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肠原发性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们所收治的3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小肠肿瘤大多位于十二指肠,占21/31(67.74%).全组术前确诊率为17/31(54.84%).其中,十二指肠肿瘤较高66.67%(14/21);空回肠肿瘤术前诊断率较低,仅3例30%(3/10).本组患者以恶性病变28例,以腺癌占绝大多数24/31(77.42%),其次为恶性淋巴瘤4/31(12.90%).良性肿瘤仅3例.小肠肿瘤可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黄疸、发热等.X线钡餐,特别是低张小肠气钡造影和内镜对诊断小肠肿瘤有较大帮助.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特别是诊断困难的小肠出血有诊断价值.CT对判断肿瘤有一定帮助.结论 小肠肿瘤以恶性者和腺癌多见,又以十二指肠为主.十二指肠水平都以上肿瘤以消化道内镜检查加活检为首选.低张小肠造影是有效的诊断和定位方法.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血管瘤和平滑肌瘤是较好的方法.CT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6月~2007年1月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胀、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阳性率为100.0%,全消化道造影对空回肠诊断阳性率66.7%,B超 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阳性率63.2%,术前未能确诊20.8%;恶性肿瘤的根治率33.3%。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螺旋CT、双气囊小肠镜、球囊内镜对提高诊断率甚至早期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对1990年以来诊治的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22例;肿瘤位于回肠15例,空肠9例,十二指肠4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和黄疸.28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临床正确诊断率为53.6%(15/28),恶性肿瘤根治切除率为31.8%(7/22),随访18例,死亡13例,平均存活期(30±16.2)个月,存活5例.提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汤铜 《安徽医学》2007,28(2):100-10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4年我院诊治的103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103例中,肿瘤位于十二脂肠者81例,空肠14例,回肠8例。术前确诊42例,误诊61例,误诊率为59.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腹块、肠梗阻等。首选的检查方法为低张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内镜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率,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可行选择性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对判断肿瘤的性质、术前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有意义。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极为困难,误诊率高,低张小肠造影是诊断和定位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小肠肿瘤2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21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贫血、消化道出血、黄疸、消瘦、腹部包块.其中恶性肿瘤占85.3%(180/211),以腺癌、恶性间质瘤及淋巴瘤最常见;良性肿瘤12.8%(27/211),以腺瘤最常见;交界性及动态未定肿瘤4例(1.89%);生长部位:十二指肠129例(61.1%)、空肠50例(38.8%)、回肠32例(15.2%);手术治疗167例,术前确诊率67.7%(113/167),术前转移率37.8%(68/180).诊断方法阳性检出率:胃镜62.5%(65/104)、肠镜10.6%(5/47)、钡造影85.37%(35/41)、CT 95.68%(111/116)、小肠镜88.89%(16/18)、B超36.97%(78/211).结论 小肠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警惕性是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68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133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3例小肠肿瘤中,良性40例,恶性93例。良性以平滑肌瘤为多。占55.0%(22/40);恶性心腺癌和淋巴瘤为多,分别占46.2%(43/93)和34.4%(32/93)。本组术前确诊33例,仅占24.8%,其中十二指肠肿瘤26例,空回肠肿瘤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肿块、梗阻以及出血为主。结论:小肠肿瘤尤其是空回肠肿瘤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要提高警惕,十二指肠镜、CT及B超检查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较高的诊断率,小肠造影、DSA检查对空、回肠肿瘤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5年以来诊治的3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2例,空肠13例,回肠16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等。31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51.6%(16/31)。23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30.4%(7/23),其中15例获随访,死亡10例,平均存活期(32±17.1)个月,存活5例。B超、CT诊断符合率较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当明确诊断时多数恶性肿瘤已经有转移,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分类、诊治经验,以提高外科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64例,空肠38例,回肠12例,总的术前诊断率为63.2%,包括十二指肠肿瘤术前诊断率为90.6%,空肠肿瘤为28.9%,回肠肿瘤为25.0%,按病理类型,腺癌60...  相似文献   

9.
[背景 ]探讨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报告 ]87例小肠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腹痛、黄疸、腹部肿块、肠梗阻及肠穿孔等 ,其中良性肿瘤为 30例 ,恶性肿瘤为 5 7例 ,术前确诊率为6 1% ,其中十二指肠肿瘤均术前确诊 ,而空回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仅为 32 % .胃镜、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B型超声波及CT检查对十二指肠肿瘤的确诊率较高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对空回肠肿瘤的诊断率较高 .[讨论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首要手段 ,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则有助于空回肠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王旗  国维克  唐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3):200-201,22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6月~2007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阳性率100%,全消化道造影对空回肠诊断阳性率66.7%,B超+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阳性率63.2%,术前未能确诊20.8%,恶性肿瘤的根治率33.3%。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对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的病人,应进行B超、CT、消化道造影、内镜组合检查,无法确诊者,应行剖腹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螺旋CT、双气囊小肠镜、球囊内镜对提高诊断率甚至早期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治问题。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83例。结果 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38例(35.0%)。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纤维内镜检查加活检,选择性动脉造影,CT、B超检查,余均为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小肠良性肿瘤24例行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肿瘤33例行Whipple/Child术,7例行手术探查;空回肠恶性肿瘤44例中,18例行根治术,4例行姑息切除术,2例行手术探查,恶性淋巴瘤20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正规化疗。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术前误诊率高;纤维内镜检查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出率高;小肠分段造影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空肠、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手术为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加化疗。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 方法 :对 71例经小肠钡剂造影、小肠镜、血管造影、核素显像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 :小肠出血以小肠肿瘤居首位 ,占 5 2 .1% (37/71) ,良性肿瘤占32 .4 % (2 3/71) ,恶性肿瘤占 19.7% (14 /71) ,病变部位以空肠多发。其次为血管发育不良占 2 9.6 % (2 1/71) ,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克罗恩病占 8.5 % (6 /71)。手术探查阳性率为 97.2 % (6 9/71) ,血管造影阳性率为 81.7% (49/6 0 ) ,核素显像阳性率为 72 .7% (8/11) ,小肠镜检查阳性率为 31.4 % (11/35 ) ,全消化道钡剂造影阳性率为 12 % (6 /49)。 结论 :肿瘤是小肠出血的首要原因 ,其次为血管发育不良 ,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及血管发育不良诊断率较高 ,及时手术探查对小肠出血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对1990年以来诊治的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22例;肿瘤位于回肠15例,空肠9例,十二指肠4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和黄疸。28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临床正确诊断率为53.6%(15/28),恶性肿瘤根治切除率为31.8%(7/22),随访18例,死亡13例,平均存活期(30±16.2)个月,存活5例。提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和早期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o07年1月本院收治的3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22例(59.5%)最常见,其次是空肠12例(32.4%),十二指肠3例(8.1%)。其中小肠良性肿瘤为回肠3例(33.3%),空肠6例(66.7%);而小肠恶性肿瘤为回肠19例(67.9%),空肠6例(21.4%),十二指肠3例(10.7%)。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各种不同的辅助检查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并确诊的21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贫血、消化道出血、黄疸、消瘦、腹部包块。其中恶性肿瘤占85.3%(180/211),以腺癌、恶性间质瘤及淋巴瘤最常见;良性肿瘤12.8%(27/211),以腺瘤最常见;交界性及动态未定肿瘤4例(1.89%);生长部位:十二指肠129例(61.1%)、空肠50例(38.8%)、回肠32例(15.2%);手术治疗167例,术前确诊率67.7%(113/167),术前转移率37.8%(68/180)。诊断方法阳性检出率:胃镜62.5%(65/104)、肠镜10.6%(5/47)、钡造影85.37%(35/41)、CT95.68%(111/116)、小肠镜88.89%(16/18)、B超36.97%(78/211)。结论 小肠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警惕性是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小肠长度占全消化道总长的70%~75%,小肠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6%,小肠肿瘤多发生于50~70岁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原发性小肠肿瘤分为小肠良性肿瘤和小肠恶性肿瘤,小肠良性肿瘤较少见,好发于回肠,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见,良性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分为间叶性肿瘤和上皮性肿瘤,前者包括间质瘤、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等,上皮性肿瘤主要是腺瘤;小肠恶性肿瘤占胃肠道全部恶性肿瘤的2%~3%,包括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间质肉瘤,其中以癌肿居多,癌瘤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壶腹部周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价分析该文作者收治的59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经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及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经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中,表现为腹痛者23例(39.0%)、黄疸18例(30.5%)、腹部肿块7例(11.9%)、消化道出血6例(10.2%)、贫血5例(8.6%)。术前经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取病检39例,确诊34例;经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X线消化道气钡检查20例,确诊14例。肿瘤的大小3~13.5cm,平均大小5.7 cm。十二指肠为高发部位,占57.6%(34/5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4.7%(50/59)其他15.3%(9/59)。中位生存期23.1个月,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7.9%、38.4%和29.8%。结论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是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小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有可能获得治愈,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接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病理类型、临床特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特征的诊断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共收治的4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和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以腺癌为主(86.0%),绝大多数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8.0%)。性别比男:女为2.06: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有上腹痛、黄疸、消瘦、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呕吐等。血清肿瘤标记物r-GT>500U为34.8%,AFU明显增高为26.0%,CEA阳性为8.7%,AFP阳性为6.5%,影像学联合检查术前肿瘤诊断率为95.0%,病理组织检查阳性率70.0%(21/30)。结论胃镜常规观察十二指肠降部并活检可早期发现肿瘤;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可提示恶性肿瘤存在;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与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1998~2010年我院诊治的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2例中,良性4例,恶性18例; 良性以平滑肌瘤为多,约占50%(2/4) ; 恶性以腺癌为主,占 55.6%( 10/18)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7例,回肠12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腹块、肠梗阻等.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有以下特点:①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②腹痛、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③以恶性肿瘤为主(占64.3%);④术前诊断率不高;⑤以肠腔内生长多见。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虽发病率低,但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正确采用各种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必要时剖腹探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