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 要: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 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 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 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 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 (34/68) 的 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 (27/68) 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 (10/68) 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 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 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 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评价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了解区级疾控单位调查能力及报告撰写质量。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7—2021年北京市发病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对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共纳入分析报告70起,时效性方面,45.71%(32/70)事件没有在当天报告,最长时间间隔为4 d。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仅有34.29%(24/70)的调查报告计算了罹患率,8.57%(6/70)报告进行了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或比值比(odds ratio,OR)。食品卫生学方面,61.43%(43/70)调查报告对食品加工场所环境进行描述,30.00%(21/70)调查报告提及了食品加工储存工具的卫生及食用情况。实验室检测方面,77.14%(54/70)描述采样种类及数量,但只有18.57%(13/70)调查报告对实验室结果进行了解释分析。全部调查报告均给出了结论依据,但40.00%(28/70)报告对结论依据叙述不够具体。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不够深入,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杭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用以指导培训。方法 收集杭州市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邀请专家制定评价内容,并对所有发病 20 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依据专家制定共18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8 年杭州市共报告140 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0起事件全部上报流行病学调查结案报告,有22 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结案报告题目合理,背景描述、资料收集方法等规范;有病例定义合理,得分率在80%以上15份,占68.18%,部分没有有罹患率计算及指示病例描述;食品卫生学调查有明显不足较多,得分率在80%以上仅有2份,占9.09%,但有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不多,得分率在80%以上10份,仅占45.45%;大部分调查报告总结评估不充分,对调查实施情况,协调配合情况少有评估。总体评价良好18份,占81.82%,合格2份,占9.09%,不合格2份,占9.09%。结论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质量评价,了解了杭州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案报告的质量,可为进一步培训和指导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并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145起,发病2 034人;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下降;7—9月份为高发时段;发生率较高的主要为合肥等经济发达地区。原因食品主要源于宾馆饭店、小餐馆和农村宴席,分别占38.6%、13.8%和11.7%;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食品公司(37人)、学校食堂(35人)和农村宴席(19人)。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动物类为主,占查明原因事件的35.6%。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是主要病原,其事件数构成比分别为36.6%、24.1%和15.9%,发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34.0%、28.8%和12.5%;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诺如病毒(57人)和霍乱弧菌(51人)。引发因素查明率为58.6%,主要为交叉污染和加工不当,分别占已查明引发因素事件的36.5%和25.9%。结论 安徽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具有高发季节、重点场所、主要病原、食品类别和引发因素的特征,防控可针对性开展。原因食品和引发因素的未查明率较高,基层疾控的能力建设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规范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5年引起江阴市某企业一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原因。方法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参照GB4789-2012和WS/T13-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对检出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检出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证实,该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是由埃施魏勒沙门菌引起。结论这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是因食用被埃施魏勒沙门菌污染的鸡蛋饼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此次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事件中毒原因,总结应对中毒事件经验,为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者食源性疾病事件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餐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病者一家共3人,其中有2人进餐食品相同,发病2例,潜伏期30~60 min,临床表现以紫绀、恶心、腹泻、头昏不适、乏力为主,经特效药亚甲蓝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剩余卤鸡腿、卤鸡腿汤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认定为1起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结论该事件由于误食亚硝酸盐引起,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哨点医院要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添加剂尤其是亚硝酸盐的市场监管,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2018 年四川省沙门菌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8年四川省各级疾控中心上报的沙门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2018年四川省共上报124起由沙门菌引起的暴发,患病人数1 514人。其中由皮蛋引起的起数最多为72起,占58.06%;有93起发生5~8 月,占75%;发生场所在家庭最多为79起,占63.71%。结论 四川省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场所是家庭,主要的原因食品皮蛋,应广泛开展个人卫生和高危食品皮蛋食用的宣传教育,以有效防控沙门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昭通市近10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昭通市2000-2009年食物中毒统计报表、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48起,中毒人数1 056人,死亡50例,病死率为4.74%,中毒发生以夏秋季为主,占87.50%。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47.92%,发生场所以农村散发、集体食堂为主。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加大卫生监管力度,广泛宣传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有效地减少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系统(SAS)的出入境交通工具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快速溯源调查方法。方法应用4种χ2检验法,结合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调查样表,分析某口岸国际大型豪华邮轮上暴发的食源性疾病。并采用国际权威的统计分析标准软件SAS分析平台进行编程实现。结果经流行病学快速溯源调查,潜伏期为28.94h,暴露日期估计为2009年9月5日9时33分,鲜奶作为污染食品列为高风险因素,其OR值为9.03(95%CI=2.2~33.63)。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快速溯源调查方法及SAS程序为口岸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且客观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郑州市2017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病原学特性,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证据,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方法 对2017年郑州市哨点医院上送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分析。结果 2017年郑州市2家哨点医院共采集504份病例标本,检出165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32.74%(165/504)。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19.84%(100/16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11%(56/165),志贺菌检出率为1.39%(7/16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40%(2/165)。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1.35%(98/237)。结论 郑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感染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和病原菌种类,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天津市1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书写质量,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完善的新发传染病调查报告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适时制定修正天津市新冠肺炎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流程.描述涉及书写质量的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宋阳  张誉  陈文  程刚  李雪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8,(19):3513-3517
目的 评价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质量,为提高调查能力和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6年四川省发病人数大于2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计算调查报告完整率;依据相关指南,挑选关键指标对结案报告内容开展评价。结果 调查报告完整率为51.6%,有112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仅17.9%报告明确了病例定义,34.8%报告计算了罹患率。50%以上的报告描述了潜伏期、时间分布特征、人群分布特征,仅17.9%报告绘制了发病曲线。仅有5份报告开展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40.2%报告调查了可疑食物加工过程,27.7%报告分析了食品污染环节。90%以上的事件进行了实验室采样和检验工作,仅6.3%报告对检验结果进行了解释与分析。60.7%事件查明了致病因子,27.7%事件查明了致病食品。结论 四川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及调查报告撰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