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手术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镇痛效果。方法  115例 (2 11眼 )青光眼手术患者用 0 .5 %爱尔卡因或 0 .5 %地卡因表面麻醉 ,术中用 2 %利多卡因球结膜下浸润麻醉。结果 所有 2 11眼患者 ,周边虹膜切除 83眼 ,标准小梁切除 10 8眼。 191眼 (90 .5 % )术中无痛感 ,16眼 (7.6% )轻微疼痛 ,4眼 (1.9% )疼痛明显。所有病例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发生 ,小视野晚期青光眼患者没有一过性黑朦发生。结论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是安全有效的。它是常规青光眼手术中简单实用的麻醉方法 ,尤其是小视野晚期青光眼患者。  相似文献   

2.
裴文萱  李一维 《重庆医学》2005,34(8):1260-126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对药物不能良好控制的患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以往我们手术常采用球后、球周麻醉,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特别对那些晚期青光眼的病例,麻醉易致一过性眼压升高视力视野丧失.为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手术风险,我们在单纯表面麻醉下行抗青光眼手术20例(21眼),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多卡因眼局部麻醉致暂时性黑蒙第一医院眼科赵敏,廖明波,汪湘琳中图分类号R744R778·11利多卡因球后麻醉引起一过性视力丧失近年已有报告 ̄[1~2],所涉及病例多为青光眼的中晚期患者。但在非青光眼手术及非球后注射时此种并发症却极为少见。我院199...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采用表面麻醉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青光眼患经表面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与相同例数的表眼患同期采用球后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两组患的麻醉效果作对比。结果:表面麻醉组中:30例(100%)均能较好配合手术,术中无一例需追加球周或球后麻醉,球后麻醉组中,球出血,眼睑皮下出血,球膜水肿及睑裂狭窄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表面麻醉组(P<0.01),1例发生球后出血,1例发生一过性黑蒙。结:面麻醉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张万红 《中原医刊》2004,31(10):3-4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晚期青光眼病人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9例36眼晚期青光眼患者采用0.5%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施行抗青光眼手术.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达到Ⅰ级-Ⅱ级麻醉效果33眼(91.67%),顺利完成手术;Ⅲ级麻醉效果3眼(8.33%),追加球周麻醉,患者痛感明显减轻而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用于晚期青光眼病人手术中.减少了球后麻醉的并发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临床观察213例表面麻醉下行隧道式小切口非超软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麻醉效果、术后视力及麻醉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球后麻醉下用同样手术方法所行236例253眼病例进行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面麻醉有效率99.5%,与对照组(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出现多种麻醉并发症,睑裂变小26例(10.3%),结膜水肿21例(8.3%),球后出血3例(1.2%),一过性黑蒙4例(1.7%),而观察组无1例发生。结论表面麻醉在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术中应用安全、可行,并可避免球后麻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球后应用2%利多卡因阻滞麻醉是眼科手术中经常采用的麻醉方法,但麻醉中及麻醉后出现一过性黑朦则较少见。近三年来我科在临床上曾遇到青光眼患行抗青光眼手术球后注射2%利多卡因,有5例5只眼出现暂时性黑朦,经局部或全身用药,视力都得到恢复。现将其治疗与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自1993~1998年共治疗7例球后麻醉引起一过性视力丧失病人,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7例患者均是在院行青光眼手术者,男1例1眼,女6例7眼,年龄46~75岁,其中闭角型青光眼5例6眼,开角型青光眼2例2眼,术前眼压均降到正常范围,视力0,3~0.8,平面视野检查正带者3眼,异常5眼,灰度值FotallZ~36。1·2经过。手术时行常规2%盐田利多卡因球后麻醉,Atkinson麻醉眼位,进外深3cm,注射量Zml,注射后5~15min内7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视力丧失,其中3眼视力丧失时眼底检查未见相关异常,另5服困术前用编自药而未能看清眼底…  相似文献   

9.
球后麻醉致暂时失明比较罕见,由布比卡因致一过性黑朦者尚未见报告。我们对一例晚期青光眼病人在行抗青光眼手术时应用布比卡因作球后麻醉致暂时失明一例,立即进行抢救后视力很快恢复。现报告如下: 患者,蔡××,女,57岁,住院号184889,因右眼胀痛,虹视,雾视伴偏头痛、恶心五年,左眼三年,于92.5.6以“双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及视神经萎缩”收住。  相似文献   

10.
李毅宏 《广西医学》2007,29(8):1199-1200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74例(79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38眼)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9例(41眼)在常规球后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中33眼术中无疼痛不适;5眼有轻微疼痛,但均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改用其它麻醉方式者.对照组中仅1眼术中轻微疼痛,其余麻醉效果均满意.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3,P>0.05).实验组无麻醉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出现眶内出血4例,球结膜下出血2例,眼睑水肿2例,一过性黑曚2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1,P<0.01).结论 表面麻醉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是一种较安全、可靠、简便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谢川  肖潇  周溯 《西部医学》2011,23(3):527-529
目的探讨眶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球后放疗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方法本院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82例132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眶周注射曲安奈德10 mg联合球后放疗;对照组仅给予眶周注射曲安奈德20 mg。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球突出度及睑裂宽度,观察眼球运动及自觉症状,并行眼眶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的降低值较对照组明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复视及眼球运动都有改善,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都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改善率为80%,治疗组改善率为70%。结论眶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球后放疗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眶周注射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达己苏在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前咽部麻醉效果。方法1 0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操作前吞服达己苏胶浆,对照组操作前用2%地卡因溶液咽部喷雾。结果1 000例入选者均顺利完成观察,试验组500例患者中反应轻者463例,反应重者37例,咽部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2.6%;对照组500例中反应轻者为417例,反应重者83例,咽部麻醉优良率为83.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前应用达己苏咽部麻醉效果良好,未发现不良反应,操作安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60例老年病人用膀胱镜电切行膀胱颈硬化及前列腺增生切除的患者,应用喉罩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分组对比。方法选择期的老年膀胱颈硬化及前列腺增生行膀胱镜电切术的患者60例,组成A组,行喉罩置入全麻。从同类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中随机抽出60例,组成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情况及患者、术者满意率。结果A组选择3~4号喉罩。盲人法1次顺利置入54例,2次置入5例,喉镜直视1例,2例患者置入喉罩时出现轻微呛咳,1例喉镜直视置入喉罩时出现呛咳,患者、术者满意。B组患者术中全部面罩吸氧,9例麻醉平面过高,21例出现严重低血压(收缩压<11.91kPa(90mmHg)),18例心率增快(心率>100次/min),1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结论我们在两组对比观察中发现,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置入喉罩后循环、呼吸变化不大。B组循环、呼吸不稳定。通过以上两组对比,我们认为,在膀胱镜行电切术时采用喉罩全麻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患者及术者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标记残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的作用,以及同对照组相比较术后眼压及视力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2004-06~2005-06,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78例78眼,分为治疗组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TA。对视网膜表面残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彻底清除。对照组未用TA。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两组在视力及眼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2个月眼压:≥21 mmHg分别是13%和11%,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见明显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曲安奈德可以清晰标记残余玻璃体,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有利于手术中辨认和清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麻醉术后病人体位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麻醉的影响、手术部位 ,来探讨麻醉术后病人的合理体位。方法 选取全麻、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各 7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病人术后去枕平卧 6h后改半卧位 ,实验组病人术后直接给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各组病人生命体征均平稳 ,而对照组病人体位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麻醉术后病人头痛、呕吐、眩晕与体位无关 ,而舒适感与体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患者清醒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需要行肺叶切除的52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6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双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60 min、单肺通气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手术结束这6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及拔管的时间。结果单肺通气(OLV)开始后,肺内分流率(Qs/Qt)于双肺通气(TLV)时高于麻醉前与TLV30min时,OLV30min、OLV60min时Qs/Qt达最高,B组OLV30min、OLV 60 min时,Qs/Qt明显高于A组(P〈0.05);在患者结束麻醉后,A组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拔管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而且能使患者清醒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7.
曾登芬  孙强  白继  喻红 《重庆医学》2008,37(2):157-158
目的 本文探索眼科表面麻醉手术患者术中眼位和头位改变规律,了解其对手术造成的影响,从而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表面麻醉手术患者共200例(近视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各100例).术前分别对两类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两组.对常规组在健康教育中进行配合技巧的讲解,对处理组另外增加注视训练,观察记录眼位和头位配合及术中暂停手术矫正头眼位情况,并于术后1周调查患者手术满意度.结果 除白内障患者手术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两类患者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头位和眼位变化率、术中暂停等待手术时机发生率明显高于处理组.结论 眼位、头位配合技巧及注视训练,可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减轻了心理压力,是取得较好手术疗效的可靠保障,是降低眼科表麻手术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臂丛麻醉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中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臂丛神经阻滞联合推拿结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依从性、术中生命体征、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主动配合治疗的比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一试态度和抵触治疗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现循环抑制、呼吸抑制和术中明显疼痛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将患肢主动爬墙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出现患肢压伤和烫伤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联合推拿结合护理干预治疗肩周炎,解除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情况,更好地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对全麻术后催醒作用。方法 选择全麻术后病人 30例 ,ASAⅠ~Ⅱ级 ,将 30例分为自然苏醒组与丙泊酚芬太尼催醒组 ,每组各 15例。观察组术后于手术结束前 15min先肌注芬太尼 0 0 5mg/kg ,再经微量泵以 1mg/ (kg·h)静注丙泊酚维持。结果 自然苏醒组 ,支持呼吸 (2 0± 5 )min后 ,病人意识渐恢复 ,躁动 ,吞咽频繁 ,剧烈咳嗽 ,呼吸不规整。需强制固定四肢行辅助呼吸 ,血压升高达15 2 9~ 2 3 94 / 12 6 3~ 15 2 9kPa(115~ 180 / 95~ 115mmHg) ,心率HR 115~ 135次 /min。苏醒期时间 (2 0±10 5 )min。丙泊酚组 ,支持呼吸期 ,病人安静 ,血压维持在 16 6 2~ 18 6 2 / 10 10~ 12 36kPa ,停用丙泊酚后 (8± 2 5 )min ,意识完全恢复 ,苏醒期时间 (2 5± 12 )min。结论 全麻术后应用丙泊酚能明显缩短苏醒期 ,各生命指征平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球周麻醉和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4例(8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46眼)和对照组(球周麻醉,3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整体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眼压控制情况良好。观察组术后无球结膜水肿及眼睑皮下出血症状。结论:青光眼患者在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下接受小梁切除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