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肿瘤单发7例,多发5例.手术切除瘤体直径2~15 cm.术后30例随访6个月~13年.术前27例有高血压症状者,22例血压于术后3 d~6个月恢复正常,5例仍有高血压者中3例舒张压恢复正常,收缩压波动于150~170 mm Hg;2例血压较术前稍有下降.1例膀胱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行膀胱全切.1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9例获随访,术后1年内均复发、转移,其中2例为术中未能完整切除肿瘤者,6例术后6个月~3年内死亡,其中3例死于脑溢血,3例死于肿瘤广泛转移;3例经131Ⅰ-间位碘代苄胍(MIBG)治疗后病情稳定,荷瘤生存.结论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定位较为困难,易漏诊,CT扫描定位准确可靠.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恶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Ⅰ-MIBG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     
20061599 嗜铬细胞瘤诊疗对策/宫大鑫…∥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9).-1112-1115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2年12月22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资料。结果:该组病例男99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3.7岁。3例体检发现肿瘤,15例因消化道症状发现肿瘤,3例于其他疾病随访中发现肿瘤,195例因血压增高发现肿瘤。176例为症状功能性嗜铬细胞瘤,21例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15例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其中8例为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7例诊断为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3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结论:实验室检查对症状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义较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肾上腺偶发瘤中发现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常多发。肾上腺外多发、复发嗜铬细胞瘤有较高的恶变倾向,手术是治疗各种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表1参12  相似文献   

20.
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和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提高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和同期105例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血压、尿儿茶酚胺(CA)、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MA)均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常见于肾上腺偶发瘤及上腹部肿物诊断中,以女性及右侧偏多,肿瘤多呈球形,直径大多<2cm或>5cm,瘤体中常见液化坏死,并且面积较大;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术中血压无上升,3例有轻度上升,3例发生高血压危象,无一例死亡。结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应充分认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