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63例患者中118例(2.1%)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单纯血肿84例(1.5%),假性动脉瘤28例(0.5%),动静脉瘘6例(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9%与0.8%,P〈0.05)。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的成功率为100%。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主要与穿刺方法不当、术者经验不足、女性、高龄及抗凝治疗有关。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外周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35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成功,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治,只要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一般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形成腹膜后血肿的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14例患者均为盆腔腹膜后血肿:4例为扩展型,其中3例子行血管修补术,1例死亡;10例为稳定型,行保守治疗。治疗后13例痊愈出院。结论:腹膜后血肿是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严重周围血管并发症,应及早预防、严密观察,必要时急诊手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分析好发因素及处理效果,为今后实施PCI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将行PCI治疗的患者234例根据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治疗情况进行分组,记录患者基础疾病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从整体水平分析各类并发症的比例比较各类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12.39%(29/234)患者PCI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最多的是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65.52%(19/29),其后依次为动脉栓塞17.24%(5/29),假性动脉瘤6.90%(2/29),动静脉瘘6.90%(2/29)和腹膜后血肿3.45%(1/29).其并发症发生率除性别与压迫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高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实施强化抗凝的患者术后较无此基础疾病及未强化抗凝者更易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PCI手术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可有效预防外周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PC I)诊治时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09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经桡动脉行诊断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行PC I诊疗时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结果638例患者中,485例(76%)同时PC I,其中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5例,前臂血肿6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桡动脉痉挛9例,均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经桡动脉行PC I治疗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少,及时、准确的处理,可减少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2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其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原因及对该症的处理方法等。结果:在这2276例患者中,有73例患者发生了外周血管并发症,占患者总数的3.2%。在这73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发生了单纯血肿,有15例患者发生了假性动脉瘤,有2例患者发生了动静脉瘘。高龄、女性,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及术者的经验不足是导致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发生了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加压包扎联合超声指导下压迫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可达100%。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几率较高。高龄、女性,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以及术者的经验不足都是导致外周血管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因素。进行加压包扎联合进行超声指导下的压迫是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血管患者介入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麦丰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101-101,103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63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介入手术治疗成功61例(96.83%),术后腹膜后血肿和气胸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护理处理,对心血管介入术的顺利完成,预防或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出血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27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其中单纯CAG术174例,急诊PCI术42例,择期PCI术62例。结果出血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6.47%。血管径路出血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32%,其中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血肿9例,8例痊愈,1例死亡;假性动脉瘤3例,均痊愈。血管径路外出血6例,发生率为2.16%,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的出血并发症,处理适当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664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和分析其术后并发症,以及防治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经桡动脉前臂血肿15例(2.25%),经股动脉穿刺部位单纯血肿10例,同时并发动-静脉瘘2例,血管迷走反射7例,肺栓塞2例,造影剂过敏2例,硝酸甘油过敏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肾功能损害2例。术后各并发症经观察和及时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冠心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55例冠脉造影或进一步行PCI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55例中发生血管径路并发症共18例(11.6%)。其中术中或术后发生股动脉单纯血肿12例(7.7%),腹膜后血肿2例(1.3%),腹壁血肿1例(0.6%),假性动脉瘤2例(1.3%),股静脉血栓致肺栓塞1例(0.6%)。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由于各种临床危险因素、抗凝强度和操作过程等相关原因易产生多种外周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MI患者PCI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358例PCI治疗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经过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28例(占7.8%),其中单纯局部血肿16例(占4.5%),血管迷走神经反射8例(占2.2%),假性动脉瘤1例(占0.3%),腹膜后血肿1例(占0.3%),深静脉血栓1例(占0.3%),神经功能障碍1例(占0.3%).结论 PCI术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和及时正确处理出现的并发症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losure wire血管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穿刺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及冠脉介入治疗术患者336例,其中手工压迫组221例,closure wire封堵器组115例。观察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封堵器组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较手工压迫组显著缩短(P〈0.05),封堵器组相关血管并发症较手工压迫组显著减少(P〈0.05),手工压迫组1例因腹膜后血肿而急需输血,封堵器组无严重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closure wire封堵器在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成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其较手工压迫法能够显著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相关血管并发症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625例行PCI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8例,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尿潴留7例,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宣教及临床护理指导,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PCI患者加强围术期健康宣教,术后严密观察、加强护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84例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老年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清hs-CRP及BNP的水平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P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周内实验组患者血清hs-CPR水平先升高后下降,术后12h时水平最高,1周后接近术前浓度.术后1h、12h、48 h与术前血清hs-CPR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CPR水平则比较稳定,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I后1周内实验组患者血清BNP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术后1h、12h、48 h及术后1周与术前血清BNP水平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内血清BNP水平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是与术前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患者血清hs-CRP升高而BNP水平降低,可能与血管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及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高龄老年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的特点和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6完成的1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和比较高龄老年组(≥75岁)与年轻老年组(60~〈75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以及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 高龄老年组(4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7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P〈0.01);高龄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8%)与年轻老年组(9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高龄老年组(12.5%)均高于年轻老年组(5.4%),除1例死亡病例外,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高龄老年CAD患者常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其冠脉病变的特点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较高,但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预后良好,PCI是治疗高龄老年CAD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郑华峰 《医学综述》2013,(24):4559-456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PTCA的153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考虑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危险度分级等因素,选择同期在该医院行PTCA的204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限为15~37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病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外周血管,两组患者均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支架脱落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作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