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秦燕  徐浩然  陈杰 《安徽医药》2022,26(8):1691-1696
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仑伐替尼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医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数据,运用不相称测定分析方法,对仑伐替尼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挖掘。结果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FAERS数据库中检索到仑伐替尼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 205份,检测出阳性信号331个,包括肝性脑病(IC025=5.760)和蛋白尿(IC025=5.371)等。腹泻、食欲减退、疲乏等是发生频数最高的ADR。结论仑伐替尼在FAERS数据库中存在多个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指导病人用药的过程中应结合病人病情,注意用药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数据库进行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并研究已知ADR报告对ADR信号检测效率的影响。方法建立ADR信息库以自动判别ADR数据库中已知ADR报告,采用PRR信号检测算法对上海市2004--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数据库进行信号检测,并计算可解释度以评价检出的信号。结果建立了包含1261种药物,4238种药物-事件组合的神经系统ADR信息库;筛除已知ADR报告后神经系统ADR信号检出率提高了24.64%;经信号检测获得神经系统ADR信号98条,包括卡培他滨-咽下困难、吗替麦考酚酯-视觉异常、头孢他啶-精神病等值得关注的信号。结论筛除已知报告能显著提高神经系统ADR信号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胡敏  张喆  陈力 《肿瘤药学》2023,13(1):111-117
目的 基于FAERS数据库研究阿来替尼的药物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2017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共15个季度的阿来替尼不良反应报告数据,采用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进行数据挖掘,筛选有效信号并进行排序和系统归类。结果 获得以阿来替尼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共5 908例,男女比例为0.62;平均年龄为59.64岁,中位年龄为62岁;报告者大部分为医生和患者,占83.63%;来自美国的报告占58.72%。挖掘后共得到阿来替尼的有效信号153个,报告数2 739个。其中药物不良反应(ADR)集中在各类检查、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以及肝胆系统疾病。报告数最多的ADR为死亡、疲乏、便秘、肌痛、皮疹。结论 阿来替尼不良反应信号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尤其应注意对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盐酸厄洛替尼是一种口服高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选择性抑制药,通过影响细胞内磷酸化过程来抑制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及增殖来达到抗肿瘤的目[2]。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厄洛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对于老年及身体状态评价差的患者,厄洛替尼单药不失为一线治疗的新选择[3]。本文讨论了1例NSCLC晚期患者单药使用盐酸厄洛替尼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药物疹及其他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测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MHRA)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4种数据挖掘方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共24个季度的数据进行关于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信号检测。结果:4种检测方法检测出重叠的关于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136个,存在药品说明书未涵盖的新不良反应信号102个。应特别关注涉及新ADR信号较多且信号中等的肝胆系统。另外,说明书未提及其有生殖系统相关的不良反应,此次检测中有4个信号。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信号检测方法,发现瑞戈非尼药品说明书未涉及的新的不良反应信号102个,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对厄达替尼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厄达替尼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挖掘FAERS数据库2019年第2季度—2022年第2季度的厄达替尼的药品不良事件数据,并采用报告比值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挖掘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以厄达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时间报告593例。其中男性所占比例(50.08%)高于女性所占比例(35.08%)。年龄多集中在46~80岁。上报国家以美国为主(77.07%)。将无效信号排除后,共得到药品不良事件信号71个,依据MedDRA对该71个信号的首选术语(PT)进行分类,共涉及到16个系统器官分类(SOC),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紊乱疾病、社会环境及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结论 厄达替尼常见的药品不良事件与说明书记载的无较大差异,具有一致性,但涉及到的SOC分类与说明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拉帕替尼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基因的关联进行研究。 方法:使用报告比值比(ROR)和条件概率两种计算方法,从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和收录了上市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副反应资源库(SIDER)收集目前上市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药物 基因相互作用信息和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计算拉帕替尼关联的16个基因与4项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关联性。 结果:拉帕替尼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关的64对基因 不良反应配对中,ROR检出了18对信号,与条件概率值前30%(19对)的重合率为83.3%(15对),高关联的几个基因为EGFR、ErbB3、FSHβ和LHB。结论:拉帕替尼会引起基因EGFR和FSHβ表达异常,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验证。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有效的筛选出高关联的基因 不良反应配对,为进一步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中乳腺癌患者使用甲苯磺酸拉帕替尼的安全性,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为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甲苯磺酸拉帕替尼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病历资料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92例(68.15%)发生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级或2级,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16.08%)、皮疹(15.58%)及手足综合征(11.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服药剂量为500~1000 mg患者相比1250 mg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降低(OR=3.198,95%CI:1.424~7.184,P=0.005);既往接受手术的患者相比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OR=6.309,95%CI:1.484~26.820,P=0.013)。结论 甲苯磺酸拉帕替尼治疗乳腺癌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初始服药剂量和手术史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奈拉替尼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17年第3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的奈拉替尼不良事件数据,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到奈拉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1 362份,挖掘出奈拉替尼不良事件信号96个;排除非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后得到信号71个,累及13个系统。其中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新信号共48个,累积12个系统。胃肠道系统不良事件共2 186例,产生25个信号;实验室检查的新信号占其系统信号总数的85.71%。日剂量并非胃肠道系统和实验室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疗程≤7 d是发生胃肠道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相对于疗程≤7 d,疗程1~3个月是发生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88,95%CI为1.342~13.703(P=0.014)。结论:无论以何日剂量用药都需要关注不良反应,用药疗程对奈拉替尼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存在重要意义,临床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仑伐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对病例中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54篇,涉及ADR共61例;ADR主要集中50岁以上患者(93.44%);ADR以心血管系统(16例)、泌尿系统(11例)和消化系统损害(11例)较为多见;严重的不良反应57例(93.44%),新的不良反应14例(22.95%),死亡4例(6.35%)。结论:仑伐替尼相关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且其中不乏新的、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ADR,应加强对仑伐替尼ADR的认识,以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的癌症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病例报告进行系统回顾,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INAHL、CNKI、WanFang数据、VIP和SinoMed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筛选和提取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交叉核对。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45篇病例报告,共计416例患者。大部分患者为女性(54.6%)、亚洲人(82.5%)、患肺腺癌(68.3%)、无吸烟史(62.6%)。仅150例患者报道了基因突变信息。ADR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皮肤、消化道、肺、肝脏、肾脏和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统计发现有心肌病(n=2)和心肌梗死(n=2)等4例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32例患者发生ADR相关死亡,其中有23例与肺部ADR有关,最短死亡时间为2 d[中位时间11 d,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distance,IQR)为(4,22) d]。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和发生ADR后不停用吉非替尼是肺部ADR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吉非替尼的临床应用存在基因检测不足和超适应症应用的情况。吉非替尼引起的肺部ADR发展迅速、病程短,应注意监测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新发症状。尽管存在治疗肿瘤和处理ADR的主次矛盾,发生肺部ADR后及时停药处理更可能降低死亡风险。此外还应警惕EGFR抑制剂引起的罕见且致命的心脏ADR。  相似文献   

12.
数据挖掘技术拥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算法,包括比值失衡测量法、贝叶斯统计算法、决策树方法、关联规则算法、遗传算法、分类及聚类算法等。目前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研究领域而言,诸多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检出和分析都是可行的,没有哪种单一的方法能够完全优于或完全取代其他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的算法。  相似文献   

13.
苏辉  蒋婷婷  张妮  李艳平  蔡永青  彭丹  刘耀 《中国药房》2023,(21):2625-2630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尼洛替尼提供参考。方法 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提取2007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尼洛替尼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使用比例失衡测量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挖掘潜在的ADE信号,同时与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个案文献进行比对,并结合欧洲药品管理局制定的指定医疗事件(DME)清单来筛选和分析。结果 获得以尼洛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23 332份,检出阳性信号359个,共涉及24个系统器官分类(SOC),主要为各类检查、心脏器官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等;椎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动脉性疾病、肝脏感染及第二种原发恶性肿瘤等ADE未在其药品说明书中提及。检出了7个DME,其中骨髓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及耳聋未在其药品说明书中提及。结论 所挖掘出的常见ADE信号与尼洛替尼的药品说明书一致;临床使用中应特别关注骨髓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及耳聋等其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DME,并密切监测患者心脏功能和血糖、血脂指标,以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挖掘和评价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芦可替尼和乌帕替尼上市后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比例报告比法(PRR)和报告比值比法(ROR)挖掘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托法替布、巴瑞替尼、芦可替尼和乌帕替尼4种JAK抑制剂的不良事件(ADE)信号(2012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分析ADE报告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报告国家、发生年份、转归)和安全警告信号。结果 共收集JAK抑制剂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有131 333份,其中托法替布、巴瑞替尼、芦可替尼、乌帕替尼的ADE报告分别有93 624、2 890、28 695、6 124份;报告患者女性(62.12%)多于男性(17.77%),主要年龄范围为50~74岁;ADE报告的严重结局涉及死亡、危及生命、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残疾。挖掘得到1 333个ADE信号,主要累及53个系统,JAK抑制剂的ADE信号主要集中在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各类检查、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等。结论 临床使用JAK抑制剂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时应做好相关预防措施,监测是否出现感染及实验室各类检查指标等,减少用药...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基于不相称测定理论,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在信号检测准确性中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很好地解决一些现象,如遮蔽效应等。这些现象需要基于新的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介绍遮蔽效应对信号检测准确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发现和消除遮蔽效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接受化疗,采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进行治疗,分析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处方量分别为187、119、245、31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13.3%、7.1%,12.1%,与国外报道大致相当。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不良反应程度也较轻,多为I级与II级,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引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本研究选择的样本量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阿昔替尼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2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的阿昔替尼药品不良事件(ADE)数据,利用比值失衡测量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与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的综合标准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 共获得阿昔替尼相关ADE报告13 962份,患者年龄集中于65~85岁(43.25%),性别以男性为主(65.23%),上报国家以美国为主(60.01%),严重ADE结局多为住院或延长住院(31.51%)。共检测到ADE风险信号172个,涉及18个系统和器官分类(SOC),主要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3 749例次,30.84%)和胃肠系统疾病(2 067例次,17.00%)。发生频次较多的ADE风险信号与该药的药品说明书基本一致,如腹泻、疲劳及高血压;需临床关注的、新的ADE风险信号主要为死亡,免疫介导性肾炎和各种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包括囊肿和息肉)等SOC包含的PT信号。结论 对于阿昔替尼发生频次多且其药品说明书已载入的ADE(如高血压、腹泻等),在用药前应充分做好评估,尤其是针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洛拉替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简称“MHRA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9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关于洛拉替尼的数据进行药物不良事件(ADEs)信号检测。结果与结论 3种方法检出重叠的关于洛拉替尼的ADEs信号114个,其中说明书未提及的新的可疑ADEs信号73个。临床在使用洛拉替尼时,应特别关注发生例数和信号数均较多的ADEs,如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类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等,临床表现包括脑水肿、大脑梗死、肺动脉高压、缄默症、性欲降低、胸腔积液等。说明书中未提及的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放射性坏死、缄默症、膀胱输尿管反流在特异度高的BCPNN法检测中信号强度均为较强,也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厄洛替尼(erlotinib)是一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HER-1)和(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TK)抑制药,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的自磷酸化反应,抑制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可显著延长晚期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和症状恶化。随着本品在临床使用时间的增加,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本文就厄洛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并提供相应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06至2010年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不相称性,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风险因子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女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的多数;不良反应级别以一般为主;2009至2010年间作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不良反应有上升的趋势;双胍类及磺酰脲类(SU)不良反应最为突出;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日服用药频次多、单一用药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大是SU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不相称性研究同时也得到一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信号。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广泛,像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是否联合用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以期更合理安全地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